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130岁生日,抖音大佬撒钱2.5亿砸向足球梦,这事儿闹得挺大。校企联手搞青训,从小学到就业一条龙,听着挺美。可这钱真能砸出个好未来吗足球这玩意儿,说难不难,说易可不容易。
李英这人挺有意思,抖音搞得风生水起,转头就往足球上砸钱。2.5个亿说给就给,一点不含糊。这钱要是砸在别的地方,指不定能干啥大事。可他偏偏看上了足球这个坑,也不知道是真喜欢还是想借机炒作。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有钱人都喜欢往体育圈里钻,可能是觉得能赚眼球吧。李英这一手玩得挺溜,直接找上了西安交大这个百年老校,名气响当当的。这下可好,一下子就把自己摆到了教育和体育的风口浪尖上。
有人说这是在做慈善,可我看未必。商人嘛,哪有不精打细算的肯定是看准了这里头有油水可榨。说不定是想借着足球这个噱头,打开教育市场的大门。毕竟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可是相当重视。要是能把足球和学习结合起来,那可真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不过话说回来,这钱要是真能用在刀刃上,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现在的青少年,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多踢踢球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只是希望这钱别被中间人给吞了大半,真正用到孩子们身上的没剩几个子儿,那可就太可惜了。
米卢和张路这俩老家伙,一个是带领国足冲出亚洲的功臣,一个是国内足球圈的名嘴。他们突然出现在这种场合,着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按理说,这种校企合作的签约仪式,找几个领导来站台就得了,怎么还请动了这两尊大佛
我琢磨着,这可能是主办方想借他们的名气来抬高这次合作的档次。毕竟在国内,提起足球,米卢和张路的名字还是响当当的。他们的出现,无疑给这次合作增添了不少分量。可问题是,他们真能为这个项目做些什么吗还是说,就是来走个过场,说几句场面话
米卢虽然年纪大了,但眼光还是很毒辣的。他说这次合作是中国足球在校园体育和青训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听起来挺有道理。可是,光说不练假把式,真要把这个项目搞好,还得看实际行动。张路就更有意思了,一边说着足球要立德树人,一边又扯到了陕西足球的辉煌历史。这话听着挺动听,可细想想,好像也没说到点子上。
张立群这个校长,说起话来倒是挺有水平。又是工程院院士,又是校长,这履历确实够唬人的。他说交大有光荣的足球传统,这话倒是不假。早年间,交大的足球队可是响当当的。只是不知道,这传统到底保留了多少,现在的学生还有多少人真心实意地踢球
他提到要把体育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这话说得挺大气。可问题是,现在的大学生,哪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踢球学业压力那么大,还要考研找工作,哪有功夫天天泡在球场上再说了,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真正喜欢流汗的
张立群说要探索体教融合与校企协同的创新路径,听着是挺新潮。可这种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校的教育体系和企业的运作模式,本来就是两套不同的系统。要把它们融合到一起,恐怕没那么简单。再说了,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企业的目的是赚钱。这两者之间,怎么平衡这可是个大问题。
李英这番话说得倒是挺漂亮。什么名校与职业足球俱乐部结合,为球员开辟了兼顾学业与职业发展的路径,听着是挺美。可问题是,这种模式真的能行得通吗学习和踢球,本来就是两条不同的路。想要两头都兼顾,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他说要打通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就业的全链条发展通道,这话说得可真够大的。且不说这种全链条式的培养是否真的适合每个人,就算真的实现了,又能培养出多少真正的足球人才毕竟,足球这东西,天赋占了很大一部分。光靠后天的培养,未必能出多少真正的好苗子。
李英还说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理念,配备国际一流的软硬件环境。这话听着是挺动听,可实际操作起来,恐怕没那么简单。足球圈的水有多深,恐怕他自己心里也清楚。要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可不是光靠嘴上说说就行的。至于国际一流的软硬件环境,那更是需要大把大把的钱砸进去。2.5个亿听着是不少,可要真正用到实处,恐怕还是杯水车薪。
说到青训,这确实是足球发展的根基。可问题是,我们的青训体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好的球员是教练水平不够还是训练方法不对又或者是整个体制出了问题这些问题,恐怕不是砸几个亿就能解决的。
引进荷兰的青训理念,听着是挺高大上。可问题是,荷兰的那套东西,真的适合中国的国情吗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背着沉重的学业压力,哪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踢球再说了,荷兰那么小一个国家,地理环境、人口结构都跟我们不一样,他们的经验未必就能照搬过来。
至于全民足球的氛围,这就更难了。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真正喜欢踢球的大部分人,可能更愿意坐在电脑前打游戏。要改变这种状况,光靠几个企业和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从观念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秦英体育这个名字,之前还真没怎么听说过。现在一下子跳出来,要搞什么国际化青训体系,野心倒是不小。说是要融合荷兰先进的青训理念和本土足球文化,听着挺唬人。可问题是,这种融合真的那么容易吗
荷兰的足球,讲究的是全攻全守,技术细腻。可我们中国的足球传统,一直以来都是以力量为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要怎么融合再说了,荷兰那边的教练、球探、训练方法,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发展而来的。我们这边,能在短时间内就学到精髓吗
还有就是,所谓的本土特色,到底指的是什么是指我们的传统武术还是指某些地方特有的民间体育项目这些东西,真的能和现代足球有机结合吗总感觉这些说法,更像是一种营销手段,而不是真正有实质内容的东西。
说实话,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校园足球搞了这么多年,效果如何,大家心里都有数。现在又来了个新模式,说是要把高校和职业俱乐部结合起来,听着是挺新鲜。可问题是,这种模式真的能行得通吗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和科研,职业俱乐部的目标是赢得比赛和商业利益。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要把它们结合起来,恐怕没那么容易。再说了,现在的大学生,学业压力那么大,哪有那么多精力去踢球就算真的培养出了一批球员,他们毕业后能不能适应职业足球的节奏,也是个问题。
还有就是,这种模式能不能真正普及开来,也是个未知数。毕竟,不是每个学校都有西安交大这样的实力和资源。如果只是个别学校搞得风生水起,而大多数学校还是老样子,那对整个中国足球的发展,恐怕帮助不大。
总的来说,这次西安交大和秦英体育的合作,确实是个新鲜事。2.5个亿的投入,在教育界和体育界都算是个不小的数目了。可问题是,光有钱还不够,关键是要把钱用在刀刃上。
现在的情况是,钱是给了,人也来了,可具体怎么操作,还是个未知数。要把一个全新的培养模式从零开始建立起来,需要面对的问题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从教练的选拔到训练体系的建立,从学生的招募到未来的出路,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卡脖子的地方。
最关键的是,这种模式能不能真正培养出优秀的足球人才,还需要时间的检验。毕竟,足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就算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可能也要等到十年甚至二十年后,才能看到真正的成效。在这漫长的等待中,不知道还会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
所以说,这条路还很长很长。需要的不仅仅是钱和人,更需要耐心和毅力。希望这次的尝试能够成功,为中国足球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搞足球为什么不选体院?而是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