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曹操手底下的大将,那真是掰着指头都数不过来的。典韦力大无穷,许褚虎背熊腰,夏侯惇、夏侯渊兄弟,跟着曹操从老家起兵,张郃更是能在诸葛亮北伐时扛大旗的主。但是后来唐朝人搞武庙祭祀,宋朝又扩充名单,这么多猛将里,偏偏只有张辽挤了进去。这事儿乍一听挺让人纳闷;论勇猛,典韦能拎着双戟死战不退;论资历,夏侯惇跟曹操穿一条裤子长大;论后期战功,张郃在诸葛亮面前也没吃过几次亏,为啥独独张辽进了武庙?咱们不妨从张辽的战场轨迹里,找找背后的真相。
张辽的前半生,其实挺颠沛的。开始跟着丁原、董卓、吕布的时候,他就像颗没找到合适土壤的种子,直到建安三年投降曹操,才算扎根发芽。那时候曹操刚打赢吕布,正是急需用人的时候,北边袁绍盯着中原,南边孙策在江东扩张,乌桓骑兵还时不时从幽州扑下来咬人。这种四面八方都冒火的局面,反倒成了张辽的机会。曹操不像袁绍那样看重出身,也不像吕布只信任亲随,只要你能带兵打胜仗,甭管以前跟过谁,都放权给你。张辽的第一仗是跟着曹操打官渡,和关羽一起当先锋,在白马坡砍了颜良,也算是给新老板递了投名状,但真正让他在曹营站稳脚跟的,还得是北征乌桓的白狼山之战。
建安十二年,曹操决定拔掉乌桓这个北方隐患。大军开到白狼山,突然和乌桓主力撞上了。当时曹军轻装急进,骑兵在前,步兵和辎重还在后面拖拖拉拉,乌桓那边却是“胡骑甚盛”,漫山遍野全是骑兵的影子。手下将领都有点慌,唯独张辽眼睛发亮,当场跟曹操请战:敌人虽多,但阵脚没稳住,这时候冲上去能打懵他们!曹操看他一脸狠劲,直接把指挥旗交给他。张辽带着先锋部队像把快刀扎进敌阵,亲手斩了乌桓单于蹋顿,这一仗不光灭了乌桓的威风,还让曹操彻底控制了北方,后来征辽东、守幽州,根基都是这一战打下来的。你说曹操能不高看他一眼吗?
但是真正让张辽封神的,还是合肥那场以七千破十万的奇迹。建安二十年,曹操去打张鲁,孙权趁机带十万大军扑向合肥。当时城里只有七千守军,换别人可能就龟缩死守了,张辽偏不;他挑了八百个敢死队,天刚蒙蒙亮就打开城门往吴军堆里冲。史书记载他;被甲持戟,先登陷阵,亲手杀了几十个人,连斩两员吴将,一直冲到孙权的帅旗底下。孙权吓得赶紧往高坡上跑,周围卫兵手忙脚乱地拿长戟拦着,张辽在下面大喊:孙权你下来!就这么硬生生把吴军的士气砸崩了。后来吴军围城十几天攻不动,撤退的时候张辽又追着屁股打,差点把孙权活捉。这一仗打完,江东小孩夜里哭闹,家长只要说声;张辽来了,孩子立刻就不敢哭了,这份威慑力,整个三国也找不出几个。
再看曹操其他名将,典韦死得太早,宛城之战为了护主把命搭进去了,没机会独自领兵打大仗;许褚一辈子当保镖,虽说曹操去哪儿都带着他,冲锋陷阵是好手,排兵布阵就显不出本事了;夏侯惇是曹操的堂兄,忠诚没话说,可打仗总吃败仗,博望坡被刘备烧了营,还被流箭射瞎了眼;夏侯渊擅长打快攻,结果定军山轻敌,被黄忠砍了脑袋;张郃倒是活到了诸葛亮时代,可前期在袁绍手下没什么亮眼表现,归降曹操后多数时候当副将,直到后期曹真、司马懿掌权才熬成主将,论对曹魏根基的影响,到底比张辽晚了半拍。
武庙选将,从来不是只看谁力气大、谁脾气冲,关键得看你打的仗有没有改历史走向。张辽的三场硬仗,白马坡解官渡之围,白狼山定北方之基,合肥城锁江淮之门,全都是曹操创业期的关键节点。更难得的是,他每次都能在绝境里赌对。乌桓阵前力排众议,合肥城下主动出击,这种敢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赌战略的狠劲,连曹操都不敢不服。再说了,古代武将能从降将熬成武庙级人物的,本身就带着励志色彩,他证明了只要本事过硬,不管以前跟过谁,照样能在新平台上封神。
现在回头看张辽进武庙就明白了,他靠的不是运气,是实打实的三板斧:能打硬仗,敢担责任,还总能在关键时刻,帮老板解决最头疼的问题。职场上常说选择比努力重要,但在张辽这儿,努力和选择从来都是一体的。没有白狼山的冲锋,哪来曹操的信任?没有合肥城的死战,哪来东吴的忌惮?他用三十年戎马证明:乱世之中,能把每一次危机都变成转机的人,终究会被历史记住。
你要说曹操阵营里,还有谁能和张辽掰手腕?典韦的忠,许褚的猛,夏侯兄弟的亲,张郃的稳,各有各的本事,但论对全局的影响,论战绩的含金量,论逆境中的破局能力,还真没人能盖过张辽这股狠中带智的劲头。武庙的香火,从来都是给那些既能拼命又能动脑,还能在历史转折点上踩准节奏的人准备的。张辽,恰好就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