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乘风2025》以6.3小时的正片轰炸观众时,网友戏称这是综艺版的“铁人三项”。从先导片到三期联播,若按一集一厕所的节奏追完,刚好凑满八小时工时。有人调侃:“浪姐这是要抢短视频的饭碗?还是想和《百年孤独》比文学厚度?”
镜头里,姐姐们的“细节轰炸”堪称显微镜爱好者的狂欢。曹颖努力打破年龄代沟却屡屡碰壁,王珞丹与白百何的“双生花”传说被反复翻炒,祝绪丹的“黏人式社交”更被网友盖章“姬圈新晋泥石流”。初舞台倒是百花齐放:吴宣仪唱跳稳如定海神针,叶童的《渡情》让人梦回《新白娘子传奇》,蒋梦婕的红衣热舞直接承包热搜词条#黛玉倒拔垂杨柳#。
节目组似乎深谙“自助餐哲学”,把剪辑权交给观众自行发挥。有人沉迷于在冗长对话里挖“真人秀修罗场”,有人专挑舞台cut做reaction合集。当江一燕的吉他弹唱让赵兆泪洒评委席,弹幕飘过金句:“艺术家感动艺术家的世界,俗人负责截图做表情包。”
最令人唏嘘的当属舞台质量的分水岭。室内小考暴露了多数姐姐的“KTV水平”,跑调、忘词、节奏乱飞,唯有张小婉的戏曲混搭惊艳四座。网友锐评:“浪姐舞台已从才艺竞技退化成行为艺术展。”当节目走到第六年,观众既要忍受注水内容,又要自行提炼亮点,这档“全民找茬”的综艺还能否守住情怀招牌?或许正如某条高赞弹幕所说:“我们骂得越狠,看得越香——当代观众多少有点斯德哥尔摩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