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传统印象里,中国海军虽然发展迅速,但仍有重大软点——反潜能力难以对抗“世界最隐形的潜艇”。但香港《南华早报》7日称,“对于在中国附近海域作业的美国潜艇来说,绝对隐身的时代可能即将结束”,导致这种局面逆转的原因,是中国科学家的最新反潜探测手段。
报道称,中国西北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公开论文上透露,该团队已经开发出一种开创性的方法,可以利用尾流产生的磁场来探测最安静的水下潜艇——这一发现可能会重塑未来海战。
各国研究人员很早就发现,水下航行的潜艇仍然可能暴露自身的位置。潜艇在水下运动时会在海水表面产生突起的水丘,这被称为“伯努利水丘”,即便潜艇在水下1000英尺的深度航行,依然可以被探测到。潜艇或水面舰艇航行时,还会在水面产生 V形表面扰动,即所谓“开尔文尾流”。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五角大楼就开始研究如何利用这些特殊现象作为探测潜艇的新手段,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能力,一直没有取得实用化进展。
而中国科学家的新反潜策略,正是利用了“开尔文尾流”的特性。报道称,中国研究团队通过建模,对“开尔文尾流”基于雷达的图像进行了研究,当海水离子受船只运动干扰而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时,会产生一个微弱但可检测的磁场。使用数值模拟,研究人员量化了这些磁性特征如何随潜艇的速度、深度和大小而变化。例如将速度提高每秒2.5米时,会使磁场强度提高10倍;将深度减少20米也会使磁场强度增加一倍;此外潜艇的长度和宽度也会对磁场的强弱产生影响。
模拟测试显示,对于以24节(每秒12.5 米)和30米深度行驶的美国“海狼”级攻击核潜艇而言,它的尾流磁场达到10⁻¹² 特斯拉——“完全处于现有机载磁力计的灵敏度范围内”。这也意味着利用该技术,完全可以从空中相当精确地探测在近岸水深较浅海域活动的潜艇。
如果中国科学家的新发现得以实现,对于未来反潜战将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传统反潜作战主要是利用声呐探测潜艇水下航行时发出的噪音,而现代先进潜艇则利用消音涂层、大侧斜螺旋桨或泵推系统尽量降低噪音。相比之下,磁尾迹在潜艇通过后会持续很长时间,在专门探测系统上非常显眼,很可能暴露潜艇行踪。
《南华早报》认为,对于中国而言,这项创新技术还具备特别意义——中国周边分布广阔的浅水海域,例如台湾海峡就是一个370公里x 180公里的咽喉要道,平均深度仅为60米。长期以来,美国军事分析家认为,美国“海狼”级这样的先进潜艇可以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渗透至中国周边海域,并部署大量无人机、无人潜航器以阻止解放军渡海部队在台湾登陆。
美国海军也多次鼓吹称,解放军当前最大弱点在于反潜能力仍嫌不足,固定翼航空反潜机群数量不足,在直-20大规模普及之前,解放军水面舰艇搭载的反潜直升机也普遍存在滞空时间短和搭载设备有限的弱点,再加上中国在先进攻击核潜艇领域相比美国仍处于下风,因此五角大楼曾设想利用攻击核潜艇的性能优势隐蔽逼近中国近海,利用大量先进导弹和鱼雷摧毁解放军海军和中国沿海基础设施。
运-8反潜机
彩虹-5反潜型无人机
笔者认为,《南华早报》披露中国正在利用尾流磁场探测水下潜艇的技术未来能否实用化,目前虽然没有官方消息,但足以证明中国正在努力用各种方法填补反潜弱点。去年珠海航展上,中国不但公开展示了运-8反潜机,而且还推出不同型号的大型反潜无人机——相比有人机,后者具备更长时间的续航能力和连续搜索能力,对于水下潜艇的威胁其实更大。同时直-20舰载反潜型也在高速生产中。可以说,这些都是在弥补解放军传统反潜手段的不足。
各种公开论文显示,中国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利用各种反潜新技术
而与此同时,中国还在发展包括尾流磁场探测、尾流空泡探测、无人潜航器反潜和天基卫星反潜等全新技术,作为应对美国水下优势的新方法。正如《南华早报》所说,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特性,目前还没有某种单一技术可以保证能够发现水下的潜艇,但中国正在编织广泛的“杀伤网”,包括声学阵列、卫星、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算法等新技术,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中国反潜能力。有专家对此表示,“未来在于将物理学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尾流磁场为这张杀伤网增加了另一层——一个连幽灵都会留下痕迹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