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失败,钱学森压力很大,聂荣臻帮他们解围
世人皆知,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的消息传遍全国,这是新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枚远程导弹。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次成功之前,"东风二号"曾经历过一次惨痛的失败。1962年春天,在茫茫戈壁滩上,一声巨响之后,导弹拖着火焰直线坠落,炸出了一个巨大的弹坑。面对这次失败,总设计师林津双膝跪地痛哭,钱学森心急如焚。就在科研人员陷入低谷之际,一位军队高级将领的出现,却让整个局面有了转机。这位将领究竟是谁?他又是如何帮助钱学森团队走出困境的呢?
一、两弹一星工程的艰难起步
1956年2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导弹研制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导弹研制工作正式启动。当时的科技条件十分落后,实验室里连最基本的仪器设备都很缺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前身——导弹试验基地,科研人员们只能在帐篷里工作,冬天寒风凛冽,夏天烈日炎炎。
1956年10月,钱学森受命组建了第五研究院。研究院刚成立时,连一间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只能借用北京一所中学的教室。当时全院只有不到二十名技术人员,大多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为了培养人才,钱学森亲自给这些年轻人上课,从最基础的力学知识讲起。

1957年底,苏联援助的两枚P-2教学导弹运抵中国。这是新中国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真实的导弹。钱学森带领团队日夜研究这两枚导弹,在餐桌上也在讨论技术问题。他们把导弹的每个零件都仔细测量,绘制图纸,分析原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在1958年完成了导弹图纸的绘制工作。
1958年初,第五研究院在北京郊区建立了第一个火箭发动机试验台。第一次试车时,发动机突然发生爆炸,试验台被炸得面目全非。但科研人员们并没有被这次失败吓倒,而是立即投入到事故原因分析和设备修复工作中。
在随后的两年里,科研人员们克服了无数技术难关。他们自行设计了火箭发动机的关键部件,解决了燃料配比问题,突破了控制系统的技术瓶颈。1960年11月5日,在甘肃酒泉的戈壁滩上,"东风一号"导弹终于实现了首飞成功。
这次成功让整个研究团队倍受鼓舞。然而,一些科研人员也因此产生了轻敌思想。他们认为,既然能够成功仿制P-2导弹,那么研制更先进的导弹应该也不会太困难。这种想法导致在后来"东风二号"的研制过程中,一些人对技术细节的重视程度不够。

与此同时,全国上下正在开展"大跃进"运动。一些地方盲目追求高指标,搞"放卫星"。这种浮躁的社会风气也影响到了导弹研制工作。一些干部片面强调速度,要求科研人员"跑步进入导弹时代"。1961年初,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东风二号"导弹的研制工作开始加速推进。
二、东风二号的意外失败
1962年3月21日,酒泉导弹试验基地迎来了一个格外寒冷的早晨。凌晨四点,参与东风二号发射任务的科研人员和解放军官兵就已经在发射场就位。这是新中国第一枚完全自主研发的中程弹道导弹,意义重大。
清晨六点,随着指挥中心一声令下,东风二号缓缓竖起。导弹表面结起的一层薄霜在晨光中闪闪发亮。现场气氛异常紧张,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注视着这枚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导弹。发射前的各项检测数据都显示正常,但没有人能预料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上午8时整,发射指令下达。东风二号冲天而起,尾焰照亮了整个发射场。然而仅仅几秒钟后,异常情况出现了。导弹开始剧烈摇晃,并且出现了不寻常的滚转。突然,尾部发动机冒出异常火光,导弹失去平衡,急转直下,拖着长长的火焰坠向地面。

"轰隆"一声巨响,导弹在距离发射台不到两公里的地方坠毁,爆炸声震撼了整个戈壁滩。爆炸产生的蘑菇云缓缓升起,地面被炸出了一个直径超过30米的巨坑。现场一片死寂,只有沙尘在空中缓缓飘落。
总设计师林津目睹了这一切。他穿过混杂着硝烟和尘土的空气,一步步走向弹坑。在弹坑边缘,这位经验丰富的导弹专家双膝跪地,泪水夺眶而出。这个场景深深刺痛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
但科研人员们没有时间沉浸在悲痛中。爆炸发生后不到半小时,搜寻小组就开始了工作。他们分成若干个小队,以弹坑为中心,呈扇形展开搜索。每个碎片,哪怕只有黄豆大小,都被仔细收集、编号、记录位置。这些残骸将为故障分析提供重要线索。
搜寻工作持续了整整三天。大西北的风沙不断袭来,但没有人退缩。科研人员和解放军战士们跪在地上,用手指一寸寸摸索,生怕漏掉任何可能有价值的碎片。最终,他们收集到了数千块大大小小的残骸。

这次失败给整个研究团队带来了巨大打击。特别是在当时"大跃进"的环境下,一些人开始质疑自主研发的必要性。但更多的科研人员选择了坚守。他们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借着煤油灯的光亮,开始对收集到的每一块残骸进行分析。
最让人难过的是,这次失败前夕,研究团队刚刚经历了一场欢庆。农历新年刚过,许多人还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然而,科技发展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次失败虽然惨痛,但它也给科研团队上了极为重要的一课。
三、聂荣臻的及时出现
1962年3月下旬的一个傍晚,一辆军用吉普车悄然驶入酒泉导弹试验基地。车上坐着的正是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聂荣臻元帅。这位老将军放弃了在北京的休息时间,专程赶赴这片荒凉的戈壁滩。
聂荣臻一下车就直奔科研人员的住处。当时,科研人员们正在一间简陋的土房里召开技术分析会。房间里只有几盏煤油灯,墙上贴满了各种技术图纸和数据分析表。桌上摆着从弹坑里收集来的导弹残骸,每一块都标注着编号。

聂荣臻没有急着询问失败原因,而是先要求实地察看发射现场。在寒风中,他沿着当时导弹坠落的轨迹一路步行,最后在那个巨大的弹坑边驻足良久。随后,他召集所有科研人员开会。
会议持续了整整三天。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会议没有事先拟好议程,也没有要求人人发言。聂荣臻让科研人员们敞开心扉,说出在研制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渐渐地,一些平时不敢说、不愿说的问题都浮出了水面。
原来,在研制过程中,一些技术人员发现了控制系统存在隐患,但由于担心影响进度,没有及时提出来。还有人反映,某些重要零件的加工精度不够,但碍于当时"跑步进入导弹时代"的口号,这些问题都被暂时搁置了。

更重要的是,聂荣臻在听取汇报时发现,导弹研制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长官意志"。一些不懂技术的领导经常对技术方案指手画脚,导致科研人员不得不违背科学规律赶进度。
在充分了解情况后,聂荣臻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他下令暂停所有发射计划,要求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故障原因分析上。其次,他责成后勤部门改善科研人员的工作条件,在戈壁滩上搭建了防风保暖的工作棚。
最关键的是,聂荣臻在向中央汇报时,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导弹研制中存在的问题。他强调,导弹研制必须遵循科学规律,不能靠"革命干劲"取代专业技术。在他的建议下,中央及时纠正了"左"的错误倾向,为科研人员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
聂荣臻还特别关注科研人员的情绪问题。他多次找总设计师林津谈话,指出失败是科技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要坚定信心,吸取教训。他还安排医务人员定期为科研人员体检,确保他们的身体状况。
在聂荣臻的直接关怀下,导弹研制团队很快走出了失败的阴影。科研人员们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投入到技术改进工作中。通过详细的故障分析,他们最终确定了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控制系统出现故障,导致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失去平衡。
四、钱学森团队的艰苦奋斗
1962年4月初,在聂荣臻元帅的支持下,钱学森组织科研人员对东风二号导弹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进。他们首先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重新核算了每一个技术参数,检查了每一个零部件的设计图纸。
在位于西北的某研究所里,科研人员们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条件十分简陋,只有几张木板拼成的工作台,但这里每天都灯火通明。科研人员们轮流值班,对导弹的控制系统进行反复测试。他们发现,在第一次发射失败中,导弹姿态控制系统出现了严重故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钱学森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量的地面试验。他们在试验场上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导弹模拟平台,用来测试姿态控制系统的性能。每次试验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科研人员们从不抱怨。
1962年的夏天特别炎热,戈壁滩上的温度经常超过40度。然而,科研人员们仍然坚持在烈日下工作。他们在露天场地上反复测试导弹的各个系统,经常一测试就是大半天。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就在现场搭起帐篷休息,随时准备处理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
在改进过程中,钱学森特别强调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每一个零件在使用前都要经过多重检验,每一个工序都要有详细的记录。他还要求建立技术档案,把每一次试验的数据都详细记录下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同时,为了提高导弹的可靠性,研究团队开展了大量的地面模拟试验。他们在试验场上建立了多个测试点,模拟不同的发射条件和飞行状态。通过这些试验,他们不断完善导弹的各个系统,提高其性能指标。
1963年初,一个重大技术突破传来好消息。科研人员们成功解决了导弹姿态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问题。这个突破极大地提高了导弹的可靠性。随后,他们又相继攻克了发动机推力不足、燃料供应不稳定等技术难关。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钱学森坚持进行全面的地面验证。他们在试验场上搭建了一个完整的发射系统,对导弹的每个部件都进行了严格测试。这些测试持续了数月之久,积累了大量的技术数据。
1963年下半年,改进后的东风二号导弹已经完成了所有地面试验。测试数据表明,导弹的各项性能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但钱学森并没有急于申请发射,而是继续进行补充试验,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在这期间,研究团队还编写了详细的技术文档,总结了第一次失败的经验教训。这些文档不仅记录了技术改进的过程,也为以后的导弹研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通过这些努力,东风二号导弹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后来的成功发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东风二号的最终成功
1964年1月15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经过近一年的技术改进和反复验证,改进后的东风二号导弹终于要进行第二次发射试验。这一次,现场的气氛与第一次发射时完全不同。
凌晨三点,发射场上的气温降到了零下二十多度。科研人员们穿着厚重的棉大衣,仔细检查着导弹的每个系统。这次发射前的准备工作格外细致,每个环节都要经过三重检查。测试人员将检查结果一项项记录在专门定制的检查表上,确保不遗漏任何细节。
清晨五点,导弹开始加注燃料。这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期间,现场的技术人员通过精密仪器实时监控着燃料系统的各项参数。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地面指挥部特别安排了三组应急处置小组随时待命。
上午七点三十分,导弹完成了所有发射前的准备工作。现场指挥部对各个系统进行了最后一次全面检查。这时,远处的天空已经泛起了鱼肚白。地平线上,一轮红日正在缓缓升起,将整个发射场染成了金色。
八点整,随着一声清脆的发射指令,东风二号缓缓升空。这一次,导弹的飞行姿态异常平稳。改进后的姿态控制系统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使导弹始终保持在预定的飞行轨道上。测控雷达显示,导弹的各项飞行参数都符合设计要求。
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地面测控站保持着对导弹的连续跟踪。每隔十秒钟,测控人员就要向指挥部报告一次导弹的位置和状态。通过射频遥测系统,科研人员们清楚地看到了导弹在飞行过程中的各项技术数据。
十分钟后,东风二号准确地飞抵预定海域。这次试验不仅证明了导弹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验证了多项改进措施的有效性。特别是新设计的控制系统,完全解决了第一次试验中出现的问题。
发射成功后,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但科研人员们很快就投入到了数据分析工作中。他们在临时搭建的分析室里,对飞行过程中记录的每一组数据进行详细研究。这些数据将为后续的技术改进提供重要依据。
这次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整个研究团队。随后的半年里,他们又进行了三次发射试验。每一次试验都取得了成功,导弹的性能也越来越稳定。到1964年底,东风二号已经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具备了批量生产的条件。
在最后一次试验结束后,研究团队编写了一份详细的技术总结报告。报告不仅记录了导弹研制过程中的重要突破,还总结了失败给他们带来的深刻教训。这份报告后来成为了中国导弹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