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将师长在淮海战场献计三条,邱清泉大喜过望,杜聿明嗤之以鼻,这“逃跑三计”有多荒唐?

半壶老酒半支烟 2025-01-15 18:10:23

蒋军第二兵团第七十军第三十二师少将师长龚时英1975年最后一批特赦后回到武汉定居,虽然他没有像杜聿明、文强、黄维、杨伯涛等人那样担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但比起被打死的第二兵团中将司令邱清泉来说,还是幸运多了。

杜聿明和邱清泉先后都当过第五军军长(有时候是整编第五师),那时候龚时英就给他们当过副参谋长、参谋长,在淮海战役关键时刻,已经是少将师长的龚时英向他的兵团司令邱清泉连献三计,并表示依计而行,就可能成功突围甚至反败为胜。

听了龚时英献上的“三条妙计”,邱清泉大喜过望,准备领着他一同去见杜聿明,却没想到杜聿明已经逃到第二兵团来了。杜聿明听了这三计却嗤之以鼻并连续反问嘲讽,龚时英在《第三十二师被歼记》中回忆:“我听他这么一说,感到自讨无趣,碰了一鼻子灰,接着就扭转话题,谈别的去了。我在那里稍微停了一会儿,就回到了防地。我觉得杜聿明这个人,既不降,又不打,毫无一点魄力,完全是想坐着等死。”

杜聿明当然不想坐着等死,这一点李汉萍和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代参谋长文强都在回忆文章中披露,杜聿明为了能逃掉,可谓费尽心机,他嗤笑着否决龚时英的“三条妙计” 是妙不可言还是愚不可及,就是咱们今天要聊的话题了。

据文强在《口述自传》中回忆,当时杜聿明逃得十分仓促:“到了午夜十二点整,杜聿明又来个电话,对我说,他已经决定执行‘第三策(逃跑)’,要指挥部全体人员到第五军军部随他行动。我们在密集的炮火中赶到第五军军部时,杜聿明也没有见到,邱清泉也没有见到,那个掩蔽体里连灯火都没有了,我喊杜老爷,喊邱清泉,没有回声。特务营营长杜宝惠在寨子外面喊了一阵,也找不到他们的踪影。原来,杜聿明挂上电话后,就和邱清泉一道自己突围了。我说:‘杜聿明,杜聿明,你就顾你自己了,连最后跟你说句话都不行!’”

第二兵团少将参谋长李汉萍在《邱清泉第二兵团覆没记》中描述的杜聿明等人逃跑过程,不但狼狈,而且极为搞笑:“杜聿明走在第一,邱清泉第二,徐州警备司令谭辅烈第三,我走在最后,四人鱼贯地右手搭在前一人的左肩上,由第二〇〇师工兵营营长做向导,由陈庄西南方缺口突围。”

笔者一直没想明白他们为什么都用右手搭在前面那人的左肩上,但是却知道李弥在奔逃中被乱枪击毙,杜聿明、李汉萍被俘,谭辅烈却跑掉了。

在淮海战役中,通过各种方式逃掉的蒋军高级将领不止黄埔一期的谭辅烈,黄埔四期的李弥也逃出去了,身兼第十六兵团司令和徐州“剿总”郑州前进指挥部副主任的孙元良也逃掉了,这说明淮海战场确实溜掉了几条大鱼,但还没有杜聿明大——杜聿明是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是蒋军在淮海战场的实际指挥者。

杜聿明想方设法也没跑掉,如果他采纳了龚时英的那“三条妙计”,有没有万分之一的可能逃出去呢?

我们细看龚时英的回忆文章,就会发现那三条妙计还真的挺“妙”,妙就妙在史书中能查到出处,而且八路军也用过并证明很有效,但是蒋军照搬,那就要闹大笑话了。

龚时英回忆:“(1958年)12月27日上午,我跑到陈官庄去见邱清泉,准备向他献策,妄图在绝望中再做挣扎。当我刚一走进他的房门,他就问:‘这两天部队怎么样?’我说:‘现在都整天挨饿。’他说:‘你要尽量想办法叫他们把所有的骡马都杀掉吃吧!’我说:‘现在就是这么办的。’他说:‘那很好,我们只要能够维持着打出去,将来大家都有办法,杜老总(杜聿明)已经有个大计划,准备出去以后和总统商量,再成立六十个师,等到训练好以后再反攻。’”

老蒋给杜聿明画大饼,杜聿明给邱清泉画大饼,邱清泉给龚时英画大饼,饿着肚子的龚时英当然明白:要想吃到老蒋给的大饼或小饼干,那得先逃出去再说。于是他向邱清泉献上第一条计:“现在我们被包围了,正是处在内线,我们把所有的大炮、战车和各种重武器集中起来,再配合强有力的部队,打击敌人的一点,冲出去给敌人一个反包围!”

赵括和马谡听了龚时英的妙计,也得扇他一个耳刮子:能跑出去就是祖坟上冒青烟了,你还想反包围?这么想过的张灵甫、黄百韬、黄维等着你去作伴呢!

邱清泉可能没有赵括马谡想得那么多,所以他很有兴致地听了龚时英的第二计:“现在我们的第一线距敌人的阵地后方不过三五百米,我们可以派工兵部队找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挖一个隧道通到敌人的后方去,然后运出一部分兵力来前后夹击敌人。”

土工作业,那是“李云龙”的强项,当时包围圈里的蒋军已经饿得只剩半条命,天寒地冻让他们挖隧道,连支撑木都找不到——当时数十万大军挤成一坨,连棺材都挖出来烧了,那还有木头支撑隧道?就是你能挖出几百米长的隧道,一次能运过去多少武器装备?

邱清泉病急乱投医,还在津津有味地听龚时英的第三计:“ 万一上面两个办法都办不到,那我们可以事先约好向敌人来个假投降,然后乘敌人不备,一举突围,不很好吗?”

邱清泉乐得直拍大腿:“对,你这些主意都不错。来,我带你到总司令(杜聿明)那里去,马上去和他说一说。”

没等邱清泉领着龚时英去杜聿明的指挥部,杜聿明已经带着自己的参谋班子到第二兵团了,邱清泉兴高采烈地让龚时英复述了龚时英的三条妙计,结果第一条计,杜聿明只哼了一声,第二条计,杜聿明提出了问题:“挖隧道,那积土往哪里放呢?”

杜聿明这句问话,博学的读者肯定能想到跟王安石有关的一个笑话,那个笑话记录在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之中:“集贤校理刘贡父好滑稽,尝造介甫(王安石字介甫),值一客在座,献策曰:‘梁山泊决而涸之,可得良田万余顷,但未择得便利之地贮其水耳。’介甫倾首沈思,曰:‘然。安得处所贮许水乎?’贡父抗声曰:‘此甚不难。’介甫欣然,以为有策,遽问之,贡父曰:‘别穿一梁山泊,则足以贮此水矣。’介甫大笑,遂止。”

杜聿明可不是王安石,他根本就笑不出来,对龚时英的第三计也毫不客气地否决了:“你把敌人看得那么傻,你一投降,他就会叫你缴械,时时刻刻提防你,你怎么能够突围?这个办法办不到!”

打开缺口、挖掘隧道、诈降突围,龚时英这“逃跑三妙计”,在杜聿明看来一文不值,邱清泉为什么如获至宝?我们只能说杜聿明当时还有一点点清醒,而邱清泉基本已经疯了,虽然龚时英的“妙计”荒唐可笑,但是在他看来,却也不失为三根救命稻草:做点什么,总比坐以待毙好吧?

邱清泉的病例乱投医,和杜聿明的灰心丧气手足无措,恰好从侧面证明了他们都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包围圈里不是束手无策就是胡思乱想,读者诸君看了龚时英的“逃跑三妙计”,又会作何评价?

0 阅读:26

半壶老酒半支烟

简介: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