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熟悉四大名著的伙伴们应该都知道罗贯中,可谁能料到,这位现今被称作文学大师的人,往昔在战场上竟是个遭人耻笑的失败者呢?那时,他满怀着期望投奔了张士诚,原本打算大显身手,却不断受挫,屡次失意。不过,恰恰是这些挫败的过往,成就了《三国演义》这一传世之作。
杭州的某个清晨,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小巷里的茶馆中传出一阵悦耳的说书声。大家最喜欢听的,是创作《三国演义》的罗贯中相关的故事。在这故事里,既没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没了颇具威严的曹操,有的是一个普通人在困苦与挫折中逐步成长,最终破茧成蝶。这会儿,罗贯中在杭州城那段穷困潦倒的时光变成了人们闲聊时的话题。他租的小院子靠近西湖,每到夜晚来临,他时常一个人站在湖边,回想自己在军营里的过往。
元朝末年,天下动荡不安,杭州有个丝绸商人的儿子叫罗贯中,家里挺有钱,日子过得很不错。他特别喜欢兵法和历史方面的书,一心想当一个了不起的将领。但是,事与愿违,他家因为天灾人祸没落了,之后他就去投靠了起义军的头儿张士诚,想在打仗的时候施展自己的抱负。
罗贯中的机遇又一次来临,是因为施耐庵的现身。这位老军师看出了罗贯中潜藏的才能,并着力对他进行培育。他们时常在夜晚的军帐里研讨兵法,然而,纸上谈兵和实际作战的差别,罗贯中在后续的战斗中深切地感受到了。首次指挥军队时,他满怀信心地制定了一个策略,可在战斗中却被现实狠狠打击,由于天上下起大雨,计划落空,士兵们也因惧怕和混乱,根本不听从他的指挥。
然而他的军事生涯并未就此改变走向。在张士诚的部队里,他频频给出战术方案,却屡屡遭张士诚驳回。张士诚的犹豫不决使罗贯中心寒不已。他觉得朱元璋的军队锐不可当,这是发起进攻的极好时机,可张士诚却觉得士兵们没心思打仗,觉得应当避战来保存实力。施耐庵曾说:“最怕是遇到这般犹豫不决的主公,再好的谋士也难以施展才能。”随着一次次的被否定,罗贯中内心逐渐被失望填满。
最终,张士诚的弟弟遭擒,张士诚只得投降。这一情形使罗贯中深感绝望,清楚局势难以挽回的他,决定离去。这段挫败的过往并未使他丧失志向,只是让他清楚,自己得通过别的途径来达成抱负。回到杭州后,罗贯中决定隐居,在这清苦的时光中,他着手创作《三国演义》。
在艺术领域中,罗贯中的才能得以尽情施展。他把自己在军营中的经历化作笔下鲜活的故事,每一个谋士、每一场战役都承载着他的愤懑与无奈。在杭州的那座小院中,罗贯中进行着创作,《三国演义》里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司马懿以及曹操孙权,都是他精心塑造的人物。那些不被张士诚采用的计策,演变成了《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桥段;那些战场上的艰难与挫败,转化成了书中的万马奔腾、激烈交锋。
在创作《三国演义》的那段时间,罗贯中差不多把自己和外界隔离开来,竭尽全力去打造那段气势恢宏的历史篇章。每天清晨,他会走出自家小院,瞧瞧来来往往的人,从大自然里获取创作的灵感。到了晚上,他就把油灯点亮,凭借自己在军营札记里的一些记载,将诸葛亮的聪慧和曹操的奸诈展现出来。那些真切且细致的战场情形,是他在军营中最为切实的感受与察看。
当他写完《三国演义》的最后一章时,他内心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他的这部书,不单单是讲述历史,还深刻剖析了人性。那些在现实里没法达成的志向,总算在文字当中得以提升。冰冷的纸页上,终于展现出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人物,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
到现在,人们还在茶馆里谈论罗贯中的事儿,感慨这位失败的将领咋就在文学领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一个充满好奇的少年发问:“为啥罗贯中写的战争那么逼真呢?”一位老者轻拍少年的肩头,笑着回答:“那是因为他亲自经历过那些残酷的事儿。”接着又有人问:“写东西和实际打仗,哪个更不容易?”罗贯中活着的时候曾经讲过:“打仗得看时机和形势,写书得比文化和心思。我在时机和形势上输了,可在文化和心思上赢了。”
罗贯中这人的事儿,最终让咱清楚了,每回失败的那些经历,没准儿都是走向成功必须要走的道儿。他把自己遭受的挫折变成了永流传的文字,给后人带来了好多启示,也让人挺感动的。可能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事儿,《三国演义》才能够一直保持新鲜感,变成人们老是说不完的一个话题。这大概就是罗贯中给咱们的最珍贵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