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年,南宋战斗力达到峰值,仅持续2年

水手的小教堂 2025-02-23 15:25:43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1127年南宋刚建立那会,宋军实力特别弱,简直弱爆了,一听说金军要来,吓得撒腿就跑,跟耗子见了猫似的。像杜充、王渊、张俊、刘光世、范琼这些将领,一个比一个跑得欢,不是正在逃跑,就是已经在逃跑的路上了,那场面,要多狼狈有多狼狈。

宋朝那时候军队实力弱,赵构没办法,只好从杭州跑路,在海上漂着。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随着打仗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宋军战斗力越来越强,到1140年的时候,那战斗力直接飙到顶点,堪称宋朝军队有史以来最厉害的时候。

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1130 年那会儿,局势紧张,金兵来势汹汹。张俊在明州这个地方,毫不畏惧,主动迎战金军,还把兀术的前锋给打败了。虽说张俊后来跑了,但宋军这敢于主动跟金军正面刚的劲儿,确实厉害。就因为这,明州之战在“中兴十三处战功”里,排到了头一名。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张俊带头做出了好榜样,这下其他宋军心里也有底儿了。碰上金军来攻打,宋军不再怕,都敢还手。像韩世忠指挥的黄天荡之战、大仪镇之战,吴玠、吴璘兄弟打的和尚原之战、仙人关之战,那战绩都相当可以。

1140 年,这一年是绍兴北伐。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就在这时,宋军的战斗力达到了最强。当时的宋军,可不只是会守,进攻能力也相当厉害,不管是守还是攻,都不在话下。

打仗的时候讲究防守,吴璘把川蜀守得牢牢的,任凭完颜撒离喝怎么折腾,就是进不了川,西线的局势稳稳当当的。再说刘锜指挥的顺昌之战,他带着两万八字军,把兀术亲自带领的十万金兵打得落花流水。这一战可不得了,就像“好钢用在刀刃上”,直接成了宋金绍兴十年这场大战的转折点。

都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当时韩世忠在楚州镇守,那金军来进攻,他不仅稳稳地把防区守住了,还能和张俊搭把手,这韩世忠是真有本事。再说柘皋之战,刘锜、王德、杨沂中他们打了一场防守反击,在野外直接把韩常的主力部队给打败了。

老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在南宋那个风云变幻的时期,提到主动进攻作战,岳飞绝对是当仁不让。要知道,南宋中兴四大名将,又或者说中兴七位异姓王里头,就岳飞最爱打进攻仗,而且他也真有这本事。其他人呢,大多是靠打防御战出的名。

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岳飞在南宋那会算是崭露头角的新人,比起张俊、韩世忠、刘光世,他资历浅,在中兴四大名将里一开始排名最靠后。但这人可不得了,武力值那是杠杠的,比其他人都厉害。

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绍兴十年那次北伐,岳飞作为主将,直接跟金军短兵相接。那年头,岳飞头一回撞上金军的主力。在郾城之战、临颍之战、颍昌之战,还有朱仙镇之战等一连串的野战里,岳飞把兀术打得落花流水,把金军厉害的铁浮屠和拐子马都给狠狠收拾了一顿。

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1140 年绍兴北伐那会,兀术不讲信用撕毁了协议,带着金军往南打过来。但宋军也不含糊,不管是守还是主动出击,都能打赢。特别是主动进攻跟金军在平原上正面硬刚,宋军还赢了,这可是南宋刚建立以来头一遭。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1130 年那会,南宋局势紧张,江淮战场压力山大,皇帝赵构急需要时间发展壮大势力。这时候,张浚想着,得想办法给江淮战场减轻点压力呀,就打算跟金军主力硬刚,把金军吸引到关中去。于是,他精心策划了富平之战,带着 18 万宋军,跟宗辅、娄室、兀术带领的金军军团展开大战。可没想到,这一仗打得那叫一个惨,宋军一败涂地,陕西五路都丢了。

老话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就拿富平之战来说,当时张浚打输了。可过了10年,到绍兴北伐那会儿,岳飞却打了胜仗。这10年时间,变化可太大了。当年厉害的金军,现在勇猛劲儿没了,能打仗的帅才也没几个了,就剩下个二流水平的兀术能用。但宋军呢,变得越来越强,都能跟金军正面硬刚了。

嘿,你说怪不怪,为啥1140年那时候宋军的战斗力强得很呢?关键就俩原因,老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是没了这俩因素,宋军那可就一落千丈,想救都救不回来了。

宋军到底为啥有时强有时弱呢?说来说去,就是军政体系出了岔子。就像老话说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北宋为啥打不过金军,短短2年就被灭了?就是军政体系太烂,皇帝和那些文官不懂军事还瞎指挥,把好多将士都给坑惨了,武将根本没机会好好施展本事。

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1127 年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那时候,一群宗室成员还有文武大臣全被抓走了,整个朝廷都快散架了。赵构在这之后建立了南宋,虽然一开始没有那些老朝廷的官员能用,可这也有好处啊,就像给朝廷来了次“瘦身”,他能轻轻松松重新组建一套自己的班子。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在南宋那时候,像张俊、韩世忠、刘光世这些跟着赵构打天下,立了大功的人,就好比是带着股份加入赵构的团队。他们都有自己能直接指挥的部队,手下兵马怎么调动,他们自己就能拍板,有时候皇帝下的命令,在他们这儿都不好使。

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当时的情形是,在宋朝将领里,除了岳飞是从底层小兵一步步干起来,多亏赵构持续培养提拔,其他那些将领基本就跟“军头”差不多,在军事指挥上有很大的自主权力。一旦把将士的指挥权放开,宋军的战斗力自然而然就能提高,为啥呢?因为将领在前线,对战场局势的了解可比皇帝清楚多了。

还有啊,将领要是自己带了兵,想把这些士兵拢在身边,就得给他们争取好处,保障他们的生活,这样才能让队伍更团结,打仗更有力气。就像那个“长腿”将军刘光世,一听到风吹草动就开溜,可他很会拉拢手下,所以王德、郦琼这些名将都跟着他,打起仗来那叫一个厉害。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将领能照顾好士兵,队伍自然就有战斗力了。

宋军为啥这么厉害呢,第二个原因就是他们能不断得到锻炼,战斗力也就跟着一直提高。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平心而论啊,要是金国自个儿内部稳当,一股脑全力攻打南宋,南宋撑不过两年就得玩儿完。可现实是,金国自个儿内部争得厉害,太祖那一拨儿、太宗那一拨儿,还有国相那一拨儿,互相掐架,根本没法好好掌控中原。

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当时宋朝国力衰微,金国为了拦住宋军打回中原的脚步,接连扶持了俩傀儡政权,一个是张邦昌弄起来的“伪楚”,另一个是刘豫搞的“伪齐”。可这俩政权根本不受老百姓待见,没啥群众基础,对南宋压根儿形成不了啥威胁,就算南下进攻,也只有被南宋打得落花流水的份儿。

有句话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当时南宋的局势就是这么个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南宋在中原地区的对头是“伪齐”,而在江南呢,又面临各路起义军的挑战。好在对付这些起义军,宋军还是有办法的,要么直接打败他们,要么就将其收编。就拿岳飞来说吧,他能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就是靠收编曹成起义军和杨幺起义军。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扩充兵力和装备对于打仗那可是至关重要。岳飞收编了曹成的兵马,收获了杨再兴这个超厉害的猛将。又收编了杨幺起义军,步兵和水师都壮大了不少。有了这些实力打底,岳飞就开始北伐啦。这一仗打得漂亮,直接把“伪齐”给打败了,还缴获了“伪齐”的战马,顺势组建了骑兵部队。

俗话说,此消彼长。南宋那会,南方起义军还有刘豫搞的“伪齐”,都成了南宋那些有名将领练兵刷经验的对象。这么一来,宋军打仗的本事就变强了。可另一边,金军的情况却越来越糟,能打仗的将领越来越少。到了1140年,南宋和金国的军事实力差不多,谁也没办法完全压制对方,于是就只能坐下来谈和了。

咱都知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北宋因为武力不强,被金兵欺负得够呛,丢了半壁江山。到了1141年,南宋跟金国谈判,签了个“绍兴和议”,南宋直接对金国称臣了。之后呢,赵构和秦桧就照着老祖宗那一套,还是使劲儿抬高文官、打压武将。岳飞就这么被害死了,张俊、韩世忠的兵权也被夺了,好多当兵的都被打发回家。结果啊,宋军之前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强大实力,战斗力达到的巅峰状态,就这么只维持了2年。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1163年那会儿,南宋发起了隆兴北伐,这一战把金国打得够呛,元气都大伤了。要知道,前一年南宋刚把完颜亮率领的几十万金兵给打败。宋孝宗瞅准这形势,看出金国已经没那么厉害了,就觉着北伐收复中原的时机到了,感觉这事儿没啥难的。

俗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宋孝宗那会儿琢磨着,金国看起来确实不咋强,可南宋要真跟人家干仗,还真没十足把握赢,关键是手上缺少能征善战的猛将和厉害的士兵。就这么着,原本南宋发起的隆兴北伐,反倒成了金国大定年间的主动南征。李显忠和邵宏渊带着8万大军去打,结果被打得大败。没办法,宋孝宗只能认怂,签了隆兴和议,往后也不敢轻易提北伐这事儿了。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