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劝他们不去参加挑战没那么容易,因为这是在跟人性当中的贪婪作斗争。”孙博说。人们不是不害怕挑战失败,只是侥幸心理让他们更期待成功,而自律挑战工作室设定的游戏规则中,有意放大了这种侥幸心理。
文丨新京报记者 隋坤
编辑 丨胡杰
校对 丨张彦君
►
本文6276字 阅读10分钟 “只需在指定房间里独自生活一个月,就有机会撬动40万奖金。”看到这则宣传语时,35岁的张有志觉得,自律挑战跟天上掉钱没啥差别。平时他常对朋友调侃:只要有网、食物和空调,自己能在出租屋里待到天昏地暗。 与自律挑战工作室取得联系后,他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工作室工作人员向他介绍挑战细则:所谓独自生活并非每日躺睡吃,挑战者可以做的事、不能做的事、必须做的事有详细规定,所有的规则附在一份合同中。挑战场所是一家普通的连锁酒店,里面有一个摄像头,每天工作人员定时送足够的水和食物。 另外,挑战者每次需交一笔9000元报名费。 刚刚经历了生意失败的他,时常在朋友圈里看到工作人员发“又有挑战者拿走了40万大奖”。“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他对自己说。 2024年9月底,张有志从上海飞往成都参加某工作室的自律挑战。工作人员向他展示了需要签订的合同,密密麻麻写满了挑战规则:挑战者整个面部在监控下不可遮挡,不可超出监控范围,如发生遮挡每次不超过3秒,超过3秒算违规挑战失败;每天 24小时内可使用一次手机,北京时间 10 点到11点可使用手机3分钟;挑战期间不可与外界交流,不能肢体动作交流,不能主动开口跟工作人员讲话…… 如违反任何一项,则视为挑战失败,报名费不予退还。 张有志交纳9000元报名费,开始了一段让他后悔至今的自律挑战。“我在那儿连续挑战了7次,每次9000元报名费,一共待了20多天,挑战全部失败。最快的一次放下行李挑战就失败了。” 同时期,来自广东的陈晓莹,来自河北的杨大伟,来自河南的孙博也在全国各地参加了“自律挑战”。他们的经历与张有志类似:个人财务状况吃紧,被视频平台上“少量报名费撬动高额奖金”的挑战宣传诱惑,最后挑战都以失败告终。 上述挑战者对新京报记者说,失败的条款在合同上似有似无、规定不清晰,还有工作人员利用各种方法引诱挑战者违反规则。他们本以为这是一场博弈,后来才惊觉“像是一个圈套”。 2024年底,张有志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定涉事自律挑战工作室合同无效,并退还所有报名费。四川霖澳(天府)律所赵娜律师告诉新京报记者,张有志和工作室所签的那份挑战合同可能违背了《民法典》规定的合同签订要遵守公序良俗原则,应是一份无效合同。 回想那场致富幻梦,多位挑战者都觉得所谓自律挑战跟电视剧《鱿鱼游戏》并无二致,“无非一个图财,一个害命,底层逻辑都是设法将人性中的贪婪无限放大。”

“睡了一觉就失败了?”
张有志回忆,他参加挑战飞抵成都时,工作室派了一辆价值20万左右的小轿车来接机。小轿车一路向前,城市的高楼光影不断映射到车窗上,又迅速向后退去。张有志在后排座椅上盯着车窗发呆,“像是轻舟已过万重山那种感觉,让人觉得离逆天改命越来越近。” 工作室工作人员向张有志讲解了合同里的规则。“必须”“否则”“不然”等词高频出现,张有志不停点头,但心中只理解了一半。“规则太多,神仙才能记住。”挑战开始时间由张有志决定,他准备挑战之前再仔细研究规则。 挑战室是某酒店的标准间。房间内的窗帘是白的,被子是白的,枕头也是白的,“看着挺干净”。靠近门的位置是行李架和卫生间,再往里是两张单人床,中间放着床头柜,正对面是电视柜和桌子。工作人员介绍,从卫生间门口到靠近床的位置是摄像头能拍到的区域,大概占房间的一半,踏入盲区超过一定时间会被视为挑战失败。 9000元的报名费当中,包含食宿费用,但挑战还没开始,对方没有管饭的意思。张有志在楼下点了一碗盖浇饭,下定决心“以后一定吃香喝辣”。 休整完毕,张有志带着行李和合同提前进入了挑战室。他将挑战时间定在凌晨1点,以便开始后倒头大睡,消磨七八个小时。 一切按计划进行。他提前洗漱完毕,在卫生间换上睡衣,挑战开始后不久就上床睡觉。躺在挑战室的床上,张有志面朝摄像头侧躺着。心中忐忑,期待挑战成功。 张有志说,那夜他睡得如芒刺背:翻身不敢背对摄像头,盖被不敢挡脸,睡衣不能露出不该露的皮肤……第二天起床,他睁着眼睛在床上尽力回想了一会儿违规事项,才敢蹑手蹑脚地进卫生间洗漱。从卫生间出来之前,他又检查了一遍衣物是否盖住了该盖的部位。 但他的如履薄冰终是一场徒劳。中午,工作人员拿着合同和监控视频来到房间内,向张有志宣布“挑战失败”。 “我什么都没做,睡了一觉就失败了?”张有志问,工作人员指着合同说,第12条规定,行李箱必须放在监控盲区。昨晚睡前,张有志随手摆放的行李箱位置恰好在监控范围内。 张有志“愿赌服输”,暗叹对方严谨,自己失败是“一时大意了”。“我已如此谨小慎微,只要规避掉行李箱违规的细节,必定成功!”他当场与工作室重新签订合同,又交了9000元报名费,开始了第二次挑战。

失败,失败,失败
本次庭审中,有罪供述是否可采信也一度成为控辩双方争论的焦点。
张有志第二次挑战又告失败。 他描述了致使他失败的条款:每天 24小时内可使用一次手机,北京时间 10 点到11点可使用手机3分钟。说完他反问记者: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当听到“就是每天10点到11点之间可以用3分钟手机”后,张有志苦笑一声,说“你去你也得失败。” 张有志的第二次挑战从下午开始。他将一切物品都摆到了该摆的位置,并再次确认了监控死角区域。“从哪里走到哪里,摄像头能拍到你的脸还是后脑勺已了然于心。”第二天上午10点,张有志准时拿起手机来查看信息。他默数着时间,在3分钟之内放下了手机。 第二天一切顺利,无人来通知他挑战失败。 直到第三天上午10点,当他再次拿起手机,很快工作人员进来通知他,挑战又失败了。 工作人员主动说出了失败理由。当他听完,却“感觉一股气直冲脑门”:24小时内只能用一次手机,每次3分钟。如果第一次是从10点用到了10点03分,那么第二次就该从10点04分才能用手机,提前一分钟拿起手机,都算24小时内用了两次手机。 严丝合缝得让人绝望。张有志说,现在回想,其实他们就是在玩文字游戏。但身处那个场景,他只觉得“最刁钻的条款我已掌握,下次不犯,定能成功”。 只是事与愿违,因为记不准时间,张有志在用手机的时间问题上连输3次。 此时,“输到崩溃”的张有志,大脑里只有一种想法:把报名费赢回来! 后来,因为睡觉时下意识地遮挡身体部位,张有志又连输3次。 7次挑战失败,6万多元人民币的损失让失业的张有志雪上加霜。第7次失败时,缓过神来的张有志对着工作人员大喊:我要告你们!
挑战圈里,没听说有人成功
2024年底,张有志向法院提起了诉讼,他告诉记者,2025年3月该案正式开庭。 当得知法院受理了张有志的案件后,陈晓莹感到一丝兴奋,因为她也正在考虑用法律途径讨回自己的报名费。 陈晓莹比张有志晚几个月参加挑战。 2023年底,陈晓莹从短视频平台添加了某自律挑战工作室微信。此后一年,工作人员每半个月,便会告知她”近期优惠“:有时候是报名费打折,有时候是规则更宽松……2024年底,陈晓莹只身去往海南参加挑战,报名费每次12000元,其中两次失败的情形与张有志用手机如出一辙。她对新京报记者总结:还是没顶住诱惑,觉得“万一天上真会掉馅饼呢?现在回想实在可笑”。 陈晓莹说,第一次挑战失败,工作人员对她说,只要改进某个细节,就一定能挑战成功;第二次失败,对方许诺,下次如果挑战成功,除发放奖金,还会将此前的报名费全部退还;第三次失败,某工作人员“语重心长”地在她面前叹息,说相信她一定能成功。“他跟我说报名费可以少出两千,这两千他来付,就当是入股,如果我赢了奖金要分给他一部分。”第四次失败后,她放弃了挑战。 在青岛参加挑战的杨大伟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工作人员多次故意引诱他违规。“合同上规定不能跟工作人员说话,但他进来送饭时,装作不经意地问我‘要不要开窗通通风’,我没有搭话;见我不上当,他在离开时故意将门留了个缝,我下意识地关门之后,猛然想起合同里约定过‘不能触碰门把手’,最终失败。” 孙博在中部某市参加了自律挑战。合同约定每日必须接起某个特定号码的电话,但挑战还剩一天结束时,那通电话始终没有打进来。最终,他因为没接到电话被挑战方宣告失败。后来他从其他挑战者那里得知,工作室疑似在那一天屏蔽了房间里的信号。 有挑战者透露,2022年左右国内开始出现了自律挑战工作室,此后一年比一年多。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现在这种自律挑战工作室正在全国各地“开花”。有人因为“揉眼3秒”失败;有人因为不小心露出肚皮失败;有人因为摘眼镜失败。“工作室说合同里写了监控下不准脱任何衣物,衣服算不能脱的‘衣’,眼镜算不能脱的‘物’。” “看工作室的宣传视频,似乎每个月都有挑战成功者,但在我认识的挑战者圈子里,至今还没有一人挑战成功。失败的奇葩理由也已见怪不怪。”孙博对新京报记者说。
“我们就想挣你的报名费”
2025年2月,新京报记者以咨询挑战为由,来到青岛某自律挑战工作室。 工作室在一栋交叉路口的写字楼内,门口的铜牌匾写着“某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一身唐装、梳着背头的老板接待了记者。 据介绍,报名费7000多元,挑战7天成功能领20万元奖金,挑战一个月能领30万到40万元奖金。“合同你可以仔细看,不懂的随时问,但合同不能带走,不能拍照。曾有人带走我们的合同去外面直接开店,把行业搞得乌烟瘴气。我们这个是正规的,每月限制名额。我们给自己定的标准是每月最多接待10位,因为怕成功的人太多,我们储备的奖金不够。” “还有不正规的?”记者问。 “那当然,你看网上曝光的那些,什么揉眼3秒就算违规,这太离谱了,简直是破坏行业名声。”老板称,“我们这里没有奇葩规定,去年一共接待了70多位挑战者,有20位带走了奖金。记者提出想看成功者的资料和挑战过程,老板面露难色,表示很多成功者不愿意宣传,有的人是因为躲债,有的人怕亲朋借钱。 “都是江湖儿女,干大事而不惜身,做大事而不留名嘛。”不过他也表示,“肯定会设定难度,我们就想挣你的报名费。比如我们在合同里写明了,工作人员会故意引诱你犯规。” 据老板介绍,许多天南海北的挑战者来挑战之后,就直接留在他那工作了。“有些人连回去的路费都没有,恰好我这有劳务公司的业务,我就直接把他们介绍给了附近的安保公司等,有些人在这里一边打工攒钱一边挑战。”
自律挑战合同是否为无效合同?
自律挑战合同的法律效力如何? 张有志的代理律师赵娜认为,双方签订的大概率是无效合同,市面上类似的自律挑战合同,可能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这是一份射幸合同,也就是指合同中的一方支付代价所获得的只是一个机会,回报带有不确定性。这类合同在《民法典》中有一条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以少额的报名费,博取大额奖金,这与赌博的性质类似。尤其是‘交更多报名费有机会撬动更多奖金’的自律挑战合同,就与赌博行为更像。” 上海市浩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梅心也认可赵娜的意见,“自律挑战的整个规则是由商家制定的,仔细研究下来,有些工作室制定的规则是常人所难以完成的。另外作为一份商业合同,给一方增设不可能完成的条款,明显不符合正常的商业合同逻辑,这也可能被法院认定为无效合同。”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律师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市面上的自律挑战合同当中可能还存在“格式条款,双方责任不对等”的问题。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主要权利的条款也是无效的。“在挑战者与工作室签订的合同当中,几乎90%的内容都是对挑战方的约束,另有各种减轻工作室责任的条款,这也可能构成无效合同。” 上海市浩信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睿哲表示,在自律挑战的过程中,组织方最严重会涉及刑事责任。在合同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有商家实施了“盘外招”,比如规定要接电话,商家却故意屏蔽信号,那么可能涉及《刑法》中的合同诈骗罪。 2024年10月,山东蒙阴县人民法院针对一起自律挑战案件作出了裁决。 挑战者孙先生曾于2023年参加自律挑战,报名费6000元,挑战30天,奖金25万。最终,孙先生因在睡眠时枕头挡脸,被工作室认定违反了合同中的“不准任意遮挡、躲避监控设备”条款,挑战失败。 山东蒙阴县人民法院认为,涉案挑战合同中的挑战规则使原、被告之间权利义务不对等,孙先生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该格式条款无效。另外,本案中,“交6000元参与活动赢取250000元”,有“赌”的成分在内,更类似于射幸行为,此种做法有着极高的功利性,违背了自律挑战的初衷,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友善、诚信相抵触,应当做出否定性评价。 最终,法院综合双方过失和损失,判决工作室退还孙先生5400元报名费。
最近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 星标🌟“剥洋葱people”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