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周围的酒肉朋友为何会在起义之后成为军事将才?道理非常简单

章若体育 2023-03-06 07:08:3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

话意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意即若人们觉得某人能力不强,或本性很差,则很自然地疏远了这类人,而能够和他们玩耍的人大多是同一本性之人了。

而且相反,如果一个人天性非常善良,那就很自然地影响到周围之人的一心为公,因此我们还能发现在这类人的周围还有一批能干或善良的人。

但是说起这,人们会有一点不解,刘邦的酒肉朋友们,起义之后为什么都是军事将才呢,原因其实很简单。

说到刘邦那就真是个奇人了,他出生于一个并不差钱的人家,虽谈不上什么名门望族却也算得上有了些小权。

这使刘邦在少年时期过得顺风顺水,人模狗样地形成一副风流倜傥、甚至成家后还不安定的个性。

相反每天都和朋友外出饮酒畅谈生活,他个性豪迈,结交了世界上最好的朋友,所以周围有很多朋友,不管是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贵公子,或者是街头落魄走卒贩夫也能和同桌一起吃好喝好。

而且刘邦在金钱上不拘泥于小节,每次抢购一空,再加上很好说话,时间一长朋友就对刘邦评价很高了。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一个暴政胡亥统治下的秦朝末年,百姓苦不堪言,对于秦朝的痛恨也到了顶点。

此时也正是起义的最佳时期,再一次获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也落了个后世的美名,至少没有谋朝篡位反而推翻了暴政。

但起义主要还是什么问题,就是需要人有钱呀,之前我们还提到过,刘邦一家名气不大,自己又不是一个掌握实权的大官员,那么他凭啥起义!

自然是好友,多好友多路径之理在刘邦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刘邦毅然起义造反后人们便会奇迹般地发现,其周围之人正在不余遗力地辅佐自己。

像有些有钱的人就拿出钱给他做资助,有些能力并不太强的底层朋友则表现得最厉害,帮刘邦一把。

因此刘邦可以说是呼风唤雨,成为当时最伟大的起义军势力,手下猛将也不胜枚举,但正如本文开篇所质疑,这几个人,到底从多几个酒肉朋友到军事奇才?

事实上,在此首先应该改正你的几个盲点,既然史书都是胜利者写的,你就没有真正体会过底层人过着怎样的日子。

很自然地以为那些底层人和穷苦百姓因读书见识而毫无天赋可言,其实还有一件事叫天赋,和所有人一样读书学理,有人可以出口成章,也有人可以平局而平。

带兵打仗亦是如此,当刘邦周围的百姓尚未功成身退的时候,人们都懒得知道他打仗的往事,很自然地以为他不过就是些酒肉朋友。

不过其实以这些人为例,第一个就是萧何了,他虽出生在最底层,却聪明伶俐、勤勤恳恳、天资聪颖,只因身世而始终不受赏识。

于是碰到刘邦那样欣赏他的有加很自然地就拼了命地去显示他的天赋,那就是我们以后见到的很能干的萧何,人家本来就很能干,完全不是酒肉朋友。

然后就是樊哙了,他也是底层的人,没有萧何那么有才华,本来以为自己的人生就是一个普通人,可没想到就算这样刘邦还是愿意跟他交朋友,而且十分相信他。

可以说,就是这些信任与鼓励,使樊哙焕发了才华,并最终成为刘邦手下不可或缺的一员大将。

这也是为什么刘邦多半酒肉朋友都可以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也正因为刘邦相信他们并乐于为其提供平局台与机会,所以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可是,太多怀才不遇之人,却就此淹没于历史长河中。

因此,他们最终的胜利并不是偶然的,当然也是例外,比如韩信,提起他的名字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他没受过任何军事教育、精英教育却天生是个打仗的好手。

可以说刘邦当年就是因为有韩信终于成功击败项羽,但是韩信仗着本事开始嚣张跋扈,还要刘邦册封他异姓王,使得脾气好的刘邦开始变得不满意。

最终韩信被吕雉算计而亡,刘邦也为之高兴,这是一个典型的天资聪颖但又能亲自为之做牺牲的例子,也令后世不少为将者引以为戒,随时随地都不能功高盖主或坐以待毙。

总结起来,这句话放到现代生活中也很合适,当上司的想让下属干得好,那就必须用激励的方式,如果只是一味地压制员工或欺压失败的员工,那企业就不会长久地发展下去了。

而且假如像刘邦那样多鼓励他的同僚,他肯定会以最饱满的激情报答你,因此有时策略非常重要。

当然刘邦还有许多实实在在的酒肉朋友,他们都是打仗打败仗,后来不见于史籍的已经不多了,因此大家借鉴刘邦的教训应该有所了解,要学会分辨什么人值得自己相信,什么人不值得自己相信。

尽管刘邦的天赋与人品使其成功地建立了汉朝,但这样的帝王却经不起后宫之争,一边是原配妻子皇后吕雉、爱妃戚夫人、闹心终日。

最终吕雉之子仍作为嫡长子在战斗中获胜,戚夫人与如意结局同样可怕,但是吕雉并没有因此好转,在其去世之后其家族其亲都为刘家人所杀,此时争端最终结束。在权利诱惑面前能守住本心者不多,是非曲直只能交由后人判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