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导图看懂受腐刑的文人司马迁,悲剧的人生,却创作伟大的巨著

东展谈历史 2024-06-04 02:45:43

伟大的人物能够流芳百世,也是干出了伟大的事迹。西汉时候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伟大史学巨著——《史记》,乃是一座思想深邃、高不可攀的历史丰碑,也是一部光彩夺目的文学作品,堪称中国文化经典的接触代表,以至于著名文学家鲁迅赞扬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司马迁创作这一部历史著作,是在身处逆境,也就是受宫刑的情境中。现在,本文就以一张思维导图,看到司马迁一个受宫刑,成为类似于“太监”的文人,为什么能创作《史记》这一部气势恢宏的历史巨著。

现在,就有一张思维导图,可以看到司马迁创作《史记》的过程:

一 文化家族的家学渊源,决定了司马迁的成就

只要翻开《史记·太史公自序》,就会发现司马迁出生在书香世家之中,有一个优秀才学渊博的爸爸,这就决定了儿子司马迁的优秀。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才是非常重要的,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

司马迁出生在一个文化家族,堪称书香世家之中。他的远祖可以追溯到上古五帝时代——颛顼时期的重黎氏。在颛顼时代,重黎氏担任掌管天地的官员,也就是负责祭祀。之后,重黎氏的后代一直繁衍,在周朝时候,一个叫休甫的重黎氏后代被周王封爵,任司马的职务,于是都以司马为姓。

司马氏从周宣王时候开始,就担任周朝的史官,世代世袭史官的职务,延续都不衰落。在西周灭亡,东周时代周朝王室衰落时候,司马氏家族流落四方,家族却在秦国和汉代都担任官职。现在,就是司马迁家族的导图:

在司马氏家族中,有一个叫司马错,担任秦国武将,效劳于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司马错一个孙子叫做司马勒,乃是秦国大将白起的部下。司马勒一个孙子叫司马昌,担任秦始皇时候的主铁官。司马错一个儿子,叫做司马无泽,担任西汉一个市长。司马无泽有一个儿子,叫司马喜,乃是汉朝五大夫。司马喜一个儿子叫司马谈,重操祖上史官的职务,担任西汉的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那就是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二 转益多师,才学渊博

司马迁由于有了一个好老爸,从小就享受优秀的家庭教育,自然从小就天资聪敏,学习能力极强。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就出生在中国北方一个叫夏阳(今陕西韩城)的小城。夏阳这个地方紧紧挨着黄河,北边不远处有一座龙门山,据说就是当年大禹治水的地方。司马迁喜欢故乡的历史文化氛围,在那里他度过了无忧无虑、奇趣快乐的童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精通星历之学和《易经》,由于在汉武帝朝廷中担任太史令,非常热爱自己的职业,立志就是弘扬家族祖先史官的使命,能修一部历史著作。于是,司马谈经常对儿子司马迁讲述祖先在周朝担任史官的家史,教育孩子要继承祖业。

司马谈

于是,在家族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司马迁从小读书就勤奋用功,十岁就开始研习古文,十九岁左右就跟随父亲进入了京城,西汉首都长安(今天西安)。

司马谈虽然信仰道教,却是看到了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候的兴盛。于是,他指导儿子司马迁拜当时富有学问的董仲舒、孔安国为师,有了鸿儒的指导,司马迁自然大大增长了学识,这培育了司马迁博大的胸襟,这也是他在《史记》中,在儒家的思想指导下,描述上古五帝时代是一个美好又理想大同社会的原因。

三 博学多识,实践出真知

由于父亲在朝廷当高官,自己也是官二代富二代,成人之后的司马迁生活也是非常潇洒。二十岁时候的司马迁,他就开始自我,化身为“驴友”,开始第一次游历全国,上至风景名胜景区,下到名人故居,无论多偏远,司马迁都要亲自打卡。

如司马迁曾沿着长江而行,到过三皇五帝留下遗迹的会稽山、九嶷山等,又渡过了淮河、黄河,北到太行山与燕赵间豪杰交游,曾经亲赴楚汉相争时候的主战场,寻找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与项羽战争的遗存,后来也深入到当时比较偏远的蛮夷之地,贵州、广西一带,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些旅行经历,不仅开拓了他的眼界,丰富了知识面,也培育了他的豪迈气慨,这也是他在文字中颇有豪情的原因。

第一次游历全国结束之后,在父亲推荐下,他获得入朝当官的机会,当时汉武帝的陪侍,相对于储备干部郎中,也获得了去全国各地考察的机会。

司马迁曾经被朝廷派去今天的四川、重庆等地学习,观察当地的风土人情,一边考察过程中,一边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认真地记录下来。可以说,他以前考虑旅游是自费,至从当官考察旅游都是公费,国家拨款。

四 子承父业

就在司马迁过着逍遥快乐日子时候,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他家出事了,父亲司马谈去世了。

司马谈的去世,始于当时皇帝汉武帝,经常暴打匈奴,觉得自己厉害,又想获得上天的庇佑,以便能一统江山。于是,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就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司马谈作为封禅仪式的策划人之一,也被派去。

可是,不知道汉武帝是什么原因,最终在泰山时候,没有让司马谈上山见证封禅的过程。对于史官来说,能见证皇帝封禅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汉武帝却为此冷落自己,排挤自己,司马谈非常气愤,怒火攻心,一气之下就重病不起,抱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司马谈在离开人世之前,嘱咐儿子司马迁把家族祖训发扬光大,大致意思就是:

“儿子,我工作多年,一直没写出一部史书。那麻烦你秉承我们司马家族史官的祖训,发挥文化家族的传统,写出一部概括历史的史书,完成我的遗愿。”

司马迁也连忙握着父亲司马谈的手:“儿子虽然愚笨,却一定能竭尽所能,详细整理先人的资料,完成修史的重任,不会稍有失误。”

这样,司马谈去世之后,司马迁就子承父业,当上了太史令。白天在朝廷工作,晚上就回家收集资料,写历史著作。就好比现在作家或者网络小说家,以及自媒体作者,白天在单位打卡工作,晚上回家写作,用文字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照着这样的人生轨迹,司马迁一直在朝廷担任公务员,慢慢熬,熬到退休,也能写完一部历史著作。但是,他却惨遭人生的不幸,那就是他遇到了一个脾气暴躁的领导,使他遭遇到了羞辱一生的灾难。

五 苦难人生

司马迁受辱和苦难人生的开始,也是来源于李陵之祸。汉武帝和匈奴打得不可开交,后来汉武帝就派遣一个叫李陵的将军去揍打匈奴。

李陵乃是名门将相的后代,爷爷是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当时李陵是主动请缨,汉武帝对他的出征也是信心满满,可是,没想到李陵在战场上失败了,成为匈奴的俘虏。

要知道,古代一直主张将领战士战死沙场。宁愿马革裹尸,自尽身亡,也不能投降做俘虏。但是,李陵这个被汉武帝看好的将星,却心甘情愿当敌人的俘虏,这令汉武帝非常生气。

在朝廷上,也有一些赴炎附势的小人,看到汉武帝不高兴李陵,自然也落井下石,说了李陵不少坏话。如李陵是与匈奴勾当,主动当叛徒,出卖大汉王朝的利益。

汉武帝听到这些话,非常生气。但是,朝廷上的司马迁,却有着文人的正直感,看不惯落井下石的小人行径,于是主动就为李陵辩解,与汉武帝这个领导对着干!如他对汉武帝解释到,李陵出自于名门将相,良好的家风,是不会主动投降的,一定会有难言之隐。

正在气头上的汉武帝,自然听不进司马迁的意见。他大为怒火司马迁,把司马迁投进了监狱。这样,书呆子的司马迁,就是由于站错了队伍,与领导对着干,让自己遭受了灾难。

六 修著史书

被关进大牢的司马迁,为了免除死刑,面临两种选择,要不是罚钱,要不是宫刑。司马迁是一个清官,担任也是编修史书,相当于抄抄写写文书一类的清闲工作,没有油水可捞,靠着公务员那一点薪资是无法承担罚钱的费用。

没有钱可以罚,只能罚以死刑。但是,司马迁不想死,因为他要完成父亲修著史书的意愿,于是,他只能忍辱偷生,选择了宫刑,也就是以腐刑(阉割生殖器)为条件,保住了性命。

宫刑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侮辱性很强的刑罚,遭受到这一种非人的屈辱,种种苦闷、难受和心理的折磨,我们也很难与司马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一切如他在《史记》自序中写道,每一次想到自己遭受腐刑的奇耻大辱,他总是汗流浃背,悲愤难以自抑。

如果一般的人,受到如此人生挫折打击,可能会萎靡不振或者自暴自弃。但是,司马迁是饱读诗书的文人,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以先人为榜样战胜逆境。一切如他在《报任安书》中写的,历史上周文王被囚禁在监狱中,写出《周易》这样伟大的作品。孔子周游列国,历经艰辛,编写《春秋》。孙膑惨遭同学庞涓的陷害被割去双腿,却没有屈服命运,却是奋起反抗,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于是,司马迁也想明白了,这些伟大人物就是遭受了苦难,才会在苦难中磨练意志,终于成就一番伟大事业。自己应该向这些饱受磨难的先人们学习,忍辱负重,化悲愤为力量。

所以,司马迁才会在《报任安书》中写道:

“人本来就有一死,若重于泰山,若轻于鸿毛,这是来自于人生追求的目标不一样!”

所以,司马迁也解释自己忍辱偷生的原因,是因为志向没有实现,理想没有实现,不愿意碌碌无为死去。于是,司马迁在出狱之后,继续忍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立志要完成父亲的遗愿,把撰写《史记》当做自己的精神寄托。

在史记中讲述了上古时代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司马迁虽然是太史令,算国家公务员,体系内人物。但是《史记》却是寄托他个人情感的精神著作,纯私人著作。尤其是他身处逆境,遭受到无情的打击,令他对世间冷暖和命运不公更加敏感。

结语

下图是司马迁一生的简历

可以看到,司马迁人生遭受悲剧和不幸。因此在《史记》中,他借助于文字和历史故事,表达了对世间不公的强烈抗议,对悲剧英雄是深深的同情,也是折射对自己悲楚命运的同情。

可以看到,司马迁的家风和师承,孕育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卓越的学识底蕴。苦难的命运,也蕴含了《史记》的厚重人生。这也是司马迁的《史记》,能够彪炳燿千秋的原因!

0 阅读:8

东展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