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曾作为二流国家,是如何击败3个超级大国,成为世界老大的?

学究小编看世界 2023-12-20 23:14:07

引言:

美国,是当今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拥有数百个海外军事基地,并在各大国际组织中占据领导地位,是不可否认的超级大国。

然而,最开始的时候,美国只不过是个经济上以庄园种植业为主、政治上由十三个自治州组成的松散邦联集合体罢了。

可就是这么一个国家,却仅用了短短五十年的时间,就相继挫败英国、西班牙这些老牌殖民霸主;并在世界大战中两次打垮了德国。

而后又在44年的漫长冷战中熬死了苏联,苟进决赛圈成为世间唯一的超级大国。

众所周知,除了美国之外,国际舞台上被冠以霸主之名的国家还有很多,可为何唯独美国能笑到最后呢?

扫除强邻外患

据不完全统计,在两百多年的建国史上,折戟于美国的超级大国不下于三个。期间,世界上发生了三次改变格局的战争,竟都被美国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对此,一些人将这堪称奇迹的“稳赢”,归功于老天爷赏饭吃。只因美国一开局,就出生在这么好的点位上。

的确。翻开地图,我们发现,美国左右两边各是一个战略缓冲区——太平洋和大西洋。

往北是和蔼可亲的加拿大,往东是人畜无害的加勒比群岛,南边是打黑工和卖白粉的老墨。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正因为没有强邻外患,所以,美国才能把战略重心放到北美洲以外,布武天下,建立全球军事霸权。

如此看来,美国一开局就是风水宝地,再加上本身没有数千年的封建历史包袱,几乎一落地就是发达资本主义,想不成器都难。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只能说,美国地缘政治环境优越,并不是拜上天所赐,而是靠自身的外交谋略与武力争夺,一手开创的局面。

建国之初,美国的外部环境非常恶劣。自大航海时代开启以来,美洲大陆就相继被海上霸主们轮番占领。

不仅英国人占有东海岸,就连西班牙、法国、荷兰也在墨西哥湾和美洲腹地虎踞龙盘。

而19世纪早期,美国还只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大西洋沿海农业国,面临着来自欧洲商业列强的竞争威胁。

想要崛起成大国,首先就得把这些欧洲势力逐一赶出西半球。

因此,在这一时期,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提出了抵制欧洲殖民者的主张,也被称之为“门罗主义”。

该主张旨在将美洲打造成美国的自家后院和势力范围。

詹姆斯·门罗

门罗警告欧洲殖民者,任何进一步的殖民活动以及对美洲国家的干涉,都会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

不过,当时美国人微言轻,缺乏实际的威慑能力,欧洲压根不把他当回事。

因此,无奈之下,美国只能选择韬光养晦的战略,避开欧洲列强的锋芒,趁他们疲于内斗的机会,不断壮大自己。

一方面,美国通过与欧洲殖民者谈判、购买等和平方式,将自己的领土扩大了两倍多。另一方面,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实现了国家在制度上的统一。

往后,美国经济腾飞,煤炭产量增长了8倍,铁路里程增长了近6倍,实现了从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已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领先的制成品和钢铁生产国。做好这些准备后,美国才正式开始施展领土野心。

1898年,美国将腐朽的西班牙帝国当成了迈向全球战略的第一块垫脚石。这一年,美国以军舰爆炸为由,发动了一场将西班牙逐出古巴的战争。

仅仅经过几个月的战斗,西班牙便宣布投降,并将包括关岛、菲律宾和波多黎各在内的殖民地割让给美国。

冲出美洲

随着美西战争的胜利,美国在美洲大陆上的外患被一扫而空。自此,美国真正实现了门罗主义,一跃成为美洲大陆上的地区霸主。

然而,美国并没有止步于此。

在摆平周围邻居后,开始腾出手来征服更远的殖民地,可怜的菲律宾人,成了美国的第二个目标。

美国为了从西班牙手中接管菲律宾,血腥镇压当地土著。

菲律宾前脚刚送走西班牙殖民者,后脚就迎来了美国海军陆战队。伤亡十几万,最终沦为美国殖民地。

两年后,美国又带着一千多号人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瓜分中国的《辛丑条约》中分得一杯羹,进一步巩固其自身在列强中的地位。

到二十世纪初,美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总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这时候,美国发现,自己的经济实力竟与地缘政治影响力并不相称。国际上,经济排第一的是美国,但影响力第一的却是英国。世界的中心还在欧洲那边。

美国深知,经济决定霸权,霸权保障经济。光有钱,拳头不硬,那是不够的。钱再多,最后都会被别人收割走。

而美国想要把自己的拳头做大,面临的最大阻碍,便是英法这些欧洲列强。

美国苦于实力不够强大,也缺乏合适的理由去攻打他们。恰逢此时,德国在瓦解英法殖民体系的道路上,为美国送上了助攻。

和美国一样,德国崛起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属于后发大国。

但与美国不同的是,德国发家的时候,亚非拉已经被英、法、俄、荷、奥等国瓜分完毕,德国只捡漏了一些零零散散的殖民地。

德国也想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他看不惯英法吃肉,自己喝汤,希望能够重新瓜分世界,给自己多分点。

而英法作为利益既得者,自然不希望德国这种后起之秀跟自己抢生意。于是,一场世界级的帝国主义争夺战就爆发了。

看到大洋彼岸的欧洲人互相掐起来,美国可高兴坏了。因为一场战争打下来,不管谁赢谁输,结果必然是整个欧洲元气大伤,美国坐收渔翁之利。

美国的地理位置远离欧洲大陆,自然不用担心被战火波及。这样,他们就能保持中立,坐山观虎斗,往两边卖武器。

直到1917年,战争打得差不多,快分出胜负的时候,美国这才选择加入了优势的一方,把德国打趴下。

这样一来,美国既能发够战争财,又能捞到战胜国的名分,可谓是名利双收。美国的抉择,为他争取到了战后更多的国际话语权,瓜分到了更多的势力范围。

最惨的是欧洲各国,打个半残,到头来还便宜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就在英法两国为战争赔款而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美国却在背地里强势崛起,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然而,即便是这样,英国的国际影响力依旧不减当年,其殖民体系更是难以撼动。而只要英国不倒,美国就难有上位的机会。

这时候,德国就像一位潜伏在欧洲的卧底一样。再次献上助攻,挑起世界大战,为美国排忧解难。

当时,美国正赶上经济危机,工厂苦于没有订单,库存积压卖不出去。世界大战这么一打,欧洲各国的武器装备需求以及日本的能源、钢材需求就多了起来。

一时间,过剩产能卖得出去,工厂也跑得动,美国经济一下子就被盘活了起来。

因此,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美国这次也是选择两边卖东西,前期保持中立。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法案,旨在确保美国远离海外冲突。

不过,这一招这回不顶用了。因为在1941年,日本突然袭击珍珠港美国海军基地,造成美军2400人死亡。

这一突发事件,改变了美国民众的立场。参战支持率一度从7%飙升到57%。逼得美国政府不得不出手。

当时,希特勒几乎横扫了整个欧洲。仅仅六个星期,就灭亡了法国。让英国孤立无援,寡不敌众。

当德国调过头来时,又打得苏联措手不及,一下子丢掉了四个加盟国。

直到第一批美军在1942年初登陆欧洲,形势才开始慢慢向不利于轴心国的方向扭转。

诺曼底登陆后,德国被夹在东线的苏联反攻和西线美国为首的联合进攻中,最终在1945年5月7日投降。

日本紧随其后,在挨了两发原子弹之后于9月2日投降。随着硝烟散去,美国取得了最终胜利。

而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经过两次大战的削弱,终于耗尽国力,再也支撑不起来。

特别是英法,工业基地几乎被炸成了瓦砾,昔日繁华,如今只剩下满目疮痍。战后重建自顾不暇,殖民体系难以为继,因此只能陆续退出亚洲市场。

从此,国际舞台上能与美国匹敌的国家只剩下了苏联。美国深知自己现在的地位来之不易。

因而在对付苏联的过程中,美国吸取了一战和二战的教训,不与苏联硬刚,而是拉拢代理人间接与其对抗,竭力避免正面冲突发生的可能。

毕竟,英法德的惨剧历历在目。硬碰硬,只会换来两败俱伤的结局,被第三国捡便宜。

因此,美国才会想到借刀杀人,让西欧人跟东欧人窝里斗。自己则置身事外,消耗苏联的实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美国不断在欧洲拱火,给予了盟友最大程度的支持。

例如,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公布了一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援助计划,用于为重建西欧军队提供军事援助。那就是著名的“马歇尔计划”。

两年后,美国又与加拿大以及十个欧洲国家缔结了一项同进共同的结盟条约,规定缔约国一方遭受他国武装进攻,将被视为对全体成员国的集体进攻。

现如今,这份条约的缔约国已经扩招到了俄罗斯的边上。而这份条约,便是《北大西洋公约》。

在北约与马歇尔计划的基础上,美国将导弹发射井部署在欧洲盟友境内,增加苏联外部环境的不安定。

迫使苏联加强西线防御,耗费庞大的资金与美国进行无意义的军备竞赛。加大苏联的经济压力,进而耗尽其国力,导致其全面崩盘。

结语:

在外部极限施压、以及内部弊病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苏联最终垮台了。

与两次世界大战不同的是,这一次,美国人兵不血刃,就实现了教科书级的逆转,消除了最大的地缘政治威胁。

纵观美国的发家史,我们发现,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事在人为,成败兴亡均在谋略二字。立足于这个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没有人是容易的。

0 阅读:0

学究小编看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