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到戏剧,大家想到最多的无非就是京剧、豫剧之类的,但中国汉族还有一种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叫“秦腔”。
正因为很多人都没听说过秦腔,所以就算这些戏剧人在台上表演,台下的观众也会因为听不懂而离场。
可剧团团长安万凭借一己之力撑起了整个剧团,天生血管瘤的他导致了半边脸不堪入目,但天生一张登不了台的“烂花脸”,愣是把秦腔唱出了名堂。
他比任何一个人都希望秦腔能火,为此他不惜负债,也要打造西北最大的秦腔舞台。
秦腔要火了
12月29日,博主“李娃娃”听了一场“秦腔”,此时的她站在冬日的寒风中强迫自己在戏台下站满十分钟。
可是她最后却连十分钟都坚持不下去,听着台上那一群人用着一口西北方言,一句话连唱带演甚至都要花上一分钟的时间。
先不说在寒风中穿着单薄去演出有多么的艰难,如果台下是一片乌泱泱的观众的话,还能激起演员演出的信心。
但博主转身一看,整个台下加上博主总共不到10个观众,这些观众中大多是老年人,也许他们不是真的热爱秦腔,只是因为爱看戏所以才坐到了这里。
看到这之后,博主心里不由得发出感慨,按照这种情况来看,秦腔又怎么会火呢,可偏偏这天晚上,大雪封山,博主滞留在了这里。
也正是这一次的契机,让她看到了剧团所有人的不容易。
和剧团人相处的短短12个小时,就让博主一改往日对秦腔的看法,真正了解到了秦腔这个鲜为人知的东西。
在这短短的12个小时内,博主落泪了三次,这个时候博主才意识到,秦腔要火了。
这个剧团的团长叫安万,他似乎和普通人不一样,因为天生血管瘤,他做了三次手术才勉强将脸整成现在的模样。
可他这样只有半张脸的男人,却凭借一己之力撑起了整个剧团。
在他的眼中,剧团中的每一个人都很厉害,看到团长这样,博主心里不由得多了几分敬佩,可当博主真正走进后台的时候才让她无比震撼。
剧团的所有人员都在各自忙碌着,他们从发型化妆再到服装搭配都全靠自己,没有专业的化妆师和妆造师。
也许是因为日复一日的这样做,大家都已经成为了最好的造型师,每次演出的时候都会临时搭建一个露天的化妆棚。
不管是夏日酷暑还是冬日严寒,大家都在这里做上台前的准备,而现在外面零下十几度的天气,就连卸妆都要排队接热水。
因为妆造的原因,大家一个个脸上都涂满了厚厚的油彩,只有用力的擦才能擦掉,看到他们卸完妆之后的脸上。
因为长时间这样化妆卸妆,脸上早已开始过敏泛红,但这对他们来说似乎是一个个勋章。
从来没有人抱怨条件艰苦,如果天气实在寒冷,他们就会将瓶子里装满热水揣在怀里取暖,台上台下的他们有两幅面孔。
在台下他们就像是朋友一样一起嬉戏打闹,可一旦台上的幕布被拉开,他们就会立刻进入角色。
在这场戏中不管是不是主角,或是整场都没有一句台词的背景版,哪怕台下只有一个观众在看,戏一旦开场就不能停。
此刻的他们一旦站在台上,所有人的心中就只有一个信仰,那就是戏比天大。
有这样的一群人,博主才真正的意识到:秦腔要火了,安万比任何人都希望秦腔能够火起来,为此他不惜负债也要做成西北最大的秦腔舞台。
为了这个剧团,他整整花了500万,给剧团换上了最好的音响和设备,花2万去做最好的服装道具。
博主看到这之后,对安万说他对剧团怎么会如此舍得,可安万却说他不是舍得,是因为没办法,因为秦腔一直都处于低迷的状态。
为了能让年轻人也更加接受秦腔,他不惜斥巨资升级现场的道具。
甚至将单一的幕布背景版给换成了电子大屏,为了让舞台更加的生动,他甚至加了造雪机和制烟机,他想要利用这些来吸引人。
说不定路过的行人会因为这些能够为秦腔多停留几秒钟。
唱火“秦腔”
安万顶着一张登不了台的“大花脸”,愣是把秦腔唱出了名堂来。
他还曾自创《兴汉图》,他的一首《潼关》不仅唱火了安万,更是唱火了秦腔,每次安万演出的时候。
下面总是会有万人合唱的场面,《潼关》人人都会唱,甚至还有人唱着落泪。
甚至有人开车几百公里,就是为了看安万的演出,大家都叫他“西北秦腔王”,可对于这种言论,安万却反驳说他不是西北秦腔王,西北的秦腔才是王。
安万说,能够拥有这么大场面的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秦腔,博主不解的问安万,如果要想将秦腔更火。
就应该去到大城市,怎么会来到这种人烟稀少的小山村。
安万听了之后给博主指了指远方的山里,那里是唯一的一束光,也是方圆几十公里唯一的一户人家。
一个奶奶为了来看戏,一个人拄着拐杖走了半个小时的山路,可像奶奶这样的人不止一个。
这里的村民大多数都没有离开过这里,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一辈子可能就会留在这里,所以安万才想要将剧团带到这里表演。
无论这里的山路多么的崎岖,安万剧团的车一定就可以开到这里。
安万要将秦腔唱给这里的村民听,同时也唱给这片土地,秦腔唱的是一种家国情怀,也是西北人刻在骨子里的信仰。
此刻的博主再次问自己秦腔到底会火吗,可博主也不知道,剧团的人也不知道,但我们都觉得,秦腔该火。
结语
秦腔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现在还是有很多人不认识也没听说过秦腔,只有寥寥无几的戏剧人还在传承。
可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传承非物质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它。
来源:李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