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与肺塌陷和癌症相关的基因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要普遍得多,但许多携带该基因的人并不像确诊患者那样面临同样的健康风险。科学家们现在正在质疑这种综合症的真正诱因。

一种曾经被认为极为罕见的基因实际上可能出奇地常见——并且能够悄悄增加严重健康问题的风险。
剑桥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每 3,000 人中就有 1 人携带 FLCN 基因的缺陷版本,这种基因与一种名为 Birt-Hogg-Dubé 综合征的疾病有关。这种疾病可导致肺塌陷、肺囊肿、皮肤肿块和肾癌。但问题是:虽然正式诊断患有该综合征的人面临重大风险,但那些携带突变但未经诊断的人似乎受到的影响要小得多。
FLCN 基因和 Birt-Hogg-Dubé 综合征剑桥大学最新研究表明,每 3,000 人中就有 1 人可能携带缺陷基因,从而增加肺部穿孔的风险。这一数字比之前的估计高出近 100 倍,之前的估计数字是每 200,000 人中 1 人。
这种基因被称为 FLCN,与一种罕见的疾病——Birt-Hogg-Dubé 综合征有关。这种综合征可导致良性皮肤肿瘤、肺囊肿,并增加患肾癌的风险。
海量基因组数据集揭示新流行情况4 月 8 日发表在《Thorax》(《胸腔》)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三大基因组数据库分析了超过 550,000 人的数据:英国生物库、十万人基因组计划和东伦敦基因与健康。
他们发现,每 2,710 到 4,190 人中就有 1 人携带与 Birt-Hogg-Dubé 综合征相关的 FLCN 基因变异。令人惊讶的是,并非所有基因携带者都面临相同程度的风险。在正式诊断患有该综合征的人群中,肺部穿孔的终生风险为 37%。但在更广泛的携带者群体中,风险降至 28%。肾癌的对比更大:32% 的确诊患者患上肾癌,而更广泛的人群中只有 1% 的携带者患上肾癌。
并非所有气胸都是遗传性的肺穿刺(又称气胸)是由肺部漏气引起的,会导致肺部疼痛和呼吸困难。然而,并非所有肺穿刺病例都是由 FLCN 基因缺陷引起的。大约每 200 名身材高挑、瘦削的十几岁或二十出头的年轻男性中就有一人会经历肺穿刺,其中许多人的病情会自行好转,或者医生会在门诊治疗患者时从他们的肺部抽出空气或液体;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患有这种疾病。
如果一个人的肺部被刺穿,并且不符合常见特征(例如,如果他们四十多岁),医生会在下肺寻找明显的囊肿,这些囊肿在 MRI 扫描中可见。如果存在这些囊肿,那么这个人很可能患有 Birt-Hogg-Dubé 综合征。
英国范围内推动了解罕见肺部疾病Marciniak 教授是剑桥大学的研究员,也是剑桥大学医院 NHS 基金会和皇家帕普沃思医院 NHS 基金会的荣誉顾问。他与伊丽莎白女王大学医院和格拉斯哥大学的 Kevin Blyth 教授共同领导了英国首个家族性气胸罕见疾病协作网络。该网络的目标是优化罕见遗传性家族性气胸患者的护理和治疗,并支持对这种疾病的研究。
通过基因线索早期发现癌症“如果一个人患有 Birt-Hogg-Dubé 综合征,那么我们能够诊断出来就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也可能面临患肾癌的风险。”Marciniak 教授表示:“好消息是,肺部穿孔通常发生在患者出现肾癌症状前 10 到 20 年,因此我们可以密切关注他们,每年进行筛查,如果我们发现肿瘤,那么应该仍然足够早地治愈它。”
遗传学之谜Marciniak 教授指出,他很惊讶地发现,携带有缺陷的 FLCN 基因且未被诊断出患有 Birt-Hogg-Dubé 综合征的人罹患肾癌的风险要低得多。
“尽管我们一直认为 Birt-Hogg-Dubé 综合征是由单一基因缺陷引起的,但显然还有其他原因,”Marciniak 教授说。“过去几十年来,我们一直照顾和研究的 Birt-Hogg-Dubé 患者并不代表更广泛人群中这种基因缺陷的情况。他们的遗传背景中一定有其他因素与基因相互作用,导致额外的症状。”
重新思考携带者筛查这一发现引发了一个问题:如果发现一个人的 FLCN 基因存在缺陷,是否应该对他们进行肾癌筛查。然而,Marciniak 教授认为这没有必要。
“随着基因检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无疑会发现更多携带这些突变的人,”他强调:“但除非我们看到Birt-Hogg-Dubé综合征的其他明显迹象,否则我们的研究表明没有理由相信他们会有同样高的癌症风险。”
该研究由 Myrovlytis Trust 资助,并得到了英国国家健康与护理研究所剑桥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额外支持。
参考文献: “遗传性气胸易感性:从基因组学和人群队列估计 Birt-Hogg-Dubé 综合征的发病率” 2025 年 4 月 8 日,Thorax。DOI:10.1136/thorax-2024-221738
文章来源:密歇根州立大学(Cantab)
免责声明:康加号致力于健康常识分享,内容根据公开资料编辑,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在线留言删除。文章旨在介绍健康科学进展,不能作为治疗方案;如需精准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院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