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顶级智库”痛批《哪吒2》:没有教育意义,体现文化自卑

窦来嗦娱 2025-02-07 18:50:45

文:豆莱说

编辑:豆莱说

2025年的春节档,国产动画电影《哪吒2》以近百亿的票房,掀起了观影热潮,成为当之无愧的票房冠军。

然而,就在观众沉浸于其带来的视听盛宴,讨论着哪吒的全新冒险时,一篇来自名为《国家智库》媒体号的尖锐批评文章,将这部电影推向了舆论的漩涡中心。

这篇文章以近乎苛刻的姿态,对《哪吒2》从故事内核到角色形象,再到文化意义进行全方位批判,将其贬斥得“体无完肤”。

这场突如其来的争议,不仅引发了人们对于电影评价标准的讨论,更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哪吒2》的内核与表达

与《国家智库》的评论截然相反,许多观众在观影后,都被《哪吒2》所展现的勇气、成长和自我认同深深打动。

这部电影并非如批评者所言“没有内核”,恰恰相反,它以哪吒的成长历程为主线,深入探讨了如何在命运不公面前保持抗争精神,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深刻主题。

《哪吒2》的故事,并非简单地重复传统神话叙事,而是大胆地进行了创新性改编,哪吒不再是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叛逆少年,他面临着更复杂的内心挣扎和外部挑战。

面对这样的不公,哪吒没有选择逃避,也没有屈服于既定的命运,此外,他性格中的鲁莽和冲动,也常常让他陷入困境。

然而,正是这些“不完美”之处,让哪吒的形象更具真实感和共情力,他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话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不断成长的普通人。

哪吒的修行,不仅仅是力量的提升,更是心灵的蜕变,他逐渐意识到,真正的英雄不在于外貌,而在于内心。

他学会了用包容和善意去对待他人,即使是曾经伤害过他的人,他学会了用智慧和勇气去化解矛盾,在最后的决战中,哪吒不畏强敌,勇往直前,最终战胜了邪恶势力,守护了太平盛世。

这种对命运不公的抗争,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正是《哪吒2》想要传达的核心精神。

电影通过哪吒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命运或许不公,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只有怀揣希望,坚持不懈,才能创造奇迹,成就更好的自己。

除了主题的深度,《哪吒2》在角色塑造上也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影片打破了传统动画中英雄“高大全”的刻板印象,塑造了一个外表不完美,但内心充满力量的小英雄形象。

哪吒的“丑”,并非简单的审美降级,而是一种对传统英雄形象的颠覆和创新。

而哪吒的“善”,则体现在他一次次的选择和行动中,他不计前嫌,帮助受伤的敖丙;他不畏强权,挺身而出保护百姓;他不惧牺牲,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家园。

这些行为,恰恰体现了他内心的善良和正义,也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与哪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影中的反派角色敖丙父子,他们拥有英俊的外表和高贵的身份,但内心却充满傲慢与偏见。

他们自认高人一等,瞧不起哪吒,甚至不惜伤害无辜百姓。这种外在美与内在丑的强烈反差,不仅突出了哪吒的可贵品质,也让电影的主题更加鲜明。

偏见的棱镜:《国家智库》的批判与质疑

然而,面对《哪吒2》的成功和观众的认可,《国家智库》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立场,他们的批评文章,充斥着对电影的否定和贬低,甚至上升到了对其“屁股”的质疑。

这种尖锐的批评,不禁让人对其真实身份和动机产生怀疑。

《国家智库》的文章,对《哪吒2》的主要批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内核、全程尿点、文化自卑、丑化劳动人民、低级红高级黑。

他们认为电影“没有一个作为故事的最基本内核”,也“传达不出任何美好的特质”,甚至将其与《李焕英》进行比较,认为其“更烂”。

他们认为电影对劳动人民的形象进行了丑化,是为了衬托“更丑的主角”,并将其解读为“文化自卑”的表现。

最后,他们甚至将电影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将其与“长征路上开超市”相提并论,指责其“解构中国红色精神”。

这些批评观点,乍听之下似乎言之凿凿,但仔细推敲,却展现出许多逻辑上的漏洞和偏见。

其实“缺乏内核”的指控完全站不住脚,正如前文所述,《哪吒2》并非没有内核,而是其内核被批评者选择性忽视了。

他们只看到了哪吒外表的“丑”和性格的“莽”,却忽略了他内心的“善”和精神的“韧”,他们只看到了电影对传统神话的改编,却忽略了这种改编背后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而且“丑化劳动人民”的指控更是无稽之谈,电影中的角色形象设计,是为了服务于故事和主题的表达。

哪吒和太乙真人的形象设计,并非是对劳动人民的丑化,而是一种艺术化的夸张和变形。

这种夸张和变形,是为了更好地展现角色的个性和特点,以及他们与命运抗争的艰辛历程。

反观敖丙父子等角色,虽然外形俊美,但他们的傲慢、偏见和残忍,恰恰是与劳动人民的价值观背道而驰的。

“文化自卑”的指控更是对电影的误读,真正的文化自卑,不是对自身文化的批判和反思,而是对其他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对自身文化的全盘否定。

《哪吒2》对传统神话的改编,并非出于文化自卑,而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创新。它试图用现代的视角重新解读传统神话,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恰恰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最后,“低级红高级黑”的指控,更像是一种诛心之论,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

电影本身并没有任何政治隐喻或暗示,将其与“长征路上开超市”相提并论,完全是无中生有,恶意揣测。

这种扣帽子的行为,不仅是对电影创作的伤害,更是对文化表达空间的压缩。

这种身份的错位,以及批评背后的潜在动机,更加凸显了这场争议的复杂性。它不再仅仅是对一部电影的评价,而是涉及到文化认同、意识形态、国际关系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国家智库》对《哪吒2》的批评,或许正是源于他们对中国文化崛起的一种焦虑和不安。

他们用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电影的成功,试图用西方的话语体系来评判中国文化的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霸权的表现。

信息来源:国家智库2025.2.7——《哪吒2》,脑子和屁股都有问题

结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优秀国产电影涌现,它们在题材、风格、技术等方面不断突破,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认可。

这表明,中国电影人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害怕批评,而是能够从批评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自身,《国家智库》的批评,虽然带有偏见和误解。

但也提醒我们,在文化交流和碰撞中,需要更加清醒地认识自身文化的优势和不足,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姿态,去与世界对话。

0 阅读:10

窦来嗦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