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出反常必有妖!老百姓为何越来越不相信“辟谣”了?

一舟热点 2024-12-29 10:17:43

当下有一个十分反常的现象。

社会上时常会莫名其妙冒出来一些“谣言”,然后不久就被“辟谣”。

这本来很正常,然而怪就怪在有许多人偏偏就选择相信了“谣言”。

而且,这种情况似乎愈发普遍了。

有些事刚开始流传的时候,大家都只是一笑了之,可一旦被“辟谣”,就会被重视起来。

甚至对于个别比较特殊的事,还会存在一种看起来极为荒谬的现象:

辟谣,就等于变相的确认。

最近这几天,就有这么两件事。

一是传言某市外地老板大量跑路,二是传言某公司在外地开厂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等问题。

就不点名了,大家心照不宣就好,不想惹麻烦,当然即便不点名可能也有麻烦。

这两件事究竟真假,不作评论。

但是从评论区的画风来看,显然网友们相信所谓“谣言”的不在少数。

很多人甚至说,“看到辟谣我就知道实情了”“这下更坐实了答案”。

究竟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

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普通人对谣言和真相是没有分辨能力的,眼睛不是任何时候都雪亮。

不是因为愚昧,而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不掌握信息,就只能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作选择,而不能通过正常的逻辑去判断真假。

打个简单的比方。

如果一个老师从来都只会告诉学生答案,而不教给学生解题的逻辑和判断答案所需的知识点。

那么到了考试的时候,学生必然就只会凭直觉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

心理学上有一种观点:

人们更倾向于寻找那些符合自己预期的信息来支持自己的信念或自设的一些假设前提。

曾经有种说法叫“人们更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就是这个道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因为老百姓狭隘、愚昧、无知,而是掌握的信息极为有限。

有人曾经说,知识越贫乏,相信的东西越绝对。

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绝对化的表述,说出来就是自扇耳光。

信息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很宝贵的资源,知识只是信息的一部分而已。

底层的信息,是上层给的。底层的思维、逻辑、观念,也是上层塑造起来的。

长期的投喂、灌输,就造成上层给底层什么,底层就会相信什么。

底层信与不信,从来都是上层决定的。

正是因为假话泛滥,老百姓得到的信息不完整甚至不真实,谣言才会大行其道。

不提供真相的“辟谣”,就是愚民的工具。

什么叫不提供真相的“辟谣”呢?我分析大概有这么几类:

一、爱信不信式。

面对所谓“谣言”,左右就是一张嘴,翻来覆去两个字,假的。

可假在哪里,就是不说。你问他真相是什么,他就顾左右而言他,摆明了就是敷衍。

当年那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把多少人都气笑了。

二、答非所问式。

外界关心的是A,他回答的是B。外界关心的是整体,他回答的是局部。

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你无法否认他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但是用那些信息你又得不到真相。

就比如前面提到的某市辟谣,老板到底跑没跑,恐怕不是一个注册登记的数量能说明的。

今年早些时候,有些地方还出现搞“市场主体倍增”,到处拉人头注册空壳营业执照的事。

所以有些数据再算出花来,意义也不大。

真正可靠的数据是什么?

经营的产值,税收,社保数据,甚至用电量、用水量,等等。

这些信息不拿出来,谁会信呢?

前面提到的那家公司的辟谣,也是答非所问的典型。

有疑问的是外地人,他们辟谣用本地语言,还发在本地媒体。明明要外宣,他们非要搞内宣。

很明显,就是做给本地人看的。

而且人家质疑的东西,一样物证也不拿,让员工出来签字按手印当人证。

我怎么看那些员工,越看越像《让子弹飞》里那个卖凉粉的孙守义。

“不是我冤,是武举老爷冤。”

三、掩耳盗铃式。

还记得今年5月份的事吗?网上传得沸沸扬扬,说杭州将全面取消新房限购政策。

5月8日,当地有关部门还回应说政策不变。

结果到了第二天(5月9日),杭州突然发布《关于优化调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通知》。

通知里面的政策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真的全面取消新房限购了。

谣言,变成了遥遥领先的预言。

这样遮遮掩掩的“辟谣”多来几次,老百姓会相信才有鬼了。

十多年前春晚小品《一句话的事儿》里面,就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

你用谎言去验证谎言,得到的一定是谎言。

你程式化辟谣,我自然程式化回应。你假装告诉我真相,我自然也假装相信。

不是不愿意相信真相,而是没有得到真相。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辟谣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谣是不需要辟的。

能够击碎谣言的,只有完整的真相。讲再多的道理,辟再多的谣,都毫无意义。

要么把真相掰开了揉碎了告诉公众,要么就不要在意网上的风言风语。

既不愿把真相公之于众,又要让别人相信,可能吗?

又不是传教,不能指望别人“正因为荒谬,所以我相信”。

如果真相密不透风,信任必然千疮百孔。

0 阅读:2

一舟热点

简介:社会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把我所知道的都分享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