您好,我是燃竹君,恳请“关注”,共谈历史风云
1859年6月爆发的马让塔战役,可以说是改变19世纪中叶,欧洲权力格局的一场大战。
在此之前,欧洲大陆上的强国,都是什么情况呢?
英国因为不是今天的主题,所以我们先放一边,只单独说一句,它一面在搞平衡战略,一面趁着欧洲几大强国的没落,正在海外鲸吞殖民地。
比如那时的英国,刚刚用鸦片打破了清朝的国门。
至于西班牙,这个曾经的欧洲大国,虽然完成了统一,但由于受到之前拿破仑时代法国大革命的冲击,失去了大量的殖民地,它在欧洲的威望一落千丈。
更糟糕的是,将卡斯蒂利亚王国和阿拉贡王国统一的君主伊莎贝拉,虽然功不可没,但其本人生活腐化,对国家的乱状几乎没怎么操心。
国内矛盾重重,她不仅无力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甚至本国的决策,有时还得看英法两国的脸色行事。
一直与西班牙王室有所勾连的奥地利,情况更是惨的一批。
1835年,帝国迎来了一个特殊的皇帝:脑积水+精神病->愚蠢和无能的斐迪南一世。
他当皇帝,就是个摆设,权力都在摄政委员会的手中。
这几人名为摄政,实为乱权,搞得整个奥地利王国乌烟瘴气,以至于1848年大批反对者围攻了皇宫,这些愚蠢的皇帝被撵下皇位。
此时接替他皇位的,是自己的侄子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但他真能给风雨飘摇中的帝国,带来生机吗?
确切来说,不能。
要说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没点本事,也不是。
这人的确有点本事,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还一度打败了正在崛起的普鲁士,逼迫普鲁士,承认自己德意志联邦宗主国的地位。
但问题是,他虽然有点能力,能力也没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强。
当年扶他上位的有一个首相施瓦岑贝格,但是这个首相一直推崇强权政治,当年打败普鲁士就有这个首相一半的功劳。
不过可惜的是,这位首相一直在国内推行强权政治导致,民众被压抑太狠,以至于出了大批的反对声音。
他在的时候,或许大家还害怕约瑟夫一世,但是他不在了,约瑟夫变成了一只瘸腿的皇帝。
但此时的约瑟夫,并不知道的是整个帝国的欣欣向荣,并不是他的能力制造出来的,而是因为这位首相,为他挡风挡雨。
施瓦岑贝格去世后,约瑟夫一世竟然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那便是废除首相,他一个人将整个国家的大权独揽在手中。
本来他做皇帝政治能力就不行,现在居然要把全国的政治归于他一人,政府当中的反对派他有控制不住,国家只会越来越乱?
如果说政治能力不行,要靠着皇帝的威望,他的帝国或许还能维持一段时间,但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
军事能力也不行!
马让塔战役,他的将领,打仗打的一塌糊涂,他这个皇帝竟然想亲自上阵,没想到还是打不过人家“撒法联军”。
倒不是法国和撒丁王国的军队有多强,只不过是奥地利的军队太烂而已。
此战之后,约瑟夫一时不仅失去了大片原来控制的领土,更失去了在国内的威望。
如果一个皇帝军事和政治能力都相当低下的话,在遇到极强的对手很有可能,那就是要哑巴吃黄连,把种种暗亏一个接一个地下来,而且自己还打掉牙齿往肚里咽,不能咽也得咽下去。
如果说整个欧洲的战略家,没几个能撑得起台面,但撒丁王国的首相加富尔,绝对是欧洲大陆的佼佼者。
他是一个非常睿智而且有野心的人,约瑟夫一世败给他,一点都不冤。
加富尔本身就是出身于贵族之家,虽然少年叛逆,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叛逆英年早逝,反而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不少历练。
从少年时代到他成年,他的人生经历了很多次跌宕起伏的波折,但是这些经历,都势必成为他未来成功的养料。
比如,他学到了很多关于农业、商业运行的基础逻辑,
再比如,他长了很多见识,有很多关于社会改革的想法。
等到他主政撒丁王国的经济的时候,他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方针,饱受某几个大国的好评。
因为贸易往来顺畅,萨丁王国的经济实力一日千里。
而他在国内又通过比较柔性的施政方针,讨好了不少闹事的反对者,国内的反对之声少了,自然经济发展的环境就好了。
经济发展的环境好了,撒丁王国的军事实力便也上来了。
而通过他多年的判断,他也认识到了撒丁王国最大的敌人-奥地利,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便通过激怒对方的方式,引诱奥地利对撒丁王国出兵。
等到双方交战,他的机会便来了。
只要打败了奥地利,北部的意大利地区便将拥有统一的机会。
当然,以撒丁王国的弹丸之地,想要硬抗奥地利的军队,恐怕还有所不及。
但是聪明如他,加富尔又怎么没有想到,拉拢大国来共同对抗奥地利呢?
他清楚地记得,如今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是一个虚荣心很盛的人,凭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定会让此人跟自己一起把奥地利胖揍一顿。
到时候只要自己对法国的态度好一点,从奥地利手中抢回大批的意大利领土,便顺理成章了。
当然想法虽好,人家拿破仑三世也不是没有小九九。
在马让塔战役和稍后索尔费里诺战役之后,拿破仑三世竟然偷偷和奥地利议和,这便给了奥地利喘息的机会。
撒丁王国在法国的压力下,不得不把刚得手的威尼西亚,重新还给了奥地利。
当然撒丁王国此次也并非没有所得,他至少拿回了伦巴第地区地区,这极大地充实了意大利王国的版图。
最关键的是,此次战争之后,意大利的民族主义呼声高涨。
后来,意大利青年加里波第,凭着一腔热血,率领一大批志愿军,竟然统一了南意大利,而且主动将权力交给了撒丁王国,完成了意大利的统一。
当然拿破仑三世之所以背后搞鬼,咱们不用猜也知道,他担心意大利在拿回威尼西亚之后,领土面积大为扩张会威胁到了法国的地位。
不可否认,的确存在这种情况。
他希望奥地利能够防住意大利的扩张。
但是这难免有顾此失彼之嫌,因为真正强大的,不是已经腐朽了的奥地利,也不是刚刚出生的意大利王国,而是已经枕戈待旦了很久的普鲁士。
因为此时的普鲁士,他的皇帝是从拿破仑时代经历过战争的威廉一世,他明白当一个国家,太过衰弱是什么结局?
而恰恰,他又遇到了一个当世英杰,这人就是后来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
二人君臣琴瑟和鸣,谱写了一篇德国改革的新篇章,而在他们的改革之下,普鲁士日渐强大,但相比之下,它的邻居奥地利和法国,却在走下坡路。
等到普鲁士汲取到足够的实力之后,这两个国家都将是德意志崛起的垫脚石。
为什么普鲁士在跟奥地利和法国作战的过程中,几乎是摧枯拉朽的胜利?
其实这倒并不是普鲁士的军队战力有多强。
而是对手们的高层决策者,实力太弱而已。
不管是拿破仑三世,再或者约瑟夫一世,他们二人若是出生在盛世,或许还是一个太平皇帝,但如果在战争年代,他们只能沦为别人刷经验的跳板而已。
可惜的是,意大利在加福尔离任之后,也没有太多出色的领军人物,虽然意大利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但事实上却在欧洲没有发挥太多的影响力,更别提在世界历史上能有什么作为了?
相逢是缘,莫忘【关注】精彩续看
撒丁王国军队确实不强,1848年7月库斯扎托战役(4.3万撒丁军对7万奥军)、1849年3月诺瓦拉战役(10万撒丁军对7万奥军)都是惨败于奥地利。[横脸笑]自己打不赢拉外援也行,没有那11.2万法军作主攻,就凭5.6万的撒丁军会被对面17万奥军爆了,更不可能打赢蒙特贝洛战役和马真塔战役。[呲牙笑]要知道直到1866年,获得普鲁士1.2亿马克援助的意大利军,投入12万兵力又在库斯托扎被8万奥军惨败(时隔十多年,在同一个地方被同一个对手击败2次),稍后利萨海战又被奥地利击败,要不是普奥战争的结果,意大利连“蹭一下”胜利果实的机会都没有。[无奈摊手]整个意大利统一战争中撒丁王国和之后意大利王国军队对阵奥军的表现,还不如加里波第的志愿军。后者在北方亚平宁山区数次击败奥军,夺取南蒂罗尔,居然因为普鲁士的压力被意大利政令强令撤军,导致南蒂罗尔再度被奥地利占领(直到一战结束后意大利又“蹭一波”巴黎和会的福利才拿到手)。[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