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47年,孟良崮战役让蒋介石彻底丧失了整个山东地区的控制。当时装备最精良的74师随着张灵甫的战死画上了一个句号。
这个铁血之师完成了使命后被彻底击溃,按照以往的惯例,余下的俘虏愿意回乡的回乡,愿意继续当兵的会收编整顿。

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战后的粟裕却发现了蹊跷。他与陈毅一合计,急忙开始了下一步的行动。
这次面对大量战俘的时候,陈毅却抵制了实行多年优待俘虏的政策,表示一个俘虏都不能放过!

究竟是何等情况让陈毅能违抗多年的政策?粟裕又是发现了什么情况让他大惊失色了呢?
孟良崮战役在1947年国民党突然之间就开始对山东和陕北地区进攻,当时的汤恩伯作为总司令挥师沂蒙地区,想让张灵甫将整个山东都据为己有。

毕竟张灵甫的74师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全军不仅装备精良,更是在张灵甫的治军下纪律严明、军事素养严谨。蒋介石肯拿出74军去进攻山东,这就不得不让华野的诸位感到有压力。
当时作为总司令的汤恩伯将旗下最厉害的74军进攻华野,所以当时的情况十分严峻。而陈毅和粟裕不敢掉以轻心,着手开始研究起来了。

结果没过多久,粟裕发现74军的行军速度太快,可能是张灵甫急于求成,他与后续的支援部队就这么断开了联系。
于是粟裕开始抽取一部分部队正面交战然后撤退迷惑张灵甫,张灵甫慌忙追击,与其他援军的距离越来越远。

华野将74军引诱到孟良崮这个地区的时候,张灵甫才发现自己已经变成孤军奋战了。此时他有些慌了,可此时他再向汤恩伯求救的时候已经太迟了。
这时华野已经把74军围困在孟良崮,经过几轮的攻击,纵使这个精良的美械装备师再如何抵抗,他们终究没有抵得过华野的战士们。

于是张灵甫战死,世上再无74军。蒋介石最锋利的爪牙被拔除个干净,就算汤恩伯事后悔不当初,但事已至此,一切都挽回不了了。
粟裕的担心战后清扫战场的时候,粟裕对着报告开始逐页分析。可74师一共3万多人,俘虏还不到1万人,再加上战场上阵亡的士兵,这人数压根对不上!

此时的粟裕倒吸了一口凉气,立刻将这个诡异的情况报告给了陈毅。两人相视一眼,立刻江南准备休整的队伍又集合了起来。
孟良崮地区山多,掩体多,想要藏匿大部队也不是不可能。这74军战后对不上的人数就意味着绝对还有残余部队在潜伏。

于是粟裕赶紧下令将整个山头包围起来然后展开地毯式地搜寻。果不其然在山窝的洼地之间发现了一大队人马躲在那里。
当时据说74军的剩余部队足有千人,可他们一点声响都没有,如果不是走近观察的话,压根不会发现。于是两军再次对峙,在数小时后才将这批剩余军队处理干净。

此时孟良固战役终于落下了帷幕,74军死伤1万3千余人,被俘2万余人。这样人数就对上了。
陈毅的顾虑战役结束后,按照以往对待俘虏的惯例,愿意继续当兵的士兵可以收编教育后成为解放军。不愿意留下继续当兵的就给点路费回乡。

此时随着想要回乡的人数越来越多,在一旁观察许久的陈毅突然就叫停了俘虏的安置工作。随即他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战俘一律不能回乡,等待商议后再做决定。
当时周围的几位战士都愣住了,这种规定闻所未闻。也与往常优待战俘的传统不相符。所以大家都对陈毅的决定感到纳闷,可随后他的解释让人心服口服。

毕竟74军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这支队伍与国民党其他队伍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可以说74军不仅仅在当时装备了最先进的美式装备,更重要的是整个74军从基层士兵到将帅都是精挑细选。
而且虽然张灵甫已经战败身亡,但他却是蒋介石的一员猛将,在平时对士兵的训练相当严格。74军中随便拎出来一个中级军官的军事素养都能吊打国民党任意部队的将帅。

所以陈毅发现越来越多的战俘选择回乡顿时觉得不对头。于是就下了这个命令,绝对不能放走任何一个74军的战俘。
如果这批人被放了回去,绝对还会重组。他们虽然没有了张灵甫的领导,但回归后又是一支治军严谨的新74军!

如果74军卷土重生的话,那势必又成为一支挡在解放军面前的强劲部队。所以陈毅的命令是有道理的。
谁知道刚刚过去几个月,陈毅的担心就成了现实。当时收编的原74军战俘有一部分士兵在几个军官的带领下打算反叛逃走。

毕竟这些战俘在张灵甫的领导下已经形成足够的忠诚,他们只认蒋介石。所以这74军又差一点再次成为华野的敌人。
后来蒋介石将剩余的原74军部队重新整合让邱维达领导,一直到打济南战役时全部消灭,这才让74军彻底地消失了。

所以在当时陈毅“绝不能放过一个”的命令实在是考虑周全,若不是当年缓冲了一下,很可能74军又会再次成为巨大的麻烦。
参考资料:1·央视网-《孟良崮上鬼神号——整编第74师的覆灭》
2·央广网-《【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孟良崮战役》3·澎湃网-《孟良崮战役的回声》4·中国军网-《革命诗词背后的故事丨华东野战军发起孟良崮战役》51中国青年报-《尽显正义之师、文明之师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