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印度商工部长戈亚尔在孟买论坛上抛出“中国入世是贸易灾难源头”的暴论时,全球经济学界仿佛听到了一出荒诞剧的开幕铃声。

这位部长左手接过美国抛来的关税大棒,右手却将矛头对准25年前的历史事件,俨然一副“赢麻了”的状态。那么,这位印度部长的话错在哪里,这番言论又从何而来?
一、从“入世原罪论”到战略碰瓷据彭博社4月8日报道,印度商务和工业部部长皮尤什·戈亚尔7日在孟买印度全球论坛上说,贸易战有利供应链公平,利好印度。他还替特朗普甩锅,声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导致了贸易混乱。

在特朗普对全球挥舞关税大棒、导致10万亿美元市值蒸发之际,印度商务部长戈亚尔的“机遇论”堪称魔幻现实主义。“逻辑鬼才”的他宣称印度“不依赖出口”,关税冲击不过是“毛毛雨”,甚至将供应链混乱归咎于中国24年前加入WTO。
这种“躺赢”逻辑的背后,是印度对自身经济结构的致命误判:钻石出口骤降30%、金属化工损失70亿美元、数万岗位岌岌可危的数据,早已暴露其“内需驱动”神话的脆弱性。
但印度自己都需要自纠自查的时候,他们仍有工夫忙着往中国头上泼脏水。

实际上,细究其逻辑漏洞堪比恒河水般浑浊。
2001—2020年间,中国入世带动全球贸易额从6.5万亿飙升至19万亿美元,印度对华贸易逆差中70%是维系其制药、电子产业的生命线。更具黑色幽默的是,当戈亚尔指责中国“不公平贸易”时,印度正以26%的关税迎接美国“对等制裁”——这出“跪着抗议”的戏码,连特朗普都懒得给豁免门票。

我国网友总结:在“战略自主”与“美国附庸”间反复横跳是印度的宿命。
反观印度,其入世后的表现堪称“躺平教科书”。尽管关税从2001年的38%降至2023年的10%,但繁琐的审批、脆弱的基础设施和僵化的劳工法,令外资望而却步。

当中国依托WTO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时,印度却沉迷于“替代中国”的幻想:美国对华科技战期间,印度半导体产业规划雷声大雨点小,2024年芯片进口依存度仍高达95%。
这种“既要WTO红利,又不愿承担开放代价”的巨婴心态,注定让其沦为全球化的旁观者。
而且,印度政府的精分式操作令人眼花缭乱:既想承接中美博弈的产业链转移红利,又试图保持“全球南方领袖”人设。

戈亚尔一边高喊“印度不依赖出口”,一边却在美印贸易谈判桌上签下城下之盟——降低电子产品关税、开放数字市场、放宽专利限制。
这种“战略碰瓷”的后果立竿见影:2023年美对印投资激增42%,而中国风险投资骤降78%,印度俨然成了美国资本收割的试验田。
更可悲的是,当莫迪政府鼓动“去中国化”时,其本土制造业却深陷“进口元件组装贴牌”的怪圈。以手机产业为例,印度2024年出口的2.2亿部手机中,中国零部件占比超65%。

这种“既要中国零件、又要中国资金、还要骂中国吸血”的三重标准。
三、“南亚第一”的镜中迷雾当“内循环神话”撞上现实铁壁,印度得到了什么?
当中国以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小类的全产业链体系对冲贸易战时,印度却因一台呼吸机零件短缺而向全球求援;当欧盟、加拿大对美加征25%汽车关税捍卫多边规则时,印度却忙着与美国签订“不对等协议”——用农产品市场准入换取科技产业残羹。

戈亚尔口中“14亿人内需驱动增长”的乌托邦也正在遭遇冰冷数据打脸。
尽管印度零售市场突破1.5万亿美元,但其人均GDP仅为中国的1/5,6亿日收入低于3美元的贫民根本撑不起“消费奇迹”。更致命的是,印度引以为傲的IT服务业正被AI革命冲击,而试图替代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尝试,则因土地改革僵局、基建落后和种姓制度束缚举步维艰。

历史从不相信眼泪,更不接纳借口 当WTO数据显示中国入世后全球贫困率下降12%、8亿人摆脱绝对贫困时,印度的“入世原罪论”更像是对自身改革无能的控诉。
从“关税战机遇论”到“中国威胁论”,新德里的精英们似乎忘了:25年前中国入世谈判时,印度正是最积极的欢迎者之一。
参考资料:无语!印高官竟称贸易战是“大好事”,怪中国加入WTO——2025-04-09 10:16发布于上海观察者网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