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克洛维接受基督教开始,到历史上著名的“丕平献土”,再到为查理大帝进行加冕仪式,都不难看出教皇想要讨好法兰克人的意图。
与法兰克人建立合作关系首先劝说法兰克人接受基督教信仰。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作为帝国精神支柱的西方教会看到帝国根基已倒,生存和未来发展等各种问题一下子都提上了日程。
此时,它与东方教会之间有关基督性论之争也越发激烈。
因此,对于它来说有两件事亟待解决:第一,摆脱东方教会的牵制和压迫;第二,承认“蛮族”所建立的国家这个现实,向这些蛮族国家和地区派遣传教士进行传教活动。以扩大自身影响力,重新振兴西方教会。
其实,在罗马教会传教之前,已经有一部分日耳曼人接受了基督教信仰(主要是阿里乌派基督教),还有一部分虽然还未接受基督教信仰,但他们的首领也已经意识到原始多神教的种种弊端。
为了能够加强对各氏族的统治,他们也在陆续地放弃原有的多神教信仰,逐渐皈依基督教,法兰克人就属于这一种情况。
5世纪末,法兰克人活动于莱茵河下游的,他们在其首领克洛维(481-511)的领导下逐渐强大起来。
但法兰克人仍然保持着原始的多神教信仰,这显然是不利于克洛维统治的。而此时罗马传教士们恰好来到其统治范围之内,劝说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
496年克洛维与其三千随从在兰斯受洗,成为了最早接受罗马教会权威的“公教徒”。
他的部落也就成为第一个皈依正统基督教的日耳曼部落。罗马教会与法兰克人之间关系从此开始。
其次,通过为丕平加冕来换取法兰克人的军事援助,从而正式建立与法兰克人的合作关系。
751年,伦巴德人进攻罗马城,意在夺取整个意大利,罗马教皇只能求助于帝国的帮助,但此时拜占庭帝国面临的情况似乎并不乐观。
国内统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外部还受到来自阿拉伯人的严重威胁。
就是说,希腊人本身已自顾不暇,既不愿意也没有更多精力给予意大利太多的关注。
即使罗马人愿意以容忍宗教的堕落和帝国残暴的干涉为代价,他们也无法从他们的野蛮邻居(这里指拜占庭帝国)那里得到保护。
故而,罗马教会转而求助于实力正在崛起的法兰克人。
此时法兰克王国的实际掌权者是宫相丕平,他手握国家大权,并不再满足于墨洛温王朝宫相的位置,想要谋求更多的权力。
但又担心遭到旧贵族的反对,于是就“派遣了使者维尔茨堡大主教布尔卡特和圣丹尼斯的富拉德修道院院长去见扎迦利教皇,询问“谁应该成为国王?
”教皇对他们说:“他(丕平)应该被称为国王,统治着这个王国,并拥有无上的权力。”
之后,教皇宣布允许丕平加冕为国王。得到教皇的承认之后,丕平便有了宗教上的支持。
他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墨洛温王朝统治,创建了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此后,教皇又为丕平涂圣油加冕,向他表示祝福。
丕平得到了教皇的支持,作为回报,他自愿承担起保护罗马免遭伦巴德人入侵的责任。
754-757年,法兰克王丕平两次远征意大利,帮助教皇解决了伦巴德人威胁的问题。
他不仅迫使占领拉文那总督区和罗马地区的伦巴德人撤兵,还将伦巴德王国纳为自己的属国。
此外,他还将拉文那、利米尼、佩萨罗、法诺塞尼加利亚以及安科纳等22个城市以“赠献”的形式交给罗马教皇。这就是西方教会史竭力渲染的“丕平献土”事件。
事实上,教皇与法兰克人的合作,只不过是双方各取所需罢了。
从教皇这方面来看,他通过支持丕平王位的合法性,为丕平及其王后和儿子举行庄严的涂油礼,并授予他们“罗马人贵族”的头衔,换取了丕平对于罗马教会的保护。
这对于罗马教会实力的增强和地位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些赠地构成了“教皇国”建立和存在的物质基础。
虽然罗马教皇在名义上依然臣服于拜占庭皇帝,但是罗马教会的相对独立,为其之后与君士坦丁堡主教和拜占庭皇帝进行抗衡,奠定了坚强的基础。
从丕平这方面看,虽然他需要为教会提供军事保护,但是,他却获得了教皇对于其地位合法性的承认,这极大地改变了以往法兰克国王由各部落首领选举的传统。
教皇为丕平加冕丕平加冕,这是第一次在法兰克将受膏与圣油相结合,也是第一次在欧洲强调由主教加冕国王的行为。
与此同时,加洛林王朝被确立为教皇的新保护者,取代了日益失势的拜占庭皇帝。丕平就成为了上帝“拣选”的国王。
在这种情况下,王权是神赐的,反对国王就是反对上帝,而反对上帝对于虔诚信徒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而,这就为法兰克国王的权利和地位提供了合法而又神圣的依据。同时,罗马基督教成了法兰克王国的精神支柱。最终,这场加冕标志着法兰克人和罗马教会合作关系的正式建立。
最后,通过为查理大帝加冕,双方结成稳固的同盟。查理即位后,与他的父亲一样成为了教会的保护者。
因此,他在各个方面都会有意识地顾及教会和教皇的利益。
773年伦巴德人再一次袭击了罗马城和拉文纳,教皇阿德里安一世(772-795)向查理曼请求军事援助。
法兰克人以教会保护人身份进驻罗马,他们不仅征服了伦巴德首都帕维亚,迫使其对手狄西德里乌斯(756-774)投降。
一年以后,法兰克人吞并了伦巴德王国,并把狄西德里乌斯之子阿达尔吉斯赶出意大利。
查理曼期间,除了战胜伦巴德人,还进行其他的军事征服:包括结束了之前丕平与阿奎坦的战争,将萨克森纳入法兰克王国版图,摧毁了位于匈牙利的阿瓦尔王国,征服了布列塔尼人、巴伐利亚人以及其他斯拉夫人,甚至开始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回西班牙。
在法兰克人一系列的征服战争中,我们不能忽视一个点:查理曼每成功征服一个地区,都会下令让当地的居民放弃原本的民族宗教,接受基督教洗礼。
这其实是法兰克人的一种战争策略:打着捍卫基督教信仰的旗帜,在上帝的帮助下扩大自己的疆域。
在这一过程中,查理曼和教皇实际上都获得了好处:前者通过扩张和征服土地来巩固其王国的统治,这也为教皇提供了更为坚实、可靠的保护。
后者则因有如此强大的后盾,逐渐摆脱了东方帝国的控制,也不再需要将目光紧紧盯着地中海,而是将其交往重心转移到北方。
此时,罗马教会不仅是圣彼得的继任者和其土地的统治者,更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在意大利中部统治的代理人。
当然,这些都不是促成教皇与查理结成稳固联盟关系的关键。实际上,双方稳定合作关系的建立,主要得益于另一个著名事件——利奥三世为查理曼加冕。
799年,教皇利奥三世遭到了罗马贵族的陷害与袭击,无奈之下,他只能逃到查理曼那里寻求庇护,并如愿以偿。
查理曼下令恢复了他教皇的职位。当利奥三世重新登上罗马主教宝座时,为了进一步巩固罗马教会与查理大帝的关系,800年圣诞节那天,他在圣彼得教堂为查理大帝加冕,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
这样,查理曼就成为了继其父之后,第二个得到教会认可的法兰克国王。
从395年狄奥多西去世,到800年查理曼的加冕,在这四百年的时间里,一个新世界在西方诞生了,它从罗马和蛮族世界的融合中慢慢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