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被中国用核武器轰炸45次的罗布泊,如今在竟然成了这样!

小铭有点楠 2024-10-06 15:49:54

提起罗布泊这个地方,大家想到的便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的确,罗布泊由于地广人稀,大部分地区甚至是无人区。但就是这样一个经济发展长时间难以突破的地方,对于中国来说,却极具特殊意义。

60年前的惊天一爆,震惊了全世界,也让中国人民从此挺起了脊梁。 中国如今的繁荣富强,罗布泊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见证者”。

在足足经历45次核武器的轰炸后,罗布泊的变化令人震惊。

中国对核武器的渴望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当时美国向日本投放了两枚原子弹,核武器的真正战力也第一次展现到全世界的面前。从此,是否拥有核武器就是一个国家是否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绝对标准。

在二战结束后,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切百废待兴,能否站稳脚跟,此时的决策就十分重要。在国际局势下,新中国面临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威胁,虽然有苏联的帮助,但自身实力强才是根本。

在这样的背景下,毛主席决定开始研发核武器。在核武器这一方面,中国完全就是一片空白。选谁研发,在哪里研发就成了两个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中国地大物博,并不缺人才,只要中央一声令下,就能召集到研究核武器的专家。但是,该在哪里研究呢?

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威力巨大,直至今日依然给这两个地方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如果要研究核武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避免对人民财产安全造成的危害。于是,地广人稀成了原子弹实验场地的首要条件。

在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研究显然不太现实,符合条件的有新疆、内蒙、青海、西藏这些大西北地区。

1958年,中国专家组联合苏联专家共同组建了勘探大队,从敦煌出发走遍了大西北,最终选在了罗布泊。

之所以选择在这里,是因为罗布泊无人区范围非常广,足足有十万平方公里,核爆所产生的核辐射不会蔓延到有人区,完全避免对人民财产安全造成伤害。同时,无人区也意味着泄密可能性低,以便相关人员更好的对这里进行管理,严防外来人员。

1959年,部队正式入驻这里进行建设,因此便有了罗布泊马兰基地,正是在这里,我国个专家学者们引爆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其次,罗布泊虽然是戈壁滩,但在,拥有充足的淡水资源,可以满足实验以及实验人员生活的需要。

在地质条件上,罗布泊也是核试验的绝佳场地,在这里建造实验基地可以就地取材,避免在前期施工以及后期维护上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在后期发展上,由于这里经济发展效益非常地低,因此便可以安心的在这里进行核试验,不会担心是否会影响这里的未来。

到了1996年,罗布泊已经经历了整整45次核试验。很多人都以为,罗布泊会在这样的“狂轰滥炸”之下寸草不生,然而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想法。

在核试验基地以及爆炸区域,直至今日依然有军队常驻,日日夜夜在此处巡逻,以防一些间谍人员获取我国的核试验信息,也为了防止有人误入此地,造成身体伤害。

除此之外,在马兰基地周围,如今已经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了。国家为了纪念这一代代的“马兰人”,在这里建立了纪念碑和纪念基地,游客都可以这里来到这里进行参观。

除此之外,国家也为了罗布泊的发展,付出了很多努力。

在罗布泊有一片储量惊人的硫酸盐型含钾卤水矿床,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对钾肥的需求非常高,在没有发掘这片矿床时,中国有大约70%的钾肥长期依赖进口。

为了更好的开发这片钾肥矿矿,国家借鉴了国外的盐湖开发经验,成立了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公司,取罗布泊天然卤水提炼制作硫酸钾。

发展至今,国投螺钾公司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单体硫酸钾生产企业,以一己之力使得中国钾肥自给率达到了50%。不仅如此,国投罗甲公司也在不断的加大科技投入,去探索更为先进的工艺技术,提纯程度更高。如今中国农民大部分已经使用上了中国国产研发的高效钾肥。

过去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盐湖,也成了中国人民的生命之湖。

在如今全球变暖的趋势下,青藏高原地区固体冰川正在消融,液态水不断增加。于是新疆罗布泊地区也从干旱开始慢慢变湿变暖,即便没有人工干预,罗布泊干旱的情况也在逐渐好转。

对此,很多地质学家多次来到罗布泊进行勘探。罗布泊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巨大型湖泊,由于干旱才变成了一片荒凉的戈壁滩。但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之下,未来的几十年内,罗布泊很有可能从死亡之地,重现生机,生态也会逐渐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马兰基地周围之外,罗布泊依然存在着大量的无人区,危险依然存在。但随着国内探险、越野能领域的不断发展,近些近些年来,不少探险者强行闯入罗布泊,这些探险者一旦出了出现任何问题,救援难以进行,悲剧也时常发生。

因此,对于这些尚未开发的无人区,一定不要贸然前往。

最后,让我们一起期盼着罗布泊生机盎然的样子,期待着它与国家一起,散发光彩。

参考资料

揭秘中国核试验基地:这里爆响了震撼世界的惊雷2017-08-22北京日报

马兰惊雷——揭秘中国核试验基地【2】2017-08-22北京日报

在“地球之耳”罗布泊,“肥水”流入生产线2022-01-31新华社新媒体

罗布泊科考归来:寻找荒原“重生”的密码2020-11-06新京报

3 阅读:784

小铭有点楠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