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叶剑英被任命为国防部长。
彼时,叶剑英尽管年事已高,但依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国防事业中。
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是军队的建设与发展,更是国家的安宁与人民的福祉。尤其是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他更是不敢大意。
1975年,到了特殊时期的尾声,政治局势更加复杂而敏感。如今回望能看到结束的时间,但当时身在局中无法判断未来的形势。
尽管叶剑英费尽了所有心力,但仍然无法避免来自各方的重重危机,尤其是某些人还对叶剑英心怀敌意。
为了更好地应对那些复杂局面,最后叶剑英深思熟虑后决定“暂时退居幕后”。
他希望以一种更从容的姿态,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局势,观察那些心怀叵测之人的真实意图。
1976年年初,叶剑英向毛主席申请,希望去西山休养一段时间,暂时不主持部队工作。
毛主席很快批示同意,叶剑英便从城内搬到了西山的一个住所。
西山,是一片宁静的山水之地,要是没有纷争,绝对是一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
在西山,叶剑英一边休养身体,一边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变化。他知道,那些人不会轻易放过他,他们一定会找机会试探他的底线。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张春桥就来了。
张春桥,作为“四人帮”中的重要人物,一直对叶剑英心怀忌惮。
当他听说叶剑英生病了,立刻就提出了要前往探望。
表面上,他是对叶剑英的关心;实际上,他不过是想借此机会探听军情,甚至可能对叶剑英施加压力。
叶剑英得知后,严肃冷峻的回答:“你想干什么?”
简短的5个字,直击张春桥的阴谋本质,使得张春桥不敢贸然接近。
但是,张春桥的失败并没有让“四人帮”放弃对叶剑英的监视。
很快,王洪文又登场了。
他比张春桥更加狡猾,直接搬到了叶剑英寓所附近居住。
表面上,王洪文声称是为了随时关心叶剑英的身体,但叶剑英心里清楚,他的真实意图不过是为了监视自己。
面对那种充满敌意和危险的局面,叶剑英没有丝毫慌乱。
他深知,越是这种时候,越要保持冷静和从容。于是,他将一切当作无事发生,每天依然在凉亭和山间散步。
他用看似悠闲的方式,向那些心怀鬼胎的人表明: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依然心如磐石,不可动摇。
甚至为了影射那些人,叶剑英还把自己常走的一段山坡称之为“好汉坡”,常去的一座凉亭称之为“风雨亭”。
那两个名字,既是对局势的隐喻,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激励。
每当在“好汉坡”上散步时,叶剑英总会大声吟诵苏东坡《放鹤招鹤歌》的最后一句:“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那句诗,可以说是他内心的呐喊,既表达了他对当时局势的清醒认识,也向外界传递出一种不屈不挠的信念。
叶剑英的那些举动,自然被那些监视他的人一一汇报。
可是面对叶剑英的强硬态度和智慧应对,他们除了气急败坏之外,却也毫无办法。
不久后,叶剑英又从西山搬到了玉泉山。
名义上,他依然是在休养,但他的心中早已有了更深远的打算。
玉泉山,表面看依然是一个宁静的去处,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叶剑英运筹帷幄的“秘密基地”。
在那里,他开始寻找机会,趁机邀请徐帅、聂帅等老帅以及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志们前来做客。
他们在那里秘密商议,共同探讨如何应对那些干扰组织和国家正常秩序的人。
当时的局势依然紧张,为了不引起对方的怀疑,叶剑英和老帅们商议决定:不集中开会,只相互传达。
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叶剑英清晰地认识到,毛主席对华国锋同志的看重,是组织和国家稳定的关键所在。
因此,他明确提出:必须争取华国锋同志,支持他的工作,大家要团结一致,将那些干扰组织和国家事业的人绳之以法。
为了联系上华国锋,叶剑英找到了汪东兴。
汪东兴是叶剑英多年的老战友,也是他最为信任的人之一。
当叶剑英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告诉汪东兴时,汪东兴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我坚决拥护华总理和叶副主席,你们怎么领导,我们就怎么干!”
1976年10月,历史的转折终于到来。
在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共同努力下,“四人帮”被粉碎,党和国家的事业重新走上了正轨。
此外,他还在1978年支持邓公的复出,推动了改革开放。
可以说,叶剑英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一生,具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
同时,因为他善于写诗,还有着“诗帅”的称号。他的诗作大多展现的是革命激情和时代气息,有着诸多的教育意义。
1985年,叶剑英主动辞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顺利交接做出了表率。
读者们,关于“叶剑英巧斗四人帮的故事”,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