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都有思乡情结,“落叶归根”是每个中国人的情怀,“思念故土”是文人笔下永恒的话题。
比如:李白客居扬州时,写下了《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天上的一轮明月,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情思。
比如:唐代诗人王湾途径北固山下时,写下《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浓浓的思乡之情,只能寄托给回家的大雁。
又比如:唐朝诗人崔颢登临黄鹤楼,写下了《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高远望,浓浓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唐代诗人张籍也曾写过一首思乡诗,语意平实浅淡,却意味无穷,可谓是千古绝唱,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秋思【作者】张籍 【朝代】唐代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洛阳虽然繁华,但客居久了,难免会想家,诗人也不例外。
那年秋天,清凉的秋风,唤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于是,诗人拿起笔,准备写一封家书,可笔起笔落之间,虽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诗人把这种纠结的心态,写成一首诗,取名《秋思》,这首诗饱含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也暗含了诗人对“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美好愿望。
诗人开篇说“洛阳城里见秋风”,诗人客居洛阳,如今又是一年秋,秋风至,诗人怀乡之情油然而生。
此刻,诗人一定有很多话想说,或许会说洛阳的秋雨,洛阳的落叶,洛阳的大雁,洛阳的萧瑟,家乡的人,家乡的美食.......
但最后,千言万语,只化为一词“见秋风”,寥寥3字,把原本曲折的情绪,写得舒缓浅淡,真是意味无穷。
其实,这句“洛阳城里见秋风”看似寻常,却是非常奇绝的一句诗,堪称经典之作,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这句诗中,诗人采用了“秋风起,见相思”的手法,看似平淡,却很精妙,传统文学上叫“起兴”。
这里的“起兴”就是借秋风言乡情,以此引彼。唐代刘禹锡在《秋风引》也用过此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以“秋风至”引出“大雁”、“孤客”来表达思乡之情,也是精妙传神。
大胆想象一下,诗人独在洛阳,会想起家乡的什么呢?
晋朝张翰与诗人是同乡,都是吴中人,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gū)菜、莼(chún)羹、鲈鱼脍(kuài)”,没错!会想起家乡的美食!
所以,“洛阳城里见秋风”看似寻常,却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真是无穷意味!
接下来,诗人说“欲作家书意万重”,这里的“家”指“归”的意思。这里的“意万重”指千头万绪。
诗人很想家乡,于是提起笔,想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可是提起笔,又不知道说什么?也不知道从何说起,真是千头万绪啊!
一个“欲”字,用得十分传神,把诗人执笔之际的那种情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把游子的惆怅刻画得朴素又真实。
“意万重”本是诗人头脑里抽象的情,而一个“欲”却把这种抽象的情,变得鲜明可触,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游子执笔前,思绪万千,无从下手的生动情态。
诗人此刻“意万重”,便是心中有千千结,那么在如此多的情绪下,诗人动笔了吗?诗人的家书写了吗?
从“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中,可见,家书已经写好了,但诗人没有说写了什么,这里有了一段留白,给了世人无数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诗人说“复恐匆匆说不尽”,这里的“复恐”指又恐怕,这里的“匆匆”是匆忙的意思,诗人为什么写家书,如此匆忙呢?
诗人虽有千言万语,但却是匆匆落笔,一气呵成,也正是如此,诗人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
诗人如此匆匆,更可能是稍信人行期在即,可能马上就要出发了。
这样的场面,我们在岑参的《逢入京使》中“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中也是见过的。
这里可能没有岑参的稍信人,那么急切,但也是行色匆匆。
所以诗人写信也是匆匆。正是由于“匆匆”才有“复恐”,才有“说不尽”。而这“说不尽”的正是前面诗人提到的“意万重”,所以诗人的每一笔都是环环相扣,情感一步步升华。
诗人的信写好了,交到了稍信人手中,却说“行人临发又开封”,在稍信人出发前,诗人再次打开信封检查,又担心,还有要紧的话没有说。
这种纠结复杂的心情,把一个游子的思乡之情写得更接地气,更加朴实无华了。
其实,并非信没有写好,而是诗人太思乡了,总感觉没写好。这句与“断肠人在天涯”表达的情思是一样的,而诗人这种不加修饰的表白,才是最感人至深的。
家乡是游子的一生的情结,唐朝张籍的这首《秋思》,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感动了世人上千年,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