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中国人民正在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美国《纽约时报》驻中国记者福尔曼再次来到中国。
他以为会在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上,看到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进行着伟大的抗日战争,没有想到,他竟然看到让自己不敢置信的一幕,那就是,中国最精锐的50万军队,正在用武力压迫封锁着自己的人民,封锁着北方的中国共产党。
国民政府这样严密封锁的做法,到反而激起了福尔曼的强烈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想去延安实地考察一下被国民党当局封锁的北方的中国共产党,究竟是怎样一群人。
不过,福尔曼的这个打算,很快就遭到了蒋介石和国民党高官们的阻止,他们告诉福尔曼,北方的共产党肆意强占土地,到处袭击国军,还一再破坏抗战,真的是“无恶不作”。事实真相真的是如此吗?
听完国民党当局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负面描述与评价,福尔曼在心底犯起了嘀咕,究竟封锁线的后面发生了什么?这些共产党人果真像国民政府形容的那样坏吗?他们是不是曾经拒绝打日本?
这一连串的疑问,在福尔曼的脑海里聚集着,让他极欲去延安一探究竟,解开谜底,更想亲眼看一看身在延安的毛主席的真实相貌。
令福尔曼没有想到的是,单单是延安之行得以成行,他就大大费了一番周折。
1943年11月,福尔曼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了要去延安参观考察的申请,但却很快遭到了蒋介石的委婉拒绝,蒋介石在给福尔曼的批复里写道:“应从缓议。”
三个月后的1944年2月,福尔曼联合了斯坦因、爱金生、白修德等十几个驻重庆的外国记者,联名给蒋介石写信,要求前往延安,没想到,却再次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而且,这一次蒋介石不再是委婉拒绝,而是直接给甩脸子了,话也说得很不好听。
“国共两党的冲突,是中国内部的事情,与外国人无关。”
蒋介石以为这样决绝不留情面的回绝,会让福尔曼等人知难而退,却哪里知道,他越是阻拦越是拒绝,就越是激起了福尔曼等人对于延安的浓厚兴趣。
同时福尔曼也在心里告诉自己,国民党当局一面说共产党破坏抗战,一面又绝不允许任何一个新闻记者前往共产党的区域,这里面,一定大有文章,他一定要探个究竟。
很快,他们就得到了一个被允许前往延安的机会了,因为在他们给蒋介石当局写联名信的同时,美国总统罗斯福也致电蒋介石,表示很愿意看到一个观察组被派到共产党的地区,请求蒋介石能够给予支持和配合。
罗斯福的致电,让蒋介石对这件事再也无法推托了,只得答应福尔曼等人前往延安。
不过,蒋介石在这件事上,仍然玩起了各种政治手段。
首先,他特意安排了中国记者与外国记者同行,还将这一次的去延安考察采访,改为“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然后,在中国记者的人员安排上,蒋介石故意把国民党的特务以记者的身份,给安排了进来,以便处处监视外国记者在延安的一举一动。
当时安排的《中央日报》的记者是CC分子张文伯;中央通讯社的两名记者,其中一个临时记者名叫杨嘉勇,真实身份是中统特务;参观团途经西安的时候,又有一名特务科长,也以记者的身份被安插了进来。
此外,蒋介石还特别规定,前往延安等共产党区域的外国记者,必须在延安等地逗留至少三个月。
起初,福尔曼等人以为,蒋介石这样安排,是替他们记者考虑,让他们在延安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多走走多看看多问问,还心存感激。
后来才知道,蒋介石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外国记者在延安驻留更长时间,这样就会有更大可能与中共产生各种摩擦纷争,到时候,蒋介石坐收渔利。
经过蒋介石的这样一番操作,1944年2月23日,当西北参观团终于开启行程的时候,只有6名外国记者被允许前往延安。
1944年5月31日,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历经辗转,终于到达陕甘宁边区。当福尔曼等人带着激动欣喜之情来到这片红色的土地的时候,并没有盛大的欢迎仪式来迎接他们,更没有如同在重庆一般,为他们准备了丰盛豪华的宴会。
福尔曼注意到,前来迎接他们参观团的,只有两位面露笑容的农民模样的人,这让福尔曼颇感意外。
休息了一夜之后,参观团才见到了王震将军。同样,在没有见到王震将军之前,在福尔曼的想象里,王震一定是一位骑着高头大马,带着侍卫和随从的威风凛凛的大将军,没有想到,当王震出现在参观团面前的时候,福尔曼再次被震惊到了。
他看到了一个穿着灰色制服,身上还有尘土的浓眉大眼的中年男子,脚上是一双草鞋,右脚的大脚趾上还缠着绷带,绷带上血迹斑斑。
这样全新的共产党将军的形象,立刻让福尔曼联想到他之前在重庆见到的国民党将军的形象,完全不同。在重庆,福尔曼见到的一个个国民党的将军,人人身穿崭新笔挺的军装,手上戴的是洁白如云纤尘不染的白手套。
眼前的王震,如果没有人介绍,参观团的人绝不会想到,他是一位将军。
短暂的会面之后,王震就带着西北参观团在边区各处参观。王震微笑地带着大家一会儿爬山,一会儿入谷,一会儿走宽阔大路,一会儿走羊肠小道。
一路上,王震的脸上始终挂着自信从容的笑容,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山谷中不时传出王震爽朗的笑声。
这笑声,深深感染了福尔曼和参观团的外国记者们。
在边区广袤的田野,福尔曼看到这里牛羊满山,肥沃的田地里种满了棉花、小米、大豆、高粱。
福尔曼在经过一处田地的时候,看到一群一群勤劳的农人正在弯腰劳作,走近一看,福尔曼惊讶地发现,参加劳动的竟然是共产党的士兵,只见他们一边挥舞着锄头锄草,一边还轻声唱着劳动的歌儿,他们的来复枪、机关枪都很有秩序地整齐堆放在田间地头,这让福尔曼大受感动鼓舞,心灵受到深深震撼。
对于共产党的战士们积极参加当地农人生产劳动这一现象,福尔曼给予了高度评价,在福尔曼看来,这是共产党人独创的。
“据我所知,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其他军队这样大规模地开展过生产,这毫无疑问也是造成军民间神奇合作的最重要的因素。”
除了王震将军,不久之后,福尔曼还陆续见到了朱德、彭德怀、叶剑英、贺龙等人,他们都像王震将军一样,都是一律穿着灰色制服,有的人衣服上甚至打着补丁。
他们一个个都身材消瘦,但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着自信的笑容,他们的眼睛炯炯有神,和人交谈,和颜悦色,让人如沐春风。
“从外表看,似乎无法想象他是一位勇猛的指挥官和身经百战的战略家,反而更像是一位普通的父亲。”
记者斯坦因这样评价初次见到的朱德。
1944年6月9日,福尔曼等人在王家坪的桃园,受到了八路军总部的设宴招待。热情的宴会之后,参观团的中外记者们被告知,可以完全自由地去做调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问什么问题,就问什么问题。
接下来的日子里,从中央医院到兵工厂,从大学校园到模范农场,从自治组织到工农学校,福尔曼和他的同行们跑了个遍,只觉心情格外舒畅,采访考察工作也是出乎意料的顺利圆满。
6月12日,来自延安办事处的一封浅红色的请柬终于送到了西北参观团中外记者的手里,拿着红红的请柬,记者们心情激动,因为这是毛主席邀请他们赴宴。
头戴一顶有些塌了的红五星军帽,身穿灰旧的衣衫,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瘦削,但是,与人对视的时候,双眼炯炯有神,一股强大的气场,让身边的人,不自觉就感受到一种极大的震撼与威慑。
这是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留在福尔曼眼里和心里,毛主席给他留下的最初的印象。
“欢迎诸位在这般炎热的天气里来到延安,我们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打倒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及世界所有法西斯。为了这一共同目标,你们到这里来了。”
刚一见面,毛主席的一段简明扼要又高瞻远瞩的开场白,一下子就拉近了与中外记者们的距离,更让福尔曼先前对于毛主席的崇高感、疏离感为之一扫而空,仿佛顷刻之间,他们就成了在同一战壕并肩战斗的战友,福尔曼甚至感觉到了自己肩上厚重的历史责任。
后来,毛主席又热情邀请中外记者去自己的窑洞参观。从外面看来,毛主席的窑洞就像一个古老的果园。走进窑洞的接待室,里面的家具很少,只有寥寥几张桌椅和一张床,都有些破旧了,地面上铺着普通的地砖。
在毛主席的书桌上,福尔曼等人除了看到堆积的书籍之外,还看到了几节蜡烛,很显然,这是毛主席晚上办公时用来照明的。
此外,在另一张小桌子上,记者们还看到了粗制的茶叶、土法制的糖果以及几盒低劣的香烟,这就是毛主席用来招待来访客人的东西了。这和在重庆的国民党高官的待客水平,简直有天壤之别。
虽然毛主席在延安生活条件艰苦,可是,福尔曼等人在延安考察,却受到了热情的款待。每天早晨起来,他们就可以享用用大盘装着的鸡蛋牛油面包,此外,还有馒头,红枣小米稀饭,中餐和晚餐,是四菜一汤,如果想喝酒,也有预备,只要说一声,就立刻送来。
这让福尔曼等记者们感动不已。
在简陋的窑洞,中外记者们围坐在毛主席的身边,在院子里一棵苹果树下共进晚餐。耳听头顶之上,晚风过处,茂密的苹果树叶发出的簌簌轻响,福尔曼只觉无限惬意。
午餐之后,毛主席坐在一把摇椅里,开始一支接一支的吸着纸烟,同时接受中外记者们的提问。谈话从一点进行到两点,从两点到三点,从三点到五点,直到窑洞外,夜色轻笼,窑洞内,热烈的谈话仍然在继续。
谈话的时候,细心的毛主席注意到斯坦因面前的小桌子摇摇晃晃,还特意转身走到窑洞外面,找了一块平底的石头,垫在了一条桌子腿下。
“毛泽东很会听人家说话,从不打断别人的话。我讲的话,有些是他感兴趣的,有些是他不感兴趣的,但他总是耐心地听。毛泽东很会分析问题,说话很有分量,很幽默,生活朴素,性格活泼。”
参观团的一位记者回忆道。
“你以什么权力在这里指导政府和军队?”斯坦因问道。
“靠人民的信任,靠当前在我们新民主主义的各政府之下的八千六百万人民的信任!”毛主席铿锵有力地答道。
后来,福尔曼等人在延安和华北抗日根据地等地持续了长达5个月的考察和走访,福尔曼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成了一本书,名叫《红色中国报道》(又译为《北行漫记》),向全世界全面客观报道了革命圣地延安及八路军抗战的真实情况,无情揭露了蒋介石的蓄意抹黑和无耻谎言。
在延安走访考察期间,福尔曼拍摄了大量照片,其中有一张毛主席的个人照片,照片里,毛主席身材高大瘦削,皮肤黝黑,身上破旧的衣服令人动容。
秋天到来的时候,福尔曼等人依依不舍离开了延安,临行前,福尔曼深情看了延安最后一眼,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了一行英文:延安,中国的希望之星在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