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的最后三个月:被围困在行宫,以雏雀为食,活活饿死

心言诉陌尘 2025-04-24 14:18:13

提到赵雍,赵武灵王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伙儿不太熟悉。他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把手,硬是把赵国带进了战国七雄的行列。不仅如此,他还是那会儿最早搞国家二元政治体制的人。

这位了不起的军事和政治领袖,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仅仅三个月的时间里,竟然落到了连饭都吃不上的地步。他不得已得爬上树去掏鸟窝,把里面的小鸟捉来当食物,结果最终还是因为饥饿而离世。

赵国那时候到底咋了?为啥地位那么高的赵雍,人称“主父”,最后竟被饿死了呢?

【赵肃侯逝世,五方万人会葬来势汹汹】

公元前326年的时候,赵雍他老爹赵肃侯没了。那时候赵雍还年轻着呢,好在有学问广博的老师,还有左右司的人帮忙,他就这么接过了老爹的班,当上了赵国的第六个老大。

赵国国君离世后,赵国就像是个没了依靠的小娃娃。周边的那些诸侯国,一听说赵国的新君刚上位,心里头就开始盘算着怎么占点便宜,一个个都动了趁乱捞一把的心思。

他们认为,赵国那片肥沃的土地,与其让一个小孩拿去当玩具般随意玩弄、浪费掉,还不如好好利用起来,给自己国家增添些实力。

魏国那边派了个使者过来说,他们的大王要带着三千兵马过来参加葬礼。

楚国老大要带三千……楚国的大王打算带上三千人马,出发去办一件大事。这事儿挺重要,所以他得亲自出马,带上足够的兵马壮声势。他的心里头早有盘算,这次出行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要办成一件关乎国家的大事。三千兵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足够显示他的决心和威力。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他一声令下,大军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赵国宫殿里,新登基的年轻国君脸色不好看,下面的大臣还在汇报。国君留心听了听,发现魏国、楚国不说了,就连秦国、燕国、齐国,这五个国家居然都要带着兵马到赵国来参加葬礼。

这根本就不是来给先父举行葬礼,简直就是想趁机把我也给解决了!

赵雍气得火冒三丈,大声斥责:“那五个国家野心勃勃,明摆着不怀好意,现在连个遮羞布都不披了。”

你别生气,想当年先王还在的时候,那五个国家就老来骚扰我们。他们就是觉得你年纪小,这次葬礼,一来是想瞧瞧你怎么处理事情,二来是想摸摸我们赵国的底细。”肥义解释道。

“我明白这事儿。”

肥义讲的那些道理,赵雍心里门儿清。他大概估摸了下,来参加葬礼的那五个国家的兵力加起来已经超过万人了。这上万人的外国军队留在邯郸,万一有啥不该有的念头,眨眼功夫就能把赵国的老底给掀了。

“你有没有什么好主意?”

肥义发问,他可是陪着赵肃侯一路走来的老臣,也算是亲眼看着赵雍一点点长大。因此,他心里明镜似的,赵雍绝非那种单纯无知的年轻小伙子。这小子做起事来雷厉风行,满腹计谋,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他老爹的风采。

这事儿,咱得顶住!”赵雍开口道,“那五国的军队,又不是一条心,一群散兵游勇,就算全跑到邯郸来,咱也不怕。”

五个国家都以为我是个胆小怕事的小角色,但这次我要让他们瞧瞧,我这个所谓的“小孩子”到底是怎么个办事风格。

你说得很有道理,但说到带兵打仗,我们赵国的军队同样有着勇猛无比的战士。

肥义心里明白赵雍的想法,这五国此番前来,说不定并非真要打垮赵国,更可能是想给赵国新王来个下马威,顺便捞点油水。不过,这都得建立在赵国新王是个胆小怕事之人的基础上才行。

肥义瞅了瞅坐在上位的赵雍,他一脸自信满满的样子,就好像已经看到了赵国辉煌灿烂的明天。这一刻,肥义心里头特别笃定,赵国在赵雍的带领下,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过了阵子,五国的军队大张旗鼓地抵达了邯郸,前来吊唁的各国国君和公子们,见到了赵国这位从容镇定的新君主,心中都感到挺惋惜的。

葬礼那会儿,赵雍悄悄在边境安排了五万大军候着,一旦邯郸那边有啥风吹草动,立马就攻打别的国家。这一手可真够厉害的,把来参加葬礼的那些诸侯国都给震住了,也让大伙儿明明白白看到,赵国这位新君主是个宁肯拼到底也不肯让步的主儿。

经过这次事件,赵雍正式踏入了战国时期的政治圈,开启了他身为一国之君的漫长旅程。

【五国封相王,赵雍连秦抗齐独灭中山】

赵雍当上国君的第三年,中原那边闹出了好多大事,头一桩就是魏国挑头,带着其他四个国家自称为王的事情。

魏国搞了个五国相王的把戏,就是想拉拢韩国、赵国、燕国还有中山国,一块儿对付秦国、楚国这些老牌的厉害国家。

“韩国、燕国、中山国那些国君都一个个自称王了,咱们主公您咋还不称王呢?”肥义直接问道。

“当王有啥好处?”赵雍直接问道。

“哎,这个嘛……”肥义一下子被问住了,半天没吭声。

这其实就是在戏弄周天子罢了,肥义啊,像这种出风头容易挨枪子的事儿,赵国干嘛要抢着干呢。你瞧着吧,那几个被那些光鲜名号冲昏头的国君,顶着个王的称号,也不掂量掂量自己手里那点家底能不能撑得起这面子。

你说的话真是让我一下子明白了好多,我这才反应过来。

肥义讲道:“魏国和燕国这次肯定会把秦国和楚国给惹毛了。”

没错,赵国跟他们结盟就是图个方便,我暂时不称王是为了自保,就让他们先斗着吧。让赵国好好锻炼锻炼军队,等有机会再去捞点好处,也挺好。

“便宜到底是啥意思呢?”

赵雍把手往地图上一指,直接点到了中山国,说道:“这块地方,以后肯定是咱们赵国的。”

然后,赵雍在赵国搞了个大动作,他率先垂范,推广胡服骑射的新风尚。他不再用老一套的战车和衣裳,而是让军队都换上胡人的服装,开始练骑马射箭。

实施穿着胡服的改革在朝廷里碰壁了,遭到了不少贵族大臣的阻拦。

穿衣打扮那是老规矩了,哪能说变就变?反对的人里头,赵文跳得最欢,他觉得赵雍这命令太不尊重老传统了,心里头一百个不乐意。朝廷里,好多人也跟赵文想法一样,对换胡服这事儿特别反感。

老规矩只适合老时候,现在的事儿得按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赵雍是这样讲的,接着他还大力推行胡服,经过他这一改革,赵国军队的打仗能力直线上升。

赵雍一方面忙着训练自家的士兵,另一方面也没闲着,他主动插手别国的内部事务。那时候,燕国和秦国都乱得很,政权更替频繁。赵雍瞅准了这个机会,就插了一脚进去,参与决定了他国君主的人选。

赵雍做王的第十九年时,秦王赢荡跑到洛阳去举鼎,结果把命给丢了。那时候,赢荡膝下无子,秦国里头为了谁来当下一任秦王,吵得不可开交。

赵雍瞅准好时机,马上下令派人去燕国,把秦武王他弟公子赢稷接回秦国去当王。因为这趟接送的交情,赢稷当上秦王后,跟赵国关系处得挺好。

赵雍帮公子稷,主要是想跟秦国联手,也怕齐国和秦国走近了对赵国不利。赵国呢,就一直想在齐国和秦国之间挑拨离间,让他们俩老是对着干,这样一来,赵国就能安全点了。

当齐国和秦国互相不对付的时候,赵雍带着他的军队直接攻打中山国。就像赵雍早先跟肥义讲的那样,赵国最终把中山国给灭了,把中山的地盘给占了。

【退位推二元,赵雍沙丘行宫活活饿死】

公元前299年,赵雍干了一件让其他诸侯王都大跌眼镜的事儿,那就是他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二儿子赵何。

赵雍在身体硬朗、正值盛年的时候选择了退位,而且他也没啥大病,这举动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特别是他这次退位,退得还不彻底。

赵雍原本打算退位后,就不再管政务上的事儿了,打算一股脑儿全交给儿子赵何处理。他呢,就专心负责军事,一门心思去开疆拓土。

这种做法其实就是把赵国的军事和政治分开管理,实现了真正的双重权力结构,不过,这却成了赵国内部动荡的起因。

新上台的国君赵何,他手里头啊,就只有处理政务的那点权力,军队的事情他压根插不上手。说白了,赵何现在的角色,就跟个高级助手差不多,没啥实质性的军权。

要是带兵的父亲心里有啥盘算,他说不定啥时候就被撤了职,因此赵何心里头老是不踏实。

接下来说说前太子赵章,他因为行为不规矩被废掉了太子之位。不过,赵雍心里头一直对这位长子感到挺过意不去的,私下里对赵章也是多有照顾,这些做法让现任国君赵何心里头更加不踏实了。

长时间的心里不踏实,让父子俩之间的鸿沟变得越来越宽,碰到得互相帮忙的事儿,配合起来也越来越费劲了。

赵雍察觉到小儿子在处理事务时总爱故意拖拉甚至使绊子,这让他看清了军政不分的各种问题。于是,他打定主意要扭转这个状况。

赵雍琢磨着,要想让赵国再次变得号令严明,他就得先从自家小儿子那儿把权力要回来。咋要呢?

赵雍的打算是让他的大儿子先去争抢权力,然后他再出面去摆平,好趁机把权力再夺回来。

接着,赵雍悄悄给赵章伸出了援手,不过赵章平时的一些举动惹恼了不少贵族,而赵何也一直暗暗留意着自己的这位哥哥。

公元前295年的时候,赵章搞叛乱没成功,撒腿就跑到了沙丘的行宫,找他老爸赵雍求保护。赵雍心一软,就把赵章给收留了。可没想到,平息叛乱的军队动作挺快,没多久就把沙丘行宫给围了个水泄不通。

赵成带着平定叛乱的军队,心里头开始琢磨,围了沙丘行宫这事儿,是不是做错了。

“虽说抓赵章是王上的意思,咱们不会挨罚,但主父此刻被咱们围在行宫里,这可是掉脑袋的大罪。等主父一出来,咱们全家都得遭殃。”赵成讲道。

同行的李兑琢磨了一会儿,下定了决心说:“看来只能想办法阻止主父发出那个指令了。”

“你是不是疯了,这样做,国王能饶了我们?”赵成道,“主父是国王的老爹,真要这么干,咱俩都得没命。”

“没有。”李兑答道,“主父护着那个叛徒赵章,王上心里头肯定不好受。再说,咱们也没对主父下手,咱们从头到尾就是在抓赵章那个叛徒。”

赵成跟李兑商量完,马上就让人继续把主父宫围起来。宫里粮食不多,赵雍很快就给吃光了。为了活下去,赵雍只好爬到树上去掏鸟窝,吃小鸟来填饱肚子。

过了三个月,赵成和李兑确认赵雍已经不在人世,然后才走进沙丘宫殿,去找赵雍的遗体。

有人觉得赵雍之所以落得那样的下场,是因为他太看重父子之间的感情,自己主动把权力交了出去,可后来却没明白,权力一旦交出去,就再也不是自己的了。

后来,他没能好好调解两个儿子间的纠纷,反而故意让他们争斗,结果自己被困在了沙丘的行宫里,最后是被活活饿死的。

要是他没选择退位,或者退位时没把权力全放手,或许就不会遭遇这么悲惨的结果。

《史记》这本书,还有对它的解读《三家注史记》,都挺有名的。《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大事,非常详细。而《三家注史记》呢,就是好几位大咖给《史记》做的注解。他们用自己的理解和知识,帮咱们更好地读懂这本历史大作。要是你想了解古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看看《史记》准没错。当然,有了《三家注史记》的辅助,你读起来会更加轻松,理解也会更透彻。简单来说,《史记》是历史的大餐,而《三家注史记》就是配餐的调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品味出历史的真正味道。

#百家说史品书季#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