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发展过程里,总有生活区和商业区不断变迁,带来热闹的烟火气息,成为一代人的经典记忆。行走在湖北武汉闹市,发现有类似场景的地方非常多,基本每个区域都会有特色的城中村,并以此串联出高校、学生后街和夜市来。像在洪山区鲁磨路方家村附近,就有一条僻静的南望山北路,它贯穿在南望山下,周围被方家村包围,路尽头是中国地质大学。一条南望山北路,既有城中村的面貌和状态,又有高校学生后街的热闹,漫步其中,只觉得时光消散,瞬间回到90年代的老武汉。
与多数位于主城区的马路不同,南望山北路并不属于交通主干道,且因为毗邻南望山建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还是半封闭的小路。前往打卡,要走的路线不长,像小编从珞瑜路沿线的起点出发,自驾沿珞瑜路走,在光谷广场向北转到鲁磨路,过地质大学的东门来到方家村前就能看到西侧的小路入口。而在入口旁的鲁磨路上,还有最近的鲁磨路南望山公交站点,经停有59路、72路、340路、401路、625路、682路公交,到城区其他地方都很便捷。
进出南望山北路,最好的方式是单车骑行,主要在于南望山北路太窄。一是其南侧便是南望山主体,山脚处已没有进一步拓宽的可能,而北侧又是方家村边缘,临马路的商铺布局成型年代久远,除非大规模拆迁,否则也没有拓展的可能。两重原因导致南望山北路仅有双向两车道的规模,即便有划线和交通指示标志,但来往的机动车仍然难以避免遵循,拥堵随时可能发生,哪怕是骑行单车都有被堵住的可能,这种“热闹”的街景,历来只有在步行街和学生后街上才会发生。
实际上,来到南望山北路上,哪怕是入口处,也可以明显看到它的两个面貌:城中村和学生后街。城中村的主体相当显眼,从入口处的村落招牌,方家村的指向笼统大概,包围着最北面的八一路和东边的鲁磨路,范围不小,规模很大,也不知道哪一年能拆迁。当然,拆迁最好,兴建新面貌的大楼和街道,在南望山烘托下,风景肯定更时尚;如果不拆迁,保持当下的状态也不错,至多是加强管理,营造出老旧的街景,那种复古风格,也是难能可贵。
从南望山北路走进方家村,那种体验,与多年前在城区其他城中村里租房生活的状态很像。一样的老旧平房,密密麻麻分布,三五层楼的户型很常见,相互簇拥在一起,小路穿插其中,使得所有民房的一楼全都不约而同做成了商铺。一楼热闹的经营商业摊位,二楼以上住户,电线杆和晾衣架、垃圾桶与电瓶车,堆在楼道门口。早晚最热闹,美食和娱乐的声音夹杂在一起,即便午夜十二点也不停歇,而住户的群体,年轻人太多,也分不清学生还是上班族。
从城中村到学生后街,不需要很长距离,穿过一车道,路口处的临街商铺更加纷繁复杂,那种热闹也是呼之欲出的状态,毕竟其尽头便是地质大学。隔着马路,看到的商铺数量很密集,种类也是琳琅满目,比如第一段的距离,大概有一两百米,以餐饮铺子为主,铺子面积都不大,隔着几个门面,时常排着队。油烟味重,哪怕有巨大的梧桐树掩映,夏天和冬天晚上,烧烤和火锅的气息也能来回串味。吃货们估计很欢喜,一路走来,吃得津津有味。
而越往里走,靠近地质大学北区的大门附近,南望山北路变成的学生后街面貌也大变样。比如,虽然还是有美食商铺,但数量已经不多,更多的铺子都是学习辅导、考证和技能试验的,它们都有相同的装饰风格,比如会有大面积的教授老师代言的广告,还有大字报式的广告,工作就业率数字被涂成红色,显得非常刺激。也有运动器材和体育器材、连锁商铺,包括必备的快递站点,也都是人满为患,遇到节假日状态会消停,时间不会太久。
走一圈南望山北路,觉得一下子回到了当年的读书年代,它们都清一色的刻着90年代的复古滤镜。这些街景布局里,有绿色的梧桐树树荫,有稀疏的单车和背包,还有拿着课本清汤挂面发型的女生,它们像是一幕幕老电影,重复在南望山北路上闪现。前不久,连接南望山北路到地质大学门口的那条沙湾南路也贯通了,有空再去走一圈,也许会有更多的念想浮现。(喵星人日志原创随笔文字,部分插图未及时标注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络删除)
十多年前开车走过这里,现在还是那个样子。很有烟火气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