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玩的神秘世界里,总有一些物件能像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
2010年深秋的北京古玩圈就迎来了这样一件重磅级的“炸弹”。
一件玉制梳妆台及坐凳横空出世,这件来自河北的宝物被北京中嘉拍卖公司发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b7afe3d572b86c47a0b1172b42720ba.jpg)
这可不是一件普通的玉器,它通体青黄玉雕琢而成,犹如古代玉匠的绝世魔法凝结而成。
梳妆台上方龙凤呈祥的镂空雕刻精美绝伦,底座云纹环绕,宛如祥云托着这件稀世珍宝。
如此美轮美奂的造型,让任何人见了都要惊叹不已。
为了给这件宝物正名,拍卖行请出了古玩界赫赫有名的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南泉。
他在业内如同古玩界的“定海神针”,有着极高的威望。
经过他的鉴定,这件玉器被判定为汉代遗物。
这一结论就像给这件宝物镶上了金边,起拍价直接定到了1.8亿的天价。
2011年1月9日,拍卖会现场如同战场,各路藏家虎视眈眈。
最终这件宝物以2.2亿的惊人价格成交,创下当时玉器拍卖的最高纪录。
这一消息如同一颗超级新星爆发,瞬间照亮了整个收藏界。
这看似美好的一切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呢?这高价背后,是否真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d1cec95447752afc3d62f9d3fc8b24c.jpg)
当那件玉制梳妆台及坐凳以天价拍出,成为收藏界的热门话题后,平静的古玩界湖面下开始泛起阵阵涟漪,质疑的声音如潮水般涌来。
首先是历史学者们站了出来,如同严谨的考古侦探,他们可不会被那看似华丽的表象轻易迷惑。
在汉代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是遵循着席地而坐或者跪坐的习俗,这种习俗根深蒂固,就像刻在基因里一样。
那件拍品中的高脚凳子,在汉代的生活场景里就像一个格格不入的外来者。
有专家更是直接指出,这造型哪里是汉代的,分明更像是清代宫廷家具的模样。
这就好比在一场古装剧中,演员穿着清朝的服饰却硬说自己演的是汉朝故事,漏洞百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af7bfce1df55d1e0e4e181fb06aaf88.jpg)
紧接着,玉器收藏界的专家们也加入了质疑大军。
这些人可都是在玉器堆里摸爬滚打多年,眼睛就像X光一样能看透玉石的本质。
他们觉得这件器物疑点重重,要知道在古代,大件的和田青黄玉料就如同凤毛麟角般罕见,怎么就这么巧出现在这件拍品上呢?
从做工手法上看,与汉代玉器的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就像在一群纯种马里面突然出现了一匹长得像马却行为怪异的动物,怎么看都觉得不对劲。
南京林业大学的邵晓锋教授也发话了。
他可是研究中国古典家具多年的行家,还专门写过关于凳子起源的学术论文。
他仔细查看照片后,严肃地提出质疑。
汉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现代人大相径庭,那时的人们主要使用席、几、床、榻等家具,席地而坐是主流。
这种生活习惯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才开始慢慢改变,像拍品中的高脚凳子样式,与汉代的礼仪文化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就好像把现代的沙发搬到古代的宫殿里,显得那么突兀。
湖北民族学院的黄敏清教授也从礼制的角度进行剖析。
在汉代,跪坐可是最基本的礼仪要求,即便是偶尔出现的“胡床”,也不过是类似现代小马扎的东西,和这件拍品的高座样式相差十万八千里。
直到隋唐以后,才逐渐演变成如今的凳子和椅子。
还有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设计师也抛出惊人观点,汉代的服饰特点决定了人们不可能使用高脚凳子,除了特殊情况,一般人穿的都是开裆裤,要是坐在高座上,这画面简直不堪设想,严重违背当时的礼仪规范。
这些质疑声如同一场暴风雨,猛烈地冲击着这件天价拍品的“权威”鉴定。
鉴定者却还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就像是两拨人在拔河,一边是众多专家的质疑,一边是鉴定者的坚守,到底谁能更胜一筹呢?
这场纷争又将如何影响古玩界的格局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491c238e36ba953b1421601d2502beb.jpg)
当众多专家如潮水般的质疑声席卷而来时,鉴定者周南泉却如一座孤岛,坚守着自己的观点。
他像是一位固执的老舵手,无论周围的风暴多么猛烈,都不肯改变自己的航向。
周南泉一直保持沉默,仿佛在默默积攒力量,直到舆论的压力如同大山般沉重,他才首次对外发声。
他强调自己的鉴定完全基于玉器本身的特征,玉质、沁色、包浆、工艺和纹饰等方面在他眼中就是这件玉器为汉代遗物的铁证。
在他看来,不能仅仅因为现代对于物品的称谓就否定这件文物的真实性。
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的姚政文也站出来为周南泉站台,声称这件“汉代玉凳”价值连城,就算10亿的价格也不为过。
这就像是在已经熊熊燃烧的质疑大火上,又浇了一桶汽油,争议的火焰烧得更加猛烈了。
他们的辩护不但没有平息质疑,反而像是捅了马蜂窝一样,引发了更多的争议。
这场争论的焦点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泛起的涟漪不断扩大,很快就从器物本身延伸到了整个古玩界的鉴定体系。
古玩界的鉴定体系就像是一座看似坚固却充满隐患的大厦。
有专家指出,目前的文物鉴定过于依赖个人经验,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缺乏科学化、标准化的评估体系。
这就好比一个人只凭感觉去判断一件事物的真假,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
同时,拍卖行在这场天价交易中的角色也变得十分可疑。
拍卖行就像一个神秘的中间人,在这场充满争议的交易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是单纯的交易平台,还是在背后推动这场看似不合理交易的幕后黑手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764062fb439baedf0dd3b50a95dc502.jpg)
在众人的争议和猜测中,真相开始渐渐浮出水面,而这个真相,远比人们想象的更加惊人。
周南泉的鉴定证明本应是判断拍品真伪的关键依据,他在业界的崇高声誉就像一把万能钥匙,打开了无数藏家和投资人的信任之门,让他们纷纷涌入竞拍。
现在看来,这把“钥匙”似乎开错了锁。
人们不禁怀疑,他是不是在鉴定时故意忽视了那些明显的漏洞呢?
尽管他声称未参与具体操作,但他的鉴定无疑为这场拍卖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让其顺利进行。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所谓的“成功拍卖”竟然是一场骗局。
买卖双方根本没有进行实际交易,买家只是想借此拍品进行融资操作来获取巨额贷款。
这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魔术表演,大家都被蒙在鼓里,只看到了表面的精彩,却不知背后的欺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611c355423e05e6d9261d492710e0a4.jpg)
此事曝光后,整个古玩界都被震动了。
专家的信誉如同被击碎的瓷器,瞬间崩塌。
以前专家的鉴定是收藏界的“金科玉律”,现在却让人不敢再轻易相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9477c1edfd7ace99dfdf84121a124e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