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备受日本人关注的世博会,在大阪开幕了。
然而,开幕首日就状况频出,各种低级错误接连不断,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吐槽声不断,简直可以说是“大翻车了”……
这还是我们印象中那个以“严谨”和“精致”的日本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世博会到底出了哪些奇葩事吧……
开幕首日的混乱现场
开幕当天,大阪的天气就给了主办方一个下马威。大风大雨呼呼地刮,气温骤降,现场冷得像冬天。
可就算天气这么恶劣,慕名而来的游客还是挤爆了现场。早上8点开园前,入口处就已经排起了千米长龙。
最让人无语的是,主办方居然没准备任何遮雨设施,连个临时雨棚都没有。游客们只能撑着伞在风雨中苦苦等待,眼巴巴地慢慢往前挪。
入场时的网络崩溃更是雪上加霜。按照规定,游客需要出示电子预约码才能入园。可当大家掏出手机时,却发现现场网络信号弱得可怜。
对比之下,北京环球影城在国庆期间单日接待10万游客时,网络依然流畅,这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直到下午3点多,主办方才后知后觉地发公告,建议游客提前下载好预约码。可这时候已经有不少人因为打不开二维码被挡在门外,白白排了几个小时队。
更尴尬的是,虽然世博会号称开幕了,可许多国家的展馆居然还没准备好,门口挂着“施工中”的牌子。说好的“万国来朝”呢?结果成了“半成品展览”。
最打脸的莫过于日本引以为傲的“高科技无人大巴”。官方原本想借此炫耀本国技术。
结果被眼尖的网友发现,这些所谓的“日本制造”大巴,实际上有100辆是中国比亚迪生产的,只是把车标抠掉了而已。
消息一出,日本网友集体破防。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小失误”,那世博会的“天价工程”就更让人无语了。主办方花了4亿日元(约2000万人民币)建了个休息区。
结果人们到现场一看,差点惊掉下巴——所谓的豪华休息区,居然是用绳子吊着一串大石头,既不遮阳也不挡雨。
这些石头总重90吨,悬在头顶摇摇晃晃,网友吓得直呼:“这哪是休息区?简直是‘地府直通车’!万一绳子断了,直接全村开席。”
更离谱的是,厕所旁边也堆着3米高的大石头,既不美观又不安全,设计师的脑回路实在让人看不懂。
而另一个耗资1000万人民币的“彩虹厕所”也被疯狂吐槽。官方宣称这是为了照顾特殊人群,提倡“无性别厕所”。
可实际效果却像个廉价临时棚,五颜六色的塑料板拼在一起,被网友嘲笑像“幼儿园手工课作品”。
开幕前就已状况频出
其实,这些开幕式上的糟心事儿,早在筹备阶段就露出苗头了。别的不说,光看世博会的吉祥物 “脉脉”,刚公布时就直接被骂上了日本热搜。
这玩意儿长啥样呢?一圈红色大眼围绕一滩蓝色不明物体,这有一点吉祥物的气质吗?分明是病毒的样子,难怪被部分日本和国内网友戏称为「邪神」。
而标志性建筑“环形大屋顶”更是问题不断——为了赶在3月4日拿到吉尼斯“全球最大木质建筑”认证,施工方拼命赶工。
结果交付才两周,临海600米护岸就轰然坍塌,地基直接裸露在外。官方赶紧出来圆场,说是 “海浪冲击超过预期”,可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甩锅。
说白了,梦洲人工岛本就是填海造出来的,以前就是个垃圾场,地下埋了不知道多少陈年垃圾,还憋着甲烷气体,2024 年3月就因为甲烷爆炸出过事故。
在这种软踏踏的地基上盖巨型建筑,居然不用混凝土加固,反而直接填土,这不就跟在棉花上盖高楼一样吗?
施工方为了追求 “原生态环保”,愣是没做任何防波堤和地基强化,纯靠 “自然疗法” 对抗海浪,结果被现实狠狠打脸。
更讽刺的是,这座打着“环保”旗号的木结构建筑,为了营造 “海陆空交融” 的视觉效果,主办方特意在建筑内侧的水支广场灌了海水。
结果海水灌进去才两天,坍塌迹象就出现了。有建筑专家当场打脸:“海边高盐高湿环境,木质结构最多撑三年就会被腐蚀成渣,还敢搞海水直接接触?
而且世博会一结束,80% 的木质建材都得拆了扔掉,说是环保,实则是把建筑垃圾留给未来。
光主建筑就砸进去 344 亿日元,折合人民币快 18 亿了,坍塌后又追加了好几亿修复费,钱都花在面子工程上,里子全是窟窿。
不过,在一片吐槽声中,中国馆却成了妥妥的 “顶流”。从开园第一天起,排队的队伍就没断过,几百米长的队伍像条巨龙,绕着园区转了好几圈。
有游客凌晨就来排队,就为了一睹中国馆的风采。为啥这么火?看看人家的展品就知道了:
会跳舞的机器人 “茶宝” 能精准泡功夫茶,AR 技术还原的敦煌壁画会动起来讲故事,还有用回收塑料瓶做的环保服饰秀,既有科技感又接地气。
对比日本馆那些华而不实的 “玄学设计”,中国馆的展品全是能摸得着、看得懂的 “硬货”!
结语
从开幕首日的这些乱象来看,这场耗资巨大的世博会,恐怕要成为日本史上最尴尬的国际活动了。
对此,大家怎么看?
免责声明:该文章的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机构官网、媒体网络和第三方平台等公开信息,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