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瑰宝·书画卷》典藏精选:邓治平

大国艺术 2024-11-21 14:24:19

名家书画,瑰宝云集,本期《中国艺术瑰宝·书画卷》典藏精选,荣耀发布——邓治平。

邓治平,一位在艺术领域享有盛誉的杰出大家,他的艺术造诣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品格更是深邃而独特。他以一颗敏感而深情的心,将个人的情怀与对世界的理解融入艺术创作之中,使得每一幅作品都散发出一种高远而深邃的境界。

邓治平老师的作品,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充满了诗意与哲思。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技艺,将自然之美、人文之韵以及生命的真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作品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能在人们心中激起深深的共鸣与思考。

邓治平老师以其卓越的德行和非凡的艺术成就,树立了德艺双馨的典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尊敬与高度评价。他的作品,如同一扇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充满神奇与美妙的艺术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的无穷魅力,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在老师深邃的艺术情怀中,找到心灵的归宿与精神的寄托。

接福 2016年

邓治平,1957年1月21日生于北京。现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画家、书画鉴藏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师白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扇子艺术协会艺术顾问、荣宝斋天津分店艺术顾问、北京半笏园美术馆馆长。师承娄师白、崔子范二位先生。

1991年2月在北京墨西哥大使馆举办《张明、邓治平中国画展》。

1992年5月在德国斯图加特举办《邓治平近作展》。

1995年6月在新加坡举办《邓治平花鸟画展》。

1997年3月在加拿大温哥华举办《邓治平迎春画展》。

2000年11月在加拿大多伦多举办《邓治平画展》。

2004年10月在加拿大维多利亚举办《邓治平国画精品展》并讲学。

2007年9月《中国艺术家国画作品鉴藏邓治平》出版发行。

2015年8月在北京798正仁美术馆举办《融·遇2015邓治平、朝鸿、陆春莉三人展。

2016年5月《邓治平美术馆》在北京市房山区盛威德商务酒店开馆。

2018年2月《北京半笏园美术馆》开馆。

邓治平的艺术素养极为全面,除画花鸟画外,亦画山水、人物。他的作品笔墨浑厚、色彩明快、气势磅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自成家数。

饮水之鹊2009年

艺海博击显身手 一枝奇葩出墙来

——访我国著名国画家邓治平

王连成

早在10几年前,邓治平曾经在湖南衡山巧遇一老尼。老尼相貌清奇,言语不凡,开口便断他能诗善画,此乃命中之缘,只是成功非易,要岁岁年年辛劳进取,方可大成。老尼言罢,治平心中有所领悟,归来后便作《笔砚图》并题诗记之:“擅诗擅画命中缘,曾是衡山老尼占,欲想功成非易事,年年辛苦砚池边。”从此,邓治平先生更加热衷于绘画,从不懈怠。果然被老尼言中,如今,他已成为知名的国画大家了。

2007年5月3日上午,邓治平先生如约把我接到了他在北京丰台区花乡羊坊紫光园的住所兼工作室。一进小院,假山迎面,绿树成阴,花香鸟语,加上那座二层的小楼,真可谓是大家气派。说起来,我这是第二次与邓治平先生见面。第一次是在去年我县“燕都书画院”成立大会上,该画院秘书长王文明给我介绍说,有位北京来的大画家叫邓治平,他是我县南阳村人。因为是老乡,我们的谈话自然很投机。今年五一长假在京期间,我忽然产生了来访画家的冲动……

鸿雁高飞 2020年

邓治平先生1957年1月21日出生在古都北京,他的父亲16岁时便离开了家乡——南阳村到天津学徒,后来定居北京。父亲喜爱哲学、历史,在治平很小的时候他便给治平讲授《论语》并介绍孔子等历史人物。谈到绘画,应该说邓治平先生是受其外祖父的影响。外祖父是位旧文人,酷爱书画收藏,无事时也画上几笔作为消遣。他曾向治平传授如何用笔、用墨、设色等国画技法,并将自己珍藏的画作让外孙拿去临摹,对治平寄予厚望。遗憾的是,正当治平习画渐入佳境,文革浩劫不期而至,丹青之举无奈中辍。1973年5月,治平初中毕业后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插队落户,不久又转至农场;1976年12月被分配到北京市蛋品批发部当了一名装缷工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传统文化渐有复苏之势,此时的邓治平由住单位集体宿舍搬到他的外祖父寓所居住,外祖父遗下的文房四宝又唤醒了他童年的丹青梦想。于是,他一有时间便徜徉于琉璃厂文化街,吸吮着久违的传统文化乳汁,在一幅幅名家书画精品面前久久地流连。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巧遇李苦禅大师的弟子国画家张明先生,从此二人成了莫逆之交,常在一起切磋技艺。随后,邓治平先生又相继结识了李可染、吴作人、启功、娄师白、崔子范、秦岭云、白雪石、董寿平等老一辈书画大家。1982年正式拜娄师白先生为师。娄先生乃白石老人高足,学养深厚,使得治平受益良多。20多年来,邓治平先生潜心创作,成就斐然。当我走进他的老师娄师白先生为他题写的“集粹山房”时,邓治平先生绘制的一幅幅精品力作让我赞叹不已。那幅被娄师白先生在《笔无媚态 色无俗容》一文中赞誉过的作品《融融春色》就挂在正面墙上。娄师白先生称这幅作品“朴厚、拙辣,妙造自然,真情袒露,天趣横生,好一派春意盎然之景色。”他对他的这位爱徒更是大加赞赏,他认为邓治平先生“除去其具备传统的功力之外,在色彩上对中国画又进行了一次空前的革命,形成了自己最具表现力的艺术语言”。邓治平先生的另外一位老师是崔子范先生。崔先生亦是白石老人高足,用邓治平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崔子范先生作品的影响,在绘画方面他就无法打破传统,创作出属于他自己的画风。邓治平先生是位懂得感恩的人,他永远也不会忘记娄、崔二位老师对他的教诲与指导。二位老师就像是一座明亮的灯塔,为他的前行指明了方向。

稻海蛙声 2009年

欣赏完邓治平先生的国画作品,他又带我来到了书房。书画大家董寿平先生为其题写的匾额“梅竹书屋”悬挂在两把明式红木圈椅的上方;一排古香古色的书柜里装满了图书;在书柜的一端靠近窗子的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大师陆俨少先生的佳作《双清图》,据说书屋的名字就是根据此图而来的。邓治平先生介绍说他非常喜欢这幅画,一方面是敬佩陆俨少先生的笔墨功夫,另一方面是他对梅花和竹子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勤耕砚海 2020年

对书画作品,我不是行家,但读了几篇介绍邓治平先生的文章,又仔细看过他的画,我才有所顿悟。在他的国画创作中,写意花鸟居多,可见在这一领域他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当传统笔墨技法在古人和近人中已臻极致,那么对后来人来说路在何方呢?邓治平先生终于发现,传统国画存在着巨大的色彩空间,这是古人在不经意间留下的。大家都知道,古代文人画融入的是禅风道骨,只注重笔墨情趣,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和淡泊宁静的精神寄托,它与民间绘画中的浓墨重彩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再借鉴西洋美术的色彩理念,那么,这样的国画作品既根植于传统,亦将富有时代的特征,邓治平先生抓住了这一点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曾经在自己画的一幅《牡丹》中题道:“青藤雪个画坛杰,路到白石已断绝。要谢老天独爱我,偷施浓彩补残缺。”于是,他的系列写意花鸟画作品,以其鲜活明丽,率性天然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崛起于中国画坛,受到媒体和书画界的极大关注,成为当今中国画坛的一枝奇葩。美术批评家徐恩存先生在评介邓治平先生的花鸟画时说:“检索邓治平一系列花鸟作品,那笔简意骇、红黑两色的雄鸡被描绘的那般英姿勃勃;而秋风细雨后的菊花却火红如炽,充满了炽烈的情感,给人以信心和希望;而豆荚、绿叶等都以饱和的色泽尽兴涂抹,这种平面化的处理无疑是借鉴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造型因素和形式意味,使之把景物气氛渲染到了极致,画面中弥满了热情……”美术理论家孙津先生在2005年2月出版的《中国书画收藏》杂志上以《动情皆诗画 反刍更治平》为题,对邓治平的书画创作给与了高度的评价,他说:“我们很难像比较某些产品那样说,哪个画家水平更高,但是有艺术造诣的画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明显的才气和深厚学养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邓治平正是一个有较高艺术造诣的画家,而他画作的独到之处,又是这种统一的浑然天成。这一点,从邓治平在国内外画展所获得的好评中都可以看出来,他的画有人买,有人收藏,足已表明艺术创作上的成功。”事实的确如此。1992年5月邓治平先生在德国斯图加特举办了《邓治平近作展》;1995年6月在新加坡举办了《邓治平花鸟画展》;特别是2000年11月应加拿大中加文化教育交流促进会的邀请在多伦多举办的《邓治平画展》更是盛况空前,北美华报称“邓治平为当今中国画坛上少有的绘画人才。”旅加著名画家朱军山先生特意为此次画展撰写的评论文章《画意诗情——中国著名画家邓治平的艺术世界》也在该报上发表。一年后邓治平的力作《藕塘盛夏》在加拿大多伦多举办的《国际艺术双年展》上荣获大奖;2004年10月,邓治平又应加拿大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邀请,赴加拿大维多利亚举办《邓治平国画精品展》并讲学,北京晚报、加拿大明报、星岛日报、环球华报及美国西城时报等中英文报刊均做了详细报道。

天牛樱桃 2019年

采访中,邓治平先生对故乡书画事业的发展非常关注,并表示愿为家乡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的老师娄师白先生为他篆刻的印章“南阳村人”,也足以证明他对家乡的眷恋。我被他的这种情怀所感动。临别时,他拿出一幅画来送我,画上画的是一只回眸远望的苍鹰,凝视着这只苍鹰,使我仿佛看到了邓治平先生那种不同凡俗的人生志向,我坚信他在未来的艺术生涯中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为祖国、为家乡争光。

2007年5月

双鸽赏花 2021年

雄鸡高立 2020年

笔砚图 2016年

兰花 1978年

双雁图 1991年

荷花鸳鸯 1990年

喜到福来 2014年

牵牛花下 1983年

秋风雉丽 2002年

野鸭红蓼 2007年

松龄鹤寿 2017年

伯乐相马 2010年

喜获丰收 1990年

玄鹄高志 2010年

功名富贵 2010年

红运喜声 2014年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