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海上支点”:大连长海大桥贯通陆岛,撬动150亿产业群

最城建次 2025-02-26 05:28:07

2025年2月24日,大连市长海跨海大桥项目正式启动,这项总投资79亿元、全长25.5公里的超级工程,以“东北最长跨海大桥”之姿,宣告着我国陆岛交通建设迈入新阶段。作为全国唯一海岛边境县的长海县,即将告别“朝发夕至、看天出岛”的历史,迎来陆岛互联互通的全新时代。这座桥不仅是一条物理通道,更承载着区域经济振兴、民生升级与生态创新的多重使命。

一、技术突破:绿色创新铸就“海上巨龙”

长海跨海大桥的技术创新贯穿全生命周期。其主通航孔采用双塔斜拉桥设计,主塔施工引入液压爬模技术,主梁节段通过桥面吊机精准对接,展现我国桥梁建造的尖端水平。为降低生态影响,深水区采用“无栈桥法”施工平台,减少对海域养殖区的干扰;浅水区主梁则采用预制混凝土中箱梁,配合浮吊架设工艺,实现效率与环保的双重提升。

更值得关注的是材料的革新。项目选用低碳环保的海工高性能混凝土,较传统材料减少碳排放约15%,同时提升抗冻融性能,确保在渤海湾冬季极端气候下的百年耐久性。此外,跨越丹大快铁的转体桥采用“支架现浇+转体法”施工,精准控制毫米级误差,成为复杂地质条件下基建智慧的典范。

二、经济赋能:陆岛一体激活“蓝色经济”

大桥的建成将重构区域经济地理格局。数据显示,长海县2024年GDP为82亿元,其中渔业占比超60%,但受限于交通条件,高端水产品外运成本增加30%,旅游业年接待量仅50万人次。大桥通车后,陆运时间将由目前“轮渡+公路”的4小时缩短至30分钟,直接降低物流成本40%,预计2030年渔业产值可突破120亿元。

旅游产业更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长山群岛作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此前因交通不便导致游客年均增长率不足5%。大桥贯通后,大连市区至长海县车程压缩至1小时内,结合“桥旅融合”设计理念,观光平台与夜景灯光系统将吸引年均200万游客,带动餐饮、住宿等三产规模翻番。据测算,到2035年,长海县文旅综合收入有望突破80亿元,成为环渤海旅游圈的核心节点。

三、民生跃升:从“孤岛困境”到“均等化服务”

对于12万长海居民而言,这座桥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线”。目前县内医疗资源仅能满足基础需求,重症患者转诊大连需耗时半天,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与大陆存在明显落差。大桥建成后,急救车通行时间缩短至1.5小时,为危重病患争取黄金救治期;更将推动“医联体”“校际联盟”等资源下沉,预计2030年县域三级医院覆盖率提升至90%,高中优质师资引入率增加50%。

民生改善更体现在发展机遇的普惠性。大桥将激活海岛土地价值,规划中的冷链物流园、海洋科创基地可创造逾2万个就业岗位,吸引青年人口回流。统计显示,近五年长海县人口外流率达18%,而大桥开工消息发布后,2024年四季度返乡创业咨询量同比激增300%,预示着“人口空心化”困局的破冰。

四、战略意义:东北振兴的“跨海支点”

在国家“海洋强国”与“东北全面振兴”战略交汇点上,长海大桥的象征意义远超工程本身。作为东北首个PPP模式跨海工程,其“政府引导+社会资本运营”机制为重资产基建探索新路径,目前已吸引中建集团等23家产业链企业入驻,形成150亿元的产业集群效应。

从更宏大的视角看,大桥将串联起渤海湾北翼的港口群(包括大连港、皮口港),使长海县从交通末梢升级为海陆联运枢纽,助力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的联动发展。据辽宁省交通规划院预测,项目建成后将拉动大连市GDP年均增长0.8个百分点,成为东北亚开放合作的新门户。

结语

2029年,当第一辆汽车驶过蜿蜒25.5公里的长海跨海大桥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横跨海峡的钢铁巨龙,更是一条贯通历史与未来、连接陆地与海洋的发展通途。它用技术创新书写中国基建的新高度,用民生温度诠释共同富裕的深层逻辑,更用战略远见勾勒出东北振兴的壮阔蓝图。这座桥,终将成为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注脚。

0 阅读:0

最城建次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