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披露重磅消息:位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的热功率为2兆瓦的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代号:TMSR-LF1)已实现连续稳定运行,成为目前全球唯一运行中的钍基熔盐堆。这标志着人类在第四代核电技术上迈出关键一步。
不同于目前全球90%以上采用的铀基压水堆,钍基熔盐堆以钍元素为燃料、熔盐为冷却剂。
该实验堆自2018年破土动工以来,历经八年攻坚,于2023年10月首次实现临界反应,2023年12月成功发电,2024年6月达到满功率运行,2024年10月完成世界首次熔盐堆加钍实验。
作为国际上公认的第四代核电技术代表,钍基熔盐堆相较于传统裂变堆拥有诸多革命性优势。
首先是燃料优势。全球钍资源储量是铀的3-4倍,而中国钍矿储量又居世界前列,仅内蒙古白云鄂博矿的钍储量就可供国内使用上千年,彻底打破铀资源短缺的困局。钍本身不直接裂变,需在反应堆中转化为铀-233,但整个过程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比铀基反应堆减少80%以上,且毒性衰减周期从数万年缩短至数百年。
其次是安全优势。熔盐堆采用氟化锂-氟化钍混合熔盐作为燃料,燃料与冷却剂合二为一,在600-700℃的常压下运行,彻底摒弃传统压水堆的150个大气压高压环境,不再需要用水做冷却。传统压水堆一旦失压易引发熔堆事故,而钍基熔盐堆具有“被动安全”特性。如果反应堆出现故障,熔盐可依靠重力自流至地下安全罐,衰变热通过空气自然冷却即可消解,无需外部动力冷却,从设计上杜绝了堆芯熔毁风险。而且液态燃料与熔盐一体化流动,可"边发电边换料",运行灵活性远超固态燃料反应堆。
由于不需要用水做冷却,熔盐堆可以建在内陆干旱地区,比如甘肃武威的那个钍基熔盐堆就建在戈壁荒漠,其核心反应装置深埋地下,宛如给反应堆套上"金钟罩",既能抵御极端自然环境,又能利用戈壁的空旷地形实现安全隔离。
此外,熔盐堆具有小型化潜力,可制成集装箱式移动反应堆,为月球基地、火星探测提供稳定能源,助力我国航天强国建设。中国船舶集团发布的全球首型24000箱核动力集装箱船,就采用熔盐堆技术,安全性与经济性均优于传统船用反应堆。
中国钍基熔盐堆的实验堆-研究堆-示范堆"三步走"战略正在稳步推进。目前热功率2兆瓦液态燃料堆已完成全流程验证,成为全球唯一运行中的钍基熔盐堆;发电功率10兆瓦的小型模块化研究堆,计划2025年在甘肃武威动工建设,重点验证高功率、高辐照工况下的关键技术,为大型商业堆提供数据支撑;示范堆计划2030年前建成。此外,我国规划到2035年建成5-10座商用钍基熔盐堆。
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源于科研人员的执着,更得益于国家对"颠覆性技术"的战略布局。从2011年启动“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到2025年全球唯一连续稳定运行,中国钍基熔盐堆已有15年攻关史,在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核集团等200多家单位的共同努力,攻克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
例如,高温熔盐对管道和设备的腐蚀性极强,普通钢材几分钟就会被溶解。为了让钍基熔盐堆拥有更长的运行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我国科学家研发出了可耐1000℃高温的新型镍基合金,将熔盐腐蚀速率控制在每年0.1毫米以下,寿命较传统材料提升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