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这年头,感冒发烧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单纯”了。以前一感冒,不是流鼻涕就是咳嗽,最多嗓子疼几天,扛一扛也就过去了。可现在,病毒一个比一个狡猾,专门挑你意想不到的方式下手。

最近啊,甲流又开始兴风作浪了,最要命的是,有些人得了甲流,居然不咳嗽!这就像贼进了家门,却没翻箱倒柜,等你发现时,东西已经被顺走了。
不少人一听“甲流”,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剧烈咳嗽、嗓子像吞刀片一样疼的画面。但这次,甲流换了套路,不一定咳嗽,甚至连嗓子都不疼,就让人误以为是普通的疲劳或者消化问题。
所以,别等着咳嗽了,先看看这四个信号,你可能已经招了它的道儿!
第一招:突如其来的高烧,像被火炉烤着甲流最擅长的,就是让人“发烧发得毫无准备”。你可能上一秒还好好的,下一秒突然就开始发冷、打颤,紧接着体温直冲39℃甚至40℃,就像有人在你身上点了把火。

普通感冒呢,发烧一般不会太高,最多37℃多一点,喝点热水、睡一觉就能缓解。
可甲流不同,它的发烧来势汹汹,退烧药吃了,温度能降下来,但过不了几个小时,体温又蹭蹭往上冒,反复发烧的感觉,活像是被锅炉工反复加煤,烧得人筋疲力尽。
有些人觉得,烧一烧能“烧死病毒”,干脆不吃药,硬扛着。但问题是,甲流病毒根本不怕高温,你烧得再厉害,它还是该复制复制,该折腾折腾,把你搞得七荤八素。
第二招:浑身酸痛,像被人狠揍了一顿甲流的另一个特点,是让你感觉自己像跑了个马拉松,还是那种没热身、没训练,直接被教练扔进赛道的马拉松。
全身肌肉酸痛,骨头缝里像灌了铅,胳膊腿儿抬不起来,连翻个身都觉得费劲。这种疼痛不是普通的“睡落枕”或者“久坐不动”,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酸痛,甚至有些人连眼球转动都会疼。

这时候,很多人会误以为是累到了,想着“睡一觉就好了”。但实际上,这是甲流病毒在你体内疯狂作乱,免疫系统正在和它激战,释放了大量的炎症因子,才让你感觉到这种遍布全身的酸痛。
所以,如果你突然莫名其妙地肌肉酸痛,又没有剧烈运动的经历,那可得小心了,甲流可能已经潜伏在你体内了!
第三招:极度疲惫,连刷手机的力气都没有甲流最阴险的一点,就是它会让人虚弱得不像话,哪怕只是坐着发呆,都会觉得累。
普通感冒,虽然会让人不舒服,但大多数人还能坚持上班、刷剧、玩手机。可甲流不一样,得了它,整个人像是被抽干了电,连刷个手机都嫌累,恨不得整天躺着不动。

这种疲惫感,是甲流的标志性特征之一。病毒入侵后,身体的免疫系统全力应战,消耗了大量能量,导致人整天提不起精神,就算睡了十几个小时,还是觉得累。
有些人甚至连饭都不想吃,觉得胃口全无。但这时候,千万别饿着自己,哪怕吃点流食、喝点粥,也比空着肚子硬抗要强!身体需要能量来打仗,饿着只会让免疫力更低,恢复得更慢。
第四招:肠胃出状况,腹泻、恶心、肚子疼这才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甲流,不一定只是“呼吸道”上的问题,它还会攻击你的肠胃!

不少人得了甲流后,最明显的症状不是咳嗽,而是肚子不舒服。恶心、呕吐、腹泻,甚至肚子抽筋一样疼,和普通的胃肠炎特别像。
不少人以为自己是吃坏了东西,结果过两天才发现,嗓子也开始干了,头也晕了,才意识到是甲流。
甲流病毒并不只是攻击呼吸道,它还能影响消化道。有研究发现,甲流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到肠道,导致胃肠道炎症,甚至有些孩子得甲流,唯一的表现就是腹泻,根本没有咳嗽或发烧。
所以,别以为只有“咳嗽+发烧”才是甲流,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肠胃不适,也得提高警惕!
如何应对?医生的建议来了!1. 发现症状,别硬扛!如果你出现了上述这些症状,特别是高烧、极度疲惫、肌肉酸痛,不管有没有咳嗽,都要警惕甲流的可能。尽早就医,做个甲流抗原检测或者核酸检测,别靠“猜”!

2. 及时用药,别“等它自愈”!甲流不是普通感冒,它恢复得慢,而且容易引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奥司他韦是目前针对甲流的有效抗病毒药物,越早用越好,最好在发病48小时内开始服用,能显著缩短病程,降低重症风险!
3. 休息+补水,比啥都重要!甲流期间,身体会大量消耗水分,高烧、腹泻都会导致脱水,所以一定要多喝水,补充电解质水、防止脱水。

如果食欲不好,可以喝点米汤、稀粥,千万别因为没胃口就不吃东西。身体需要能量,才能打赢这场仗!
4. 预防才是关键,疫苗要打!甲流疫苗并不是“没用的”,它可以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即便感染了,也能减轻症状,降低重症概率。尤其是老人、孩子、孕妇和慢性病患者,更应该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结语:别等咳嗽了,甲流可能已经来了!
这次甲流,换了个“低调”的打法,不一定咳嗽,但危害依旧不小。如果你突然高烧不退、浑身酸痛、极度疲惫,甚至肠胃不适,别大意,很可能已经中招了!
别等着“扛过去”,该看医生看医生,该吃药吃药,才能尽快恢复,避免严重后果。甲流不好惹,但只要咱们提高警惕,科学应对,就能把它打回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