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历史连载732-央企工业文化遗产1-青岛邮电博物馆-1901年

1887年(光绪十三年):清政府根据山东巡抚张曜“议由掖县沙河展设电线直达胶州以期军报灵通”之奏折,准予“架设胶州电报线路”。胶东电报局设立。
1893年:海口炮台改建于青岛,电报线路由胶州延至青岛。清政府在青岛的杨家村(今台东邮电局一带)设“胶澳电报房”,只有1个报务员,属胶州电报局,供胶澳驻军使用,青岛邮电业起步。

德国、日本侵占青岛25年:
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由出兵,远东舰队进入胶州湾,侵占青岛,设“战地邮站”,在青岛租界和胶济铁路沿线设立邮电通信设施,实行邮政、电报、电话三家分营的制度,同时保留清政府的邮政和电报体制。

1898年3月: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1899年4月17日:德国胁迫清政府签约,在“胶澳租借地”内设胶州邮界(总局)。1899年:德国邮政部在亨利王子街(今广西路)成立“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1899年6月:德国邮局在青岛开设第一个电话局,用户26户,号码3位数。

1900年8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德国趁火打劫,设青岛至烟台、青岛至上海两条电报水线。两条水线总长646海里(青烟238海里、青沪408海里),均在前海沿栈桥东侧上岸,设地缆引入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内。1900年后:随着胶济铁路建设的延伸,德国相继在胶济铁路沿线及“租借地″内增设胶州、沧口、四方、高密、青州、潍县、济南等17处邮政机构。德国铁路公司并在胶济铁路沿线车站设30余处电报房,办理公众电报业务。1901年5月16日:在亨利亲王大街(今广西路)和阿尔柏尔特大街(今安徽路)、梯尔皮兹大街(今莒县路)之间的三层哥特式建筑落成,由德国汉堡FH施密特公司建造,为商业大楼,德国皇家邮局进入此大楼办公,也就是现在的青岛邮电博物馆。

1901年:德国皇家邮局外,通信电缆的施工。

1904年:德国皇家邮局的工作场景。

1912年:德国皇家邮局的维修电报工作场景。

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接管德国邮局,更名为成立“战地邮便局”。籍口军事期间禁止青岛电报局对外通报,胶县电报局曾为青岛电报局拍发和抄收电报。日本把青烟、青沪水线改接为青岛至日本佐世保军港间的水线。


1917年:“战地邮便局”改称“青岛日本邮便局”,自定邮资,发行日本邮票,并在胶济铁路沿线城镇设立分局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部”内设邮电管理机构,对青岛的邮电通信实行军事统制和业务垄断。1918年11月1日:签订《胶州湾及胶济铁路之中日两国邮电事务处理办法之细则及附节文书》,青岛电报始恢复对外通报。1922年:2月中日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经过谈判,北洋政府收回青岛主权。12月北洋政府被迫以重金赎买邮电通信设施,接收日本邮便局,设立“胶澳邮务总局”。青岛邮电通信成为中国邮电体系的一部分。

1922年底:孔祥熙担任首任胶澳商埠电话局局长。

1925年2月:中国政府正式向日本收回青岛水线,将原日本青岛海底电报局改称为青佐水线运用处,但仍由日本人控制。运用处设主任、稽查、电师、庶务各1名,均为日本人,其主任对外竞称“青佐水线电报局局长”,中国北洋政府交通部仅派人担任报务总管兼测验员。运用处其余人员中国人日本人并用,比例3:2。
日本再次侵占青岛7年: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日伪在北平成立华北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在青岛成立华北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电报电话总局。改胶县电报局为胶县电报电话局,隶属青岛总局。各局的主要负责人均由日本人担任。抗日战争初期:鉴于青岛邮局由英国人主持邮务,日本只派员驻局监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攫取邮局,全面控制了青岛邮务。1945年4月:日本为强化“战时体制”,将青岛电报电话总局改组为“青岛通信局”。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党政府 接收了青岛邮电通信,恢复原有体制。

1949年6月:青岛解放,青岛军管会接收电信局。


建国后:这个大楼改为青岛市邮电局广西路支局。
1995年4月:改革开放初期,为适应人们使用网络数据通信业务的需求,青岛邮电撤销了电报分局,这个大楼改为数据营业厅,开门迎客,市民排队办理。

1998年6月:青岛邮电对市话装机实行优惠现场办理,短短2个月5万多市民享受到这项福利。安徽路的大楼营业厅前市民现场办业务的热闹场面。

2003年:青岛邮电博物馆被青岛市授予优秀文物建筑。
2009年:中国联通青岛市分公司出资近千万元,在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的旧址上修复建设“青岛邮电博物馆”。

2010年11月21日:青岛邮电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博物馆占地面积2500㎡,馆内展陈面积1400㎡。一楼为接待大厅和免费展览区;二、三楼为主展览区。四楼的塔楼是百年木质塔楼,双塔楼哥特式的构造。“塔楼1901”厅有咖啡厅、书吧。博物馆“修旧如旧”,完全遵循1901年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的历史原貌。馆藏文物展品1000余件,历史图片2000余张。

“镇馆之宝”:瑞典爱立信公司1905年生产的磁石壁挂式木刻电话。全世界仅存不到10台。

1931年出版的青岛第一本电话号码簿

30年代:德国的墙式磁石电话机、美国的自动电话机、瑞典的爱立信公司的磁石电话机



40年代:我国的军用磁石电话、国产电话、苏联电话机、捷克磁石电话机、巴西自动拨盘电话机





50年代:美国墙式磁石电话、国产收音电话、加拿大拨号电话、韩国拨号电话




60年代:磁石电话、美国私人电话


其它部分电话

2019年10月:国务院国资委公布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信息通信行业)名录,“青岛邮电博物馆”入选。



参考资料:1、《清代青岛地区最早的电报局》青岛市情网
2、《首轮青岛市志-邮电志》青岛市情网
3、《百年老邮局的前世今生--邮博掠影》青岛市邮电博物馆
4、《图说青岛邮电40年沧桑之变》青岛市邮电博物馆
5、《“青岛邮电 红色记忆”——纪念建党百年邮博图片展》青岛市邮电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