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以创新的姿态引领高等教育的智能化转型。近日,央视《东方时空》栏目重点报道了北航利用AI赋能教学科研的先进实践,展现了这所航空航天高校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领域的探索与成就。
飞机设计的智能化革命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正积极将AI技术融入飞行器设计教学中。学生们只需在设计系统中输入飞行器类型、载荷和速度等参数,AI大模型便能在几分钟内自动生成初步设计方案。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罗明强介绍:"这个大模型把大语言模型和工业软件结合起来,能够完成飞机概念方案的设计,学生再根据这个方案进一步细化。"
北航学生石斌在实践中体会到AI辅助设计的优势:"具体的设计过程需要我们自己实施。设计完后,我们把方案提供给AI,它能够找出一些我们可能没有发现的潜在问题,帮助我们解决和规避隐患。"这种人机协同的设计模式,既保留了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又借助了AI的分析能力,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学习生态。
教学理念的深刻变革AI技术的广泛应用正促使北航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重心发生深刻转变。罗明强表示:"AI带来的是我们人才培养重心的转移,从以前以知识学习为主,转到以知识加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思想上去。"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采用竞争性团队设计项目的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全局系统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北航教务部副部长金天强调:"AI不会取代我们每一个人,也不会取代老师,我们需要让AI赋能课堂教学,使老师从低阶性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加关注创新能力和高阶能力的培养。"这种观点得到了北航博士研究生童遥的共鸣:"在课堂学习中,AI只能提供碎片化的知识,而老师凭借的是多年的授课经验,以及对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贯通掌握。"
全方位的智能教育生态构建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北航正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工作。2024年4月,学校召开人才培养大会,将数智赋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25年度工作会更是明确当年为"数智赋能年",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北航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时代新型人才培养范式:一是优化"本研一体"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设立人工智能"卓越人才培养试验班",实施本科人工智能专业+博士人工智能一级学科8年制贯通培养;二是打造"通专结合"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依托跨学科师资团队,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导论》通识必修课;三是推进"智能+"航空航天领域专业教材建设,打造北航特色的成体系数字教材;四是构建"层次递进"人工智能交叉培养项目,系统构建"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递进式跨学科培养路径。
北航完成了6400余平米的未来学习中心建设布局,重构"线上+线下"学习空间,打造集知识服务、学习支持、教学支持为一体的智慧学习空间。同时,学校依托全校323间智慧教室,实现了课堂教学的AI巡课全覆盖,课堂空间可实时监测到课率、抬头率等学习状态。
通过打造"智学北航"平台,北航将400余门一流课的多元化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形成带有知识点标记及可视化的知识网络;开发伴随式AI课程答疑助手覆盖全校每学期3200余门课程;开发分步启发式代码纠错助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启发式的教学辅助服务。
教育治理的智能化升级北航打造了支撑学、研、管三位一体的开放式私域大模型"小航助手",配备200PFlops算力及12PB存储能力。通过"教学数据驾驶舱",学校可实时动态展示全校教学运行状态,助力全局性分析、优化教学课程和资源。同时,北航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的巡课,对智能考勤、教师课堂行为和学生学习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通过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北航正以实际行动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和技术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