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投入,可谓中国家庭支出的重要部分。根据统计局的调研数据,国内培养一个大学生本科毕业的家庭压力,位居世界第二位;仅仅低于韩国。
实际上,这还只是计算了必要的、明面上的费用。实际许多家长感到,真实的培养成本要更高。尤其是城市中,方方面面都在“内卷”。连文具也那么贵。
网友发现,每当走进文具店,就能刷新认知
之前“雪糕刺客”受到不少热议。原本在我们印象里,1元、2元的雪糕,现在早已摇身一变身价翻倍。不问好价格,很容易拿到二三十块又未必多好吃的东西。
一位二十多岁的女生,去文具店闲逛时,发现了令自己吃惊的现象。她坦言,自己已毕业,对这些没什么研究。可每次走进文具店,基本都能刷新认知。
不知到底是自己思想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还是文具确实价格虚高。比如,随手拿起个彩色的本本,并没有多么华丽的装饰,也不是进口名牌。
以为10元以内肯定能买下,想不到要二十多。现在去快餐店打工,许多城市的时薪都没这高。这还不算啥,继续逛、认知会进一步被颠覆。
水性笔这种消耗量很大的用品,题主小时候感觉2元一支就不算便宜。特别是中考、高考前,每天做那么多试卷。许多普通家庭的同学,都是让家长去买更廉价的笔芯。
谁知,现在店里18的笔已经很多:啥家庭经得起这样啊!更有28元一个的卡通胶带、58元的“不起眼笔袋”。
问题是,这些价格不算低的文具,基本一点看不出哪里值这些钱。无论款式还是质量,都让成年人感到纳闷:凭啥能卖这个价?
简单的本子、笔袋,现在怎么那么贵
这样的现象原来并非特殊,各地的网友都表示,自己有同感。都说现在经商竞争多,生意不好做。可是看到文具店,总让人感悟到:学生的钱真好赚。
为何很简单的本子、笔袋等文具,现在可以这么贵呢?说到底,还是有人能买。就好比商场中,很多毕业生困惑:
自己买100元的衣服要看好一会,反复对比;可是也能看到同龄人很随意地拎着800元半袖的购物袋。文具店里的贵东西,还是有受众群。
就拿笔者来说吧,去市中心逛街时,觉得60多块的盲盒根本不值这价。可是下一秒便看到一位家长,拿着购物筐给儿子买了好几个系列的“全套”。
也许人家赚钱比较容易,给娃随便花一两千买塑料摆件,完全不介意。但对于大部分普通经济水平的家长,目前文具店里的物价,属实令人“叹为观止”。
有网友看到另一种画面,一位女生在店里买了些喜欢的文具,可结账时要800多。奶奶的表情明显很诧异又为难,可是考虑到娃喜欢,最后只能咬咬牙交钱。
这可不能怪老人“心疼钱”,文具再时髦、再高端,也不该至于像“奢侈品店”那样。何况,奢侈品牌不坑穷人;买得起的群体压根不在意。有的文具店却故意不做价格签。
所以下次逛文具店,可不能让学生随便挑了。尤其是“脸小”的家长,不好意思跟店员说放回去,那就只能确认清楚再去收银台。
文具价格虚高有原因,部分商家把家长当成“冤大头”
网络的冲击已经让很多实体产业学会了薄利多销。但很多家长可能会感到,文具店好像是个例外。一些文具的价格虚高,有现实原因。
现在家庭经济水平提高了,老人和父母往往比以前更舍得给学生消费,弥补物质上的遗憾。正是抓住这个心理,文具行业经常推出“流行”的东西。
而这样的风潮,很可能是行业自身发起的。青少年上学期间又比较喜欢相互观察、比较和跟风。如果多数人有的东西自己没有,确实可能被同学笑话和排挤。
这就间接地成全了不少文具店和厂家。久而久之,一些企业和店铺,开始把家长当成“冤大头”。有内部员工表示,开会时领导很自信地讲:
只要把图弄美观,再找点人宣传,没有卖不出去的。实在没人买的东西,就做成盲盒、盲袋,又贵又容易卖。
听完真是让人想到那句话,得了便宜还卖乖啊。想不到有朝一日,文具也成为学生之间一种类似“奢侈品效应”的存在。家长也知道不值那么贵,但拥有却让部分学生觉得有面子。
【话题】你如何看待文具价格虚高的问题?(均为网图,不代表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