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转向事件再度掀起了国际关注。这对东非国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从西方冷漠的援助态度中尝尽苦果后,终于迎来中国雪中送炭般的帮助。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西方国家相继拒绝提供经济支援时,坦桑尼亚与赞比亚便被迫走上了求援的艰难道路。面对西方冷眼,中国在自家资源也紧缺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启动了艰难的坦赞铁路建设,耗资数十亿,横跨1860公里,连接了达累斯萨拉姆与卡皮里姆波西,为两国经济注入了“输血式”生机。
在这条全球瞩目的铁路修建过程中,中国工程师与技术人员克服了沿途的复杂地形和极端气候,耗费八年辛苦努力,终于在1976年竣工。这一奇迹般的成就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也让两国在独立后艰难的探索期中获得了立足的自信。时代风云变幻,近年来在美国与日本的强大压力之下,坦桑尼亚一度中止了与中国的合作,转而向西方靠拢,寄希望于获得更具“话语权”的援助。
事实却令人失望。西方的“支援”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数十年来,并未如中国般给予坦桑尼亚实质性的援助。没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经济发展引擎,空谈的援助不仅没有带来期望的繁荣,反而让坦桑尼亚深感失望。坦桑尼亚又回到了中国的合作之路上,而中国则继续秉持包容性外交策略,2021年重启八家墨约港口项目,再次展现出“合作共赢”的理念。可以说,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反映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冷暖自知”的角色,也揭示了一个更大的现实——坦赞二国,50多年来无数次从中国汲取援助,数度尝试与其他国家合作,但每一次无果后,最终都会重回中国的怀抱。
古人有言:“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坦赞两国在中国面前摆出“反咬”的姿态,并非孤例,这种“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心态让人唏嘘。经济上依赖中国输血,却在风吹草动时便掉头投向西方,这种态度不仅有失公允,还令人怀疑其在未来合作中的稳定性。西方国家的支援虽名义上慷慨大方,实际上往往附加苛刻条件,甚至有意在一些方面“设卡”。相比之下,中国几十年来所提供的帮助,无论是修建铁路还是投资港口项目,均秉持着一种“实事求是、互利共赢”的方式,从未强加任何不平等条款。
有人质疑,坦赞铁路这种投入巨大、地理复杂的项目是否值得?答案显而易见,一旦双赢的关系被达成,两国经济收益必然会如同这条铁路般延绵不断。如今的现实说明: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再度投向中国的怀抱,并非一时权宜之计,而是经年累月中得来的实际经验。合作共赢和不干涉内政的方式也让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真正能让一个国家发展的是伙伴关系,而非单纯的利益输送。
50年后的今天,坦桑尼亚与赞比亚不得不再次回到中国的支持下。中方在八家墨约港口项目的重启,清晰地展现了其一贯的外交策略。这一策略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历经数十年、数代领导人所坚持的合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