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前EA首席创意官宾·戈登(Bing Gordon)与前动视暴雪CEO鲍比·考迪克(Bobby Kotick)在播客《Grit》中的对谈内容曝光,揭开了游戏行业史上最令人唏嘘的“收购罗生门”。戈登坦言,EA曾有机会以低价收购暴雪娱乐、《使命召唤》开发商Infinity Ward,以及巅峰期的《吉他英雄》系列,却因战略误判接连错失良机。而考迪克则犀利指出,正是EA的保守与短视,成就了动视暴雪日后的霸主地位。
EA的“三连弃”:从魔兽到使命召唤的致命失误

在访谈中,戈登首次披露了EA的三大“弃子”:
暴雪娱乐:2000年代初,暴雪尚未推出《魔兽世界》,但已凭借《星际争霸》《暗黑破坏神》崭露头角。EA认为“MMORPG风险过高”,且因为价格谈不妥,多次尝试后最终放弃收购。
《使命召唤》团队:2003年,初代《使命召唤》发售后口碑爆发,EA却认定“二战射击游戏市场饱和”,放弃收购Infinity Ward。
《吉他英雄》系列:2006年,面对这款年销10亿美元的“音游印钞机”,EA高层以“外设驱动型游戏缺乏可持续性”为由否决收购。
讽刺的是:被EA视为“高风险”“无潜力”的项目,日后均成为行业里程碑——
《魔兽世界》全球玩家峰值超1200万,20年累计收入超140亿美元;
《使命召唤》系列销量超4.25亿份,成为FPS游戏的标杆;
《吉他英雄》系列巅峰期年收入占动视总营收的35%,直到2010年才因过度扩张衰落。
考迪克的反击:如何用EA的失误铸就动视暴雪帝国
面对戈登的“遗憾回忆”,考迪克在访谈中展现了截然不同的视角:
“魔兽世界是必争之地”:2008年动视与暴雪合并前夕,EA曾多次试图截胡收购,但考迪克坚持“保留暴雪自主权+注资研发”的策略,最终以189亿美元促成了并购案。
“EA的CEO是行业罪人”:考迪克矛头直指EA前CEO约翰·里奇蒂耶洛(John Riccitiello),指责其“沉迷游戏内购与年货化”,导致EA错失构建“内容护城河”的黄金窗口。
“暴雪的成功没有偶然”:合并后,动视为暴雪提供资金与发行支持,却绝不干涉《魔兽世界》研发。这种“放权策略”使得《巫妖王之怒》《大地的裂变》等资料片接连封神,MMO王座再无挑战者。
历史没有如果:EA的短视如何重塑游戏业格局
若将时间倒回千禧年初,EA的每一次“放弃”都在为行业埋下伏笔:
失去MMO霸权:EA曾拥有《网络创世纪》这一早期MMO王牌,却因拒绝收购暴雪,彻底输掉MMO赛道。
FPS王朝易主:2000年代的EA手握《荣誉勋章》系列,却放任《使命召唤》崛起,最终被反超为“二战射击游戏”定义者。
玩家争议:如果EA当年收购了暴雪……
这场访谈引爆了玩家社群的疯狂假设:
“魔兽世界会变成付费抽卡游戏吗?”:玩家调侃EA可能将“橙装掉落”改为开箱系统,伊利丹变身“648礼包大使”。
“泰坦项目会不会复活?”:EA的资本实力或能支撑暴雪开发被砍掉的MMO《泰坦》,但可能将其魔改为“科幻吃鸡”。
“暴雪精神能否存活?”:EA历史上收购Maxis、Westwood等工作室后,均出现创意团队流失、IP快餐化现象,暴雪恐难逃厄运。
当考迪克在访谈中嘲讽“EA的会议室里挂满了他们错过的伟大游戏”时,这场对话早已超越了个体恩怨的范畴。它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游戏行业的永恒命题——资本是创意的燃料,还是坟墓?
或许正如玩家所言:我们庆幸暴雪逃过了EA,却也不得不承认,今天的微软暴雪已不再是那个‘不做收割者’的理想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