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厕所为何说“如厕”而不是“入厕”?

玖姐说冷知识 2025-04-03 09:59:50

上厕所有很多种说法,像普通的“去洗手间”、“解手”等,比较文雅一点的就是“如厕”了。不过“如厕”很多人会听成是“入厕”,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会不会是写错字了?

如厕的出处

“如厕”一词最早可见春秋时期的《左传》,里面记载道:“六月丙午,晋侯欲麦,将食,张(腹胀),如厕,陷而卒。”

意思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晋景公在6月份的一天准备品尝新出的小麦,突然感觉腹胀难忍,于是跑去厕所解大号,可不小心掉进了粪坑被淹死了。

所以晋景公也成了历史上唯一一位掉进粪坑淹死的皇帝,这使得“如厕”一词也夹杂着这么一个悲伤的故事。

因此“如厕”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词语,并不是“入”的错别字。

如厕与入厕

在古代文言文中,“如厕”里的“如”并不是现在“如果”、“好像”的意思,在古语中“如”是代表着“遵从、依照”的意思。

因此“如厕”在古语中大多指到厕所去,指的是去厕所的这个过程,而如今也可以指在厕所里的行为。

比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这里的“如厕”就指的单纯的往厕所去的意思。

咱们再回过头来看“入厕”,“入”有着进入的意思,虽然都进到了厕所里,但并不等于解手,也有可能给别人递纸呢。所以“入厕”更多的是指进入厕所的这个动作。

虽然在口语中意思大差不差,不过二者在实际上的含义还是有所区别的。

古代上厕所的说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厕所除了如厕、入厕以外,说法也是五花八门。

有委婉含蓄一点的例如

更衣:因古人大多穿长袍,上厕所的时候不方便,需要更换衣服,后便代指上厕所。

出恭:据说在明朝科举考试时,考生上厕所需要领一张写着“出恭入敬”的牌子,回来时需交还。因此上厕所被称为“出恭”,并有大小恭之分,分别指大便欲小便,于是“出恭”这个说法似乎最有知识与内涵。

净手:跟如今上洗手间意思差不多,因为上完厕所需要洗手,所以净手也被代指上厕所。

另外也有简单直白一些的:

登东:因古代厕所一般位于东边高处,所以也叫做登东。

起夜:半夜起床上厕所,不过此处一般指小解。

解手:据说起源于古代朝廷对人口的强制迁徙,因人们都被官兵绑着双手防止逃跑,于是需要上厕所时有专人解开被捆绑的双手,所以叫做解手。解手也分为解大手与解小手之分。也有说法是清政府强行捆绑百姓入川,所以解手一词在四川范围内广泛使用。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