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不卖就禁”到“关税换购”:特朗普的极限施压术
距离美国“不卖就禁”TikTok法案的最后期限仅剩三天,没想到的是,关键时刻,特朗普突然改口,称若中国批准字节跳动出售TikTok美国业务,美方将考虑降低对华关税;若交易未成,则可能再次延长禁令期限,“直到达成协议为止”。
这一表态看似让步,实则暗藏政治算计。特朗普的“关税换购”提议,本质是将TikTok这一估值超4000亿美元、全球用户超10亿的超级应用视为筹码,试图以经济利益为诱饵,迫使中国在科技主权上让步。他甚至直言:“每一点关税的价值都比TikTok更高。”这种将企业交易与国际贸易政策强行挂钩的操作,不仅违背市场规则,更暴露了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战略焦虑。
二、中美博弈的双线战场:关税战与科技围剿
自2018年特朗普发动对华贸易战以来,美国累计对华加征关税的商品规模已超过5500亿美元,平均税率从3%升至33%。中国则以反制关税、出口管制清单和WTO诉讼等方式回应。
然而,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关税战进一步升级——短短两个月内对华加征税率飙升20%,部分商品税率高达70%。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已引发美国国内反弹: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2013年以来最低,农业州和制造业重镇损失惨重,通胀压力加剧。
与此同时,TikTok的困境成为美国对华科技遏制的缩影。在没有任何实证的情况下,特朗普政府以“安全风险”为由,要求字节跳动剥离TikTok美国业务。
其真实意图在于掌控TikTok的算法与用户数据——这些技术不仅是商业护城河,更是舆论战场的战略资源。TikTok在美国的1.7亿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过YouTube和Instagram,其去中心化传播模式打破了西方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被美方视为“舆论武器”。
三、特朗普的“三张算盘”:经济缓压、政治作秀与技术掠夺
特朗普的突然变脸,背后是三重动机的交织:
1. 经济止损:美国商会警告,若关税战持续,2025年GDP可能萎缩0.5%,失业率攀升至5.8%。降低关税可缓解国内通胀压力,为农业和零售业争取喘息空间。
2. 政治表演:临近中期选举,特朗普需通过“对华强硬”人设巩固保守派支持,同时以“交易达成者”形象转移民众对经济疲软的关注。
3. 技术掠夺:TikTok的核心算法估值占其总价值的70%,一旦落入美企之手,不仅可削弱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更能为美国科技巨头扫清竞争障碍。
四、中国的两难困境:技术主权与贸易压力的权衡
若中国接受交易,可能面临三重风险:
技术外流:TikTok算法涉及用户行为数据与推荐机制,其外泄将危及中国在大数据领域的战略布局。
政治先例:默许“强买强卖”等于承认美国“长臂管辖”合法性,未来其他中企出海将面临更多无理打压。
战略被动:特朗普可能出尔反尔,在达成交易后重新加征关税,形成“空手套白狼”的循环。
若拒绝交易,短期内中国出口企业将承受更高关税成本,但长期看,妥协代价更大。中方已明确表态:TikTok的运营应遵循市场原则和企业自主决策,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
五、中方的应对策略:反制工具箱与全球战略对冲
面对特朗普的“交易陷阱”,中国选择以硬实力回应软肋:
法律反制:3月24日发布的22条反外国制裁细则,明确“任何对华打压必将迎来对等反制”,涵盖关税、技术封锁与投资限制等领域。
产业链王牌:稀土、光伏、新能源车等领域的全球主导权,使中国具备“不对称反击”能力。例如2022年芯片战中,中国砍单970亿颗进口芯片,导致美半导体企业市值蒸发27.6万亿元。
全球布局:TikTok加速开拓欧洲、拉美市场,仅2025年3月便新增法、德、意三国电商业务,分散地缘政治风险。
六、博弈未来:从零和对抗到规则重塑
特朗普的“关税换购”策略,折射出美国对华遏制的逻辑困境——既依赖中国市场,又恐惧中国崛起。然而,单边霸凌已难撼动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欧盟、加拿大等国的反制案例表明,特朗普的“交易艺术”正在失灵。
中国若想破局,需在坚守底线的同时拓展博弈维度:
技术自主:加大AI、半导体等关键领域投入,减少对美技术依赖。
规则话语权:推动WTO改革,联合新兴经济体抵制单边主义。
舆论反击:揭露美方“国家安全”幌子下的经济掠夺本质,争取国际社会支持。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所言:“要谈,大门敞开;要打,奉陪到底。”这场博弈的终局,或将证明:在全球化逆流中,唯有尊重市场规律、捍卫多边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