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廉臣——丁宝祯回忆录(一)

生远说历史 2023-10-30 03:43:02

大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农历十月初,在帝国的西南边陲川蜀之地的成都府内,虽然已然是秋天了。但秋老虎的威力不小,天气依然很热。白天大家依然不敢出来。只有傍晚大家才出来纳凉。在城东大街上,有一座衙门,衙门的牌匾上写着“四川总督府”五个字。

在衙门的后面,有两进宅院。正中是四开间的正房,两侧有厢房。再往后面是总督及家眷所住。正房之内的侧间是书房,书房之内,摆着书架和桌案,以及太师椅。此时一个花甲老人正在写奏折。这个老者身高七尺,身材消瘦,有着不少的花白胡须和辫子。脸庞消瘦但一双不大的眼睛却炯炯有神。老者身着睡衣,外披一件便服。朝服和顶戴此时已然摆好放在一边。

老人持笔蘸墨写到:“惟念川省东连长江,北通关陕,地接滇黔,民情浮动。加以英,法蛮夷逼处云南,狡焉思逞,英人,俄人又均有入藏之意,将来必肇兵端”写到这里,老者不禁感叹国事衰微,仰天长叹,然后又写道:“大抵外洋合约,万不足恃,海军既已创办,即应实力操练,不宜再议裁撤,皇上春秋鼎盛,亲政指日可待,应请举行经筵日讲以裕圣功帝隆之道,要以亲贤远佞为治国之本。勿以财用不足而进言利之臣,勿以时局多艰而行苟且之政。固结民心,即能深培国脉。”

写到这里。老者再也忍不住了,痛哭了起来。然后背靠在椅子上想到了很多以前的事情。。。。

这个老者正是我,我姓丁,名宝祯,字稚璜。乃是贵州平远县人。祖上家道殷实,又有出仕做官之长辈。所以对于读书之事非常看重,我六岁入私塾,一路读书考试。先是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乡试时中了举人。家人都为我高兴,勉励我继续努力。于是我继续参加科考。终于在咸丰三年(1853年)考中了进士,此时的我正是而立之年。我被选入庶吉士进翰林院任编修。刚进翰林不久就接到家里来信。一直患病的母亲去世了。

我悲痛不已。按照朝廷的规矩,父母病故,不管担任什么官职都应该回老家丁忧。于是我离开了翰林院,带着行李,从京城回到了老家。开始了丁忧的生活。但是当时大清进入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我考中进士的这一年,在临近贵州的广西有一波人造反了。他们号称太平天国,朝廷一直在打击他们。我的老家虽然没有受到波及但是本省的遵义府内也有人起来响应。造反的人叫杨隆喜。我为了保护乡里,于是掏出家里的钱来招揽人马。

别人劝我别都捐出去,还得过日子呢,我告诉他们,如果让这些人打进来,哪还有家。还怎么过日子。大家觉得我说得很有道理,也都开始资助这支自己招募的人马。后来我的同僚曾国藩和我说当时他办团练就是受到我的启发了。我招揽的800人一开始打败了,因为没有经验。后来经过多次战斗终于将这伙人消灭了。

我的三年丁忧之期也满了。我正要准备回京赴任。朝中下来了一道旨意让我留在老家,加入朝廷的平乱军中效力。原来是巡抚蒋霨远觉得我很有能力,而且又恰逢贵州闹起了苗民剿匪叛乱。于是我再次发挥了我募兵的能力,又招揽了4000多人配合朝廷的绿营兵一起镇压叛乱。收复了独山,平越几个城池,皇上为了表彰我的功绩,将翰林院编修的官缺为我保留着。这真属于皇恩了。按照正常来说一般丁忧回来的官员是需要重新排队等待官缺的。我在老家贵州又继续参加各种平乱 的工作。

咸丰十年,我被调到湖北岳州府任知府,这也是我第一次出任父母官。之前在贵州都是协助别人。我上任之前,将我招募的人马都遣散了。但是他们的兵饷一直亏欠着,我心里非常不好受,于是我再次的将家财倾囊而出,给他们做遣散回乡的费用。我和他们说:“大家和我共事这么久了,都有感情了。我实在不忍心让你们空手回家,所以我自掏腰包给大家拿点安家费用。希望大家不要嫌少。这是丁某的一份心思”众人都感动了,其中一个队长说道:"丁大人毁家纾难,我们还能有什么要求”于是各自拿了钱回家了。我也带着随从上任去了。

在岳州当知府的时候,经常出兵镇压当地的一些叛乱。还有防止太平军来犯。没待多久就再次接旨让我去长沙府任知府。到了长沙之后,遇到了一件极为棘手的事情,很多来帮忙的军队因为主将阵亡没有人做主,又欠军饷,于是闹起来哗变。我赶紧请示上司,然后临时借了三万两银子作为兵饷制止了兵变,为了杀鸡儆猴又抓了为首闹事的几个人。总算消除了风波。正当我想继续建功立业的时候,接到了朝廷的旨意。。。。

未完待续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