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从梁启超、林长民、曹汝霖等人往事,漫说五四往事

流浪的橡 2024-05-15 22:03:09

热血上头、走上街头的新青年。

五四之后,北大师生合影。

回望五四,其实要从一战说起。

1914年11月,中国与日本同在协约国,两国政府一番密议,决定对德宣战和共同出兵收复青岛等德国殖民地。

然而,等到动手,北洋政府忌惮德军战力无意派兵,满心希望坐视日军进攻盘踞青岛等地的德军,而后坐取渔翁之利。

就此,日军开始进攻青岛等地德军,北洋政府也就找到日本政府开始就中日对德开战、德国殖民地战后归属等问题开始谈判和激烈争论。

然而,北洋政府既然坐失战机,日本人天性贪婪,岂有天落馅饼,交回青岛美事。

战端一开,日强德弱,日本肥肉到手,即刻就以中国没有履约出兵为由,索性全部占有青岛,绝无归还意思。

1915年,世界正逢一战变局。

这一年,中国南北各方反袁势力纷纷起事,各树山头,同样政局大乱。

内外交困,北洋政府陷入全面危机,根本无暇应付各类频发的国际事件。

这种态势,使得日本确信英美等列强深陷欧洲战乱,无暇顾及亚洲,中国一片散沙,无力自保等状态,于是,声称要维稳东亚、斡旋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决定是否扶持反袁势力等等为由,采取威胁利诱手段,向北京北洋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要求。

当时,外交总长陆徵祥、次长曹汝霖参与了谈判。

在费尽口舌砍掉了其中七条后,陆徵祥、曹汝霖眼见北洋政府处于外交弱势,迫于无奈,只得就其中十四条,与日本签署了《民四条约》。

日本依据这个条约,开始“合法”移民、经营青岛。

1916年6月30日,袁世凯病逝之后,新任总统黎元洪开始究查这一往事。

陆徵祥颇为滑头,将签约“黑锅”扣在已经转任交通总长的曹汝霖身上,这样,曹汝霖作为早期民国“保皇派”人物,本来政治身份尴尬,黎元洪如此新账旧账清算,即刻褫职曹汝霖本兼各职,并且将之抛向各大报纸头条,为《民四条约》顶锅。

转眼,就到了1918年11月,这时一战结束,旨在善后一战的巴黎和会召开。

然而,当时曹汝霖已经下课,中国北洋政府按照外交总长陆徵祥、驻美公使顾维钧、广州国民政府代表王正廷、驻比公使魏宸组、驻英公使施肇基排名,以兼顾国内各大政治势力原则组建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

当时情况与现在网络传闻“列强欺负中国也是战胜国”似乎大有不同。

欧美列强认同中国在一战期间“有力出力”,不远万里为协约国出工出力,均是热情祝贺中国代表团到会和进行友好交流。同时,欧美列强对见缝插针获利丰厚的日本代表团,却是不冷不淡。

如此态势,十分利好中国。

可惜。当时中国北洋政府代表团的衮衮诸公却是各自代表自己“政治山头”,各有心思,故而尚未开会,关门密议,各自开争利益,就为“爱国卖国”问题开始口沫飞溅,甚至粪骂不已……

更为可悲的是,这些被后人誉为“北洋风骨”的外交俊杰们不仅关门粪骂,愤怒之下,还要开门将粪骂内容传遍国内外报纸,寻求各方舆论支持。

如此一来,中国北洋政府代表团的衮衮诸公自毁形象、也就必然牵连伤害了国家的利益。

当然,陆徵祥、顾维钧、王正廷等人虽然分歧极大,但是,他们为了抢夺“爱国主义”政治高地,还是达成共识,在巴黎和会推责曹汝霖和不承认曹汝霖签字,提请大会仲裁中日青岛纠纷和废除曹汝霖签署的《民四条约》。

然而,英、美、法等列强代表认为,《民四条约》为中日两国外交协商签署的“合法”协议,故而裁定《民四条约》及其各种附约属于有效条约,不能废除。

山穷水尽,中国北洋政府及国内各大政治势力均感无奈,只好密电授意参加陆徵祥、顾维钧、王正廷等人,同意秘密签署《凡尔赛和约》。

然而,也正是因为代表团成员各属不同政治势力,使得密电内容莫名其妙地很快在北洋政府外交高官之间传开。

其中,就包括网传的民国最美才女林徽因的亲爹,时任外交委员会委员兼事务主任林长民知晓。

于是,林长民正义激荡,拍案大怒。

一战期间,日军第3师团登陆青岛。

林长民和林徽因。

林长民何许人也?

现在网文多称之为“风骨”。

其实,然而,林长民作为“富二代”留学日本,实属一位不知轻重的“热血青年”。

林长民从早年留学日本开始追随梁启超混迹江湖,成了梁启超之“宪法研究会”及研究系的核心人物。

梁林私交甚笃,以至于后来结为亲家,传在现在网络堪为“佳话”。

此后,在段祺瑞粉碎“张勋复辟”组阁之时,研究系迎来最鲜亮时刻,老大梁启超入阁为财政总长,其他如汤化龙为内务总长,林长民为司法总长,研究系大佬全面入阁,一时风光无两。

林长民攀附上位,陡然身居高位,本身缺乏从政经验和务实能力,却又更热心揽权笼人,故而,他上任不过数周,即专设各种法制委员会安插同乡、亲朋、同学等等,平常更肆无忌惮地向司法部下属机构、各地法院安插亲信……

显然,这位网传 “风骨”,纯属一枚北洋政府时代典型的“庸官”,或者“贪官”。

好在,当时段祺瑞、徐树铮等人主导北洋政府,尤其反感研究系各位大佬及林长民等人搬弄是非、弄权舞私,故而双方冲突不断,段、徐等人也就踹掉了梁启超、汤化龙、林长民等人交椅。

众人官瘾尚未过足,也只能悻悻离职。

唯独林长民文人心性,虽然自诩清高,实则对仅仅三月的高官经历流连忘返,也就专门刻了闲章,每每题字书信,与人往来,总是自诩“三月司徒”。

不过,时任财政总长曹汝霖却对这位“三月司徒”颇不感冒,曾经三番两次推挡了林长民的各种借钱请求,这就使得林长民在落魄之后更感羞辱,面上、心上,都对曹汝霖怒火中烧。

得悉巴黎和会内幕情况,林长民张嘴傻笑,手里也就有了投向曹汝霖的“投枪”、“匕首”。

就此可见,如是了解林长民为人和他与曹汝霖旧怨,即可理解林长民决意以此事件发难,其实与他的爱国热情最多也仅有一元二毛三分钱的关系。

但是,林长民确实不愧为民国早期优秀文人。

当时,他就这个外交事件写成了《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番鸣锣打鼓抢跑了道德高地,一阵疾呼更是感天动地 ,很快被国内抢流量的各色报纸转载。

胶洲亡矣!

山东亡矣!

国不国矣!

在没有微信、微信群的时代,这类消息自然不会为平常百姓注意。

但是,既然北洋政府代表团代表们都分属各派势力,各派势力当然就要充分利用这些消息,博弈收益。

于是,这些本来不容易被常人注意的消息,也就轻松点燃了集体生活在大学里的有点文化,有点知识的学生们的热血。

故而再看这段历史,不难发现,虽然很多文史论著大多把梁启超、蔡元培等人视作引领“五四”往事之巍峨松柏,其实,如要真正去回望那段往事,一目了然可见,林长民作为早期民国的职业政客、文人,实为历史上毫无争议的零号点火人。

林长民完成点火,辛亥革命之后又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由此为激情与热血拉开了帷幕。

1919年5月4日,也不知那几位北大师兄在寝室里读完林长民的《外交警报敬告国民》,顺势起哄之下,北大学生们冲破蔡元培校长劝阻,冲破了北洋政府的警察们的层层阻挡,冲向使馆区。

他们兴致勃勃到了使馆区,依次向日、美、英等驻华机构递交陈情书,却无一例外遭到各国外交官拒接。

于是,这些自负“天之骄子”,一直认定自己就可以拯救中国的大学生们不甘被忽视,也就转而愤怒,使得局势不可收拾。

纵观历史诸多事件可见,“脾气、口号、安全”历来都是爱国界前辈后生必须恪守得三大要素。

所以,当时冲到使馆区的包括张国焘、傅斯年、梅思平等鼎鼎有名的学生们,看似脾气很大,但是他们仅仅高喊口号,非常冷静见机行事和安全地转身向赵家楼冲去。

傅斯年薄有才学,确属民国时代响当当的一流愤青,最后,他安然遁迹台岛,却又猝死“热血”。

冰雪聪明的大学生们当然知道不和“洋人”硬碰的明哲保身道理,他们冲击早已闲赋的曹汝霖私宅赵家楼,打砸私宅,可以出气,可以爱国,也不至于激怒“洋人”和有枪杆子的北洋政府。

安全地爱国。

于是,梅思平等大学生们到了赵家楼,一番破门、跳墙而入,铁拳到处,曹汝霖的耄耋老爹险些被殴,老曹家更是被愤怒的大学生们放火点燃。

当时,正在曹家作客的前驻日公使章宗祥见势不妙,慌忙逃出,却被大学生误认为曹汝霖,抓来胖揍,再来一记闷棒。

章宗祥当街倒下,人事不省。

这大概是历史上北大学生老拳殴打“老干部”的第一次。

这时,章宗祥的日本好友中江丑介眼见事态严重,即刻冲将出来,护住章宗祥,以汉语混杂日语,怒斥背后打闷棒的大学生。

一众抗日爱国大学生突然见到正版日本人出现,且被正版日本人一番斥责,人人惊诧、不安,也就停止殴打,情绪稳定且非常温柔地呆在原地。

章宗祥的另外一位好友,曾在航空总署就职的丁士源赶到现场,目睹头破血流的章宗祥,大声抗议,高呼学生们动手打人,不叫行使民主权利,这叫行凶!

被夹在社会名流和大学生之间的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吴炳湘再无两边取巧、讨好余地,这才命令吹响警哨,作出准备逮捕行凶打人的大学生的架势。

大学生们见势不妙,这才悻悻然各自散去。

那天晚上,北京四九老城,满地鸡毛。

受此影响,徐世昌政府就此拒签了《凡尔赛和约》。

然而,这些学生上街却无法影响巴黎和会进程和日军盘踞青岛的事实。

此后,日军盘踞青岛直到1922年,最后美国、英国出面斡旋,以保全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经济利益各国均沾为由,迫使日本签署《九国公约》。

1922年2月4日,根据《九国公约》条款与约定,中日两国签署《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日本这才把青岛主权归还了中国。

说到这里,可见五四运动那些抗日和保卫青岛等等历史事件,确实与真实历史走向没有必然关联,倒是成就了林长民、张国焘、傅斯年、梅思平这些人的“热血和激情”。

经过百年,如今再看,这场面依然热血沸腾、清晰亲和。

本文仅说一些五四往事逸闻,不做长篇大论。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因为熟悉那段历史,所以想起往事,尤其感慨在那个时代的那些“北洋风骨”及他们的热血、激动和正义凛然等等,总是有着漂亮、滑稽、悲哀和苟且等等繁杂色彩……

写到这里,也就想起梁启超名篇《少年中国说》里的那句万人推崇名言:

少年强则中国强。

然而,纵观全球文明起伏、发展万象,不难发现,梁启超这句浑无逻辑的名言,纯属关门臆想的鸡汤鸡血,毫无价值。

梁启超自诩一生激情热血和致力中国改革,然而,他毕其一生无论才智作为,始终疏于理性与务实,除却留下一些著述生涩表达了一些碎片化稚嫩思绪,剩余就是掺杂鸡血鸡汤的一些江湖传闻。

相比孟德斯鸠、罗素、洛克等先贤学者等学说,梁启超空话说完口号喊尽,影响无数“北洋精英”,却终究对国家、民族、民智进步,毫无价值。

晚年,梁启超唏嘘生平蹉跎夕阳西下,似乎顿悟血有所凉,也就自号了饮冰室主人、饮冰子……

往事不过百年,人事恍如眼前。

现在,人人皆知时髦的 “德先生和赛先生”,却很少有人能够细读历史静心想想,唯有“饮冰”凉血、冷静、务实和理性,才是可能真正有益民智和思想。

最后,借青年节顺祝各位老青年、新青年:

青年节应该快乐和保持活力,但是,人生漫长却短暂,却更需要多些务实、冷静、理性和独立的思考。

或者,于家于国,这才是真的进步的基石。

多谢三点一转支持,多谢与橡树网络同行。

0 阅读:9

流浪的橡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