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江桥,跨石鱼江(河),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永盛镇尚合村与崇州市羊马镇伏虎村界沟上,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后经多次修缮重建。据当地老人讲述,清初沿河两岸乡民为赶集方便,在小场旁边修了一座竹木结构的简易便桥。2009年7月6日,被温江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温江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连二里市不远处,就能清楚的看到“崇江桥”,崇江桥为楼桥款式,还有人坐在桥上休憩,轿车、三轮车等车辆可以直接通过崇江桥。“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这座近百年历史的崇江古桥被毁 。”据当地老人讲,2009年,当地文管部门按原貌对古桥进行了重修,并在旁边立起了“温江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如今,赶集的人们又可以坐在桥上休憩,遮蔽风雨了。同时,温江、崇州交界的“连二里市”目前已初步完成场镇的风貌改造。
由于连二里市曾经是温江、崇庆两县交界处的重要集市,为方便通行和集市交易,民国十五年(1926年)春,当地民众首推黄姓首事募捐在桥旧址上重建崇江桥,历时一年建成。新建成的崇江桥为楼桥款式,长11.85米,宽7.5米,高5.5米,跨度5.6米,桥身为,穿逗式梁架建筑;桥基用石墩垒砌;桥头为重檐庑殿牌楼;中间为重檐悬山顶式,用灰筒小青瓦覆盖,并塑有乌兽;屋盖的分脊上雕塑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桃园结义”等传统戏剧,其人物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外观为飞檐翘角,牌楼楣柱上雕有垂花;桥楼正中悬挂黑底牌匾,上书“崇江桥”三个金色大字;桥面为木板;桥下深潭,清澈流水;四周竹木掩映,清幽宁静。
温江区崇江桥,它不仅仅是一座跨越水域的建筑,更是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标志。当人们站在崇江桥,仿佛能听见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当时傍市临桥只有几间草房幺店子,来往行人多在此歇脚。清康熙(1662年~1722年)年间从湖广迁来定居乡民渐多,人们将木桥改造为石桥。以后又有黄姓人家在桥场旁修水碾一座,当地俗称黄家碾。据清宣统《温江县乡土志》记载,崇江桥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7年),距今已192年。清咸丰三年(1854年)曾培修,之前并无史料无记载。后被洪水所毁。
贯穿连二里市的石鱼河,据传就是因河中有石鱼而得名,由此引发出一些神话故事,至今还流传着“石鱼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民间谚语。河道自金马河流经温江长滩的老君渡处分水,向南形成一条蜿蜒盘曲的小河。缓缓流淌的河水自北向南从场桥中流过,把小场辟为东西两部分,崇江桥又把这两部分连在一起,形成一座小桥场。崇江桥东为温江县永盛乡,西为崇庆县江源乡,“一足踏二县,一市连二乡”,所以当地人称作连二里市。沿河两岸的乡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连二里市乡土民俗气息浓厚。崇江场虽小,但年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每年几乎月月都有节庆活动。农历二月初八有高皇殿庙会,二月二十八有春台会,三月初三有童子会,四月初八有放生会,十月初一有牛王会等等。每逢会期,远近乡民扶老携幼到寺庙焚香许愿,祈神求佛,放生劝善,朝会访友。当地人不仅爱朝会,更爱赶场。如今,崇江场农历每月的“一、三、六、八”为赶场期,人如潮流,小街上人多货杂,各种农副土特产摆满街市两旁。其中,尤以河边小摊点销售的各种小吃,如煎黄糕、糍粑等,因价廉物美,深受乡民喜爱。
这座桥见证了温江区的时代变迁。在过去,它或许是连接两岸村落的交通要道,方便了人们的日常往来、货物交易,为当地的经济发展默默贡献力量。岁月流转,它依然屹立不倒,成为了历史的守望者,见证着城市的崛起与发展。
文字整理:李飛
攝影:蘇東華
出品:時代傳媒新媒體中心
責任編輯:童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