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罗非鱼,很多人会脱口而出:“不就是垃圾鱼吗?”
这种在国内市场备受冷落、被嫌弃的鱼,却在美国市场成为了餐桌上的“香饽饽”。
更令人意外的是,中国不仅是罗非鱼的全球第一生产国,每年出口的罗非鱼还占美国市场的70%以上。
那么,同一种鱼,为何在中美两国会有如此天壤之别的待遇?
罗非鱼原产于非洲热带地区,作为一种耐寒性差但适应力极强的淡水鱼类,它可以在从淡水到咸水的多种环境中生存。
早在20世纪50年代,罗非鱼被引入中国。当时,国内经历粮食短缺,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而罗非鱼以其快速生长和较高的蛋白质含量成为了解决营养问题的“救命鱼”。
仅需6到8个月,一尾罗非鱼就能长到商品规格,每亩产量可达两万斤。
这种高产量是传统鱼类如草鱼、鲤鱼所难以企及的,尤其在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的温暖水域,罗非鱼几乎成了“鱼塘霸主”。
然而,罗非鱼的扩散却并非全是人类所愿。
由于其生长环境对水质要求较低,再加上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罗非鱼逃出了养殖场,迅速占领了河道、水库等野外水域,形成了大规模的野生种群。
这种扩散带来了两个严重后果:
一是对本土鱼类生态的冲击,罗非鱼凭借强大的繁殖能力和广泛的食性挤压了本土鱼类的生存空间。
二是对垂钓者的影响,罗非鱼数量庞大且普遍体型偏小,让钓鱼爱好者苦不堪言。
有人戏称,在南方野钓,十条鱼里八条是罗非鱼。
尽管罗非鱼在自然界泛滥成灾,但在中国的市场上却鲜有人问津,甚至还被冠以“垃圾鱼”的名号。这与其独特的生活习性密不可分。
罗非鱼几乎什么都吃,无论是浮游生物还是水底的残渣都不挑。
正是这种“杂食性”,让罗非鱼能在污染较重的水域中生存,但同时也让消费者对其卫生状况产生质疑。
一些在污水中生长的罗非鱼,鱼肉散发出浓重的土腥味和腥气,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其品质的不信任。
相比之下,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草鱼、鲤鱼等本土鱼类,这些鱼肉质紧实,烹饪时容易吸收调味品,适合红烧、炖煮等传统做法。而罗非鱼肉质松散,即便刺少却难以呈现出浓郁的风味。
加之其在餐饮文化中的局限性,罗非鱼始终难以成为主流食材。
即使价格低廉,消费者也宁愿花更多的钱购买品质更高、口感更好的鱼类。
然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罗非鱼却获得了完全不同的命运。
美国人对鱼类的选择相对简单,他们更关注食物的便捷性而非复杂的口感。罗非鱼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首先,罗非鱼刺少且便于加工,美国市场上出售的罗非鱼产品大多以鱼片或去鳞整鱼的形式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家庭和餐厅的使用。
其次,罗非鱼的价格远低于三文鱼、鳕鱼等高端鱼类,是工薪阶层的重要蛋白质来源。尤其是在美国快餐文化盛行的背景下,炸鱼排、罗非鱼汉堡等加工食品更是成为了许多家庭餐桌上的常客。
此外,美国消费者对鱼类腥味的耐受度较低,而罗非鱼经过加工后腥味被有效去除,这进一步巩固了它在市场中的地位。
根据统计,美国人均罗非鱼消费量已达1.25斤,罗非鱼在美国水产品消费中的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鲶鱼和鳕鱼。
作为罗非鱼的主要供应国,中国每年出口数百万吨罗非鱼到美国和其他国家市场,为国内水产养殖企业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和疫情的影响让产业链面临挑战。
加收的关税、运输受阻等因素使得中国罗非鱼的出口规模受到压缩,同时来自巴西、哥斯达黎加等新兴罗非鱼出口国的竞争也让中国水产行业感到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罗非鱼产业需要找到新的突破点。
一方面,可以通过改进养殖和加工技术,提高罗非鱼的品质,减少腥味和异味,从而吸引更多国内消费者的认可;另一方面,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
同时,发展“鱼菜共生”等生态养殖模式,让罗非鱼养殖不仅仅是产量的比拼,还能为环保和农业循环经济提供助力。
罗非鱼从“垃圾鱼”到“香饽饽”的两极待遇背后,是中美两国消费者饮食文化、消费习惯以及市场需求的差异。
尽管在中国餐桌上,罗非鱼的地位仍不及草鱼、鲤鱼,但它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却让我们看到它的巨大潜力。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调整,罗非鱼或许能从出口明星转变为国内市场的宠儿,真正发挥出它作为“21世纪之鱼”的多面价值。
参考资料:
罗非鱼: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