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书中,李善长七旬高龄,却遭朱元璋满门抄斩一事,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谜团。当时的李善长已是明朝开国功臣,其忠诚与才华备受朱元璋信任,为何却惨遭灭门之灾?难道真如传言所说,李善长的背叛行径令皇权动摇?又或许,朱元璋胸襟狭窄,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其实,李善长满门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首先,李善长与胡卫庸的关系。传言称胡卫庸曾试图谋反,而李善长之弟李存义曾秘密向其邀约,尽管未得到李善长的认可,但为何李善长未向朱元璋如实汇报此事?这就让朱元璋十分忌惮,跟了自己大半辈子的李善长,遇到这么大的事,为何不给自己一条心。更离奇的是,胡卫庸被杀而李存义却得到赦免,李善长却未表感激之意。这一连串的因果关系,是否真的如表面上那么简单?
其次,李善长与淮西集团的联系。这群开国功臣实力雄厚,明初一直被视为骄兵悍将、淮西勋贵,被视为朱元璋治国的心腹大患。朱元璋是否出于对权力的垄断和对忠诚的呼唤,才选择铁腕镇压李善长?难道,只有绝对忠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吗?
第三,李善长借兵翻盖房子。他竟向汤和找来几百士兵帮忙,此举引起了朱元璋的警觉。你一个文臣自家盖个房,一句话就能随便调动几百士兵,敢情你一句话比皇帝的圣旨还 好使。一个文臣借兵于武将,这背后是否隐藏着彼此勾结,或者更深层次的阴谋?朱元璋维护皇权的决心岂容置疑,而李善长的行为是否已经跨越了皇权的底线?
最后,李善长替下属求情。然而,朱元璋却趁机逼迫丁兵揭露李存义与胡卫庸的勾结,将他牵涉进这场政治风波。究竟,是权谋缠绕还是忠奸纷扰,朱元璋对李善长的残酷处置,是否只是为了维护自身权势与家族统治?
曹操座下的司马懿、唐代的武则天,晚年登顶的例子不在少数,为何李善长却走入了这一悲剧结局?是权谋纷争,还是私人恩怨?李善长身后留下的种种疑点,引人深思。然而,无论真相如何,这段悲剧故事始终牵动人心。在权谋与忠诚的交织之处,历史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也留下了李善长这一史诗般的传奇。或许,只有历史的长河才能揭示一切真相,而我们,只能静候时光的揭晓。
昔年司马仲达七十高龄依旧立功大魏[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