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唉呀呀,秦大婶,咋变得这么瘦了?”
宋大婶满脸诧异地看着病床上的秦大婶,心疼地摇着头。
“这肾哪儿就坏了呢?以前咱们一起去买菜、打太极的时候,秦大婶你的精神头可是比我好上十倍呢!”
秦大婶微微一笑,似乎有些力不从心,只是轻轻地摆摆手,勉强说道:“可不是嘛,谁能想到呢,一下子就给我闹出肾衰竭来。医生说,这都是我之前忽略了些信号。”
听到这话,宋大婶眉头紧锁,转身走向门口,正好碰上了秦大婶的主治医生王医生。
她一把拉住医生,迫不及待地问道:“王医生,您说这肾脏还能发信号?我活这么多年,咋就没听过呢?”
王医生笑了笑,摇摇头说:“肾脏的确有点‘害羞’,很多人啊就是因为没留意它的一些微妙信号,才拖成了肾衰竭,要是早点注意这四个信号,可能病情就不会发展这么严重了。”
宋大婶听得心里一阵紧张,心想这些信号要是错过了可就真是麻烦,忙不迭让王医生细细讲解起来。
首先,王医生说道,信号一:排尿异常,肾脏可是人体的“净水机”,它的主要工作就是过滤血液、排出废物。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一天大约要小便四到六次,可是,若是肾脏出了问题,排尿频率、颜色、甚至气味都会有所变化。
比如,有的人会发现自己尿得越来越少,尤其是晚间尿量少得可怜;或者有些人会发现尿液呈现出不正常的泡沫状,甚至伴有恶臭。这可不是随便的事儿,这可能就是肾脏在“报警”。
他补充道,有些人特别容易忽视这些变化,认为“可能是上火”“可能是天气冷了水喝少了”——哎,这都是借口,其实肾脏就是在提醒人们,该检查身体了。
尤其是那些泡沫尿,一出现就应该赶紧去查查,因为那说明尿液里有蛋白,蛋白一旦出现在尿里,肾脏的滤过作用可能已经损伤了,这时候如果拖延,发展下去就会出现更严重的肾损害,甚至肾衰竭。
说完这些,王医生看到宋大婶的神情越来越严肃,便接着说道:“肾衰竭信号可不仅仅只有这些,您可要注意啦!”
信号二:疲惫和乏力。王医生用低沉的语气解释道,很多人以为疲惫只是因为劳累或年纪大了,殊不知,有时候这就是肾脏给出的求救信号,肾脏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制造一种叫红细胞生成素的激素,这种激素负责让骨髓产生红细胞。
红细胞一少,身体就会缺氧,结果就是你干点啥都觉得喘不上气,稍微活动一下就疲惫不堪,恨不得躺下一天不起来。
他说,很多肾病患者在肾功能下降之前,都会经历一种莫名的疲惫感,根本提不起精神。
甚至睡够了、歇够了,也仍旧是累,特别是下肢乏力。
有些老人家年纪大了,误以为自己是衰老的正常现象,这时候往往更容易掉以轻心。
殊不知,这种乏力感多半是肾脏运作不畅导致的,如果不及时发现,肾衰竭就会慢慢逼近。
王医生接着用一种轻松的语气聊起信号三:脸色发黄或浮肿,他说,这个信号也常被忽视。
肾脏有个重要的功能是调节水分和排出毒素,一旦肾脏受损,水分和废物就会滞留在体内,患者脸色逐渐发黄、苍白,甚至会在眼睑、四肢等部位出现浮肿。
王医生还提到,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早晨醒来发现眼皮肿得跟核桃似的,半天都消不下去,尤其是在眼睑和脚踝部分最为明显。
起初可能只在早上有些轻微的浮肿,到了后期肿胀甚至会蔓延到双腿、腹部和面部。
“有些人还以为自己胖了呢,结果跑去健身房狂练,越练越疲惫,没想到根本不是胖,是水肿。”
王医生无奈地摇摇头,继续解释道,这种浮肿是一种典型的肾衰竭早期症状,一旦发现,应该立刻去医院做详细的检查。
最后,王医生讲到了信号四:口气重和食欲不振。这信号乍一听让人意外,但确实是肾衰竭的一大警告。
王医生解释说,肾脏受损会导致体内废物和毒素无法及时排出体外,时间一长,这些废物会积累在血液里,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的症状。
更严重的是,这些废物还会通过口腔散发出一种类似于氨气的口气,有些人还会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口干感。
宋大婶听到这里,一边点头一边若有所思地看了看病床上的秦大婶。
她忽然明白了,秦大婶从前曾经抱怨过的那些“累啊、没胃口啊”,原来不是普通的老毛病,而是肾脏在发出的求救信号。
只可惜,她们都误以为那是年纪大了,身体自然衰退的表现,谁能想到原来是肾出了问题呢!
王医生最后语重心长地对宋大婶说道:“肾脏是我们身体的‘清洁工’,它兢兢业业地帮我们过滤血液,排除废物,如果它有一天真的罢工了,身体其他器官就会受到牵连。所以平时一定要多多关注身体的这些细小变化,不要等到肾脏真的撑不住了才后悔。”
宋大婶点点头,心里感慨万千,觉得自己不仅要把这些知识牢记,还得告诉周围的亲朋好友,避免他们走上秦大婶的老路。
她想,或许秦大婶经历的这场病,也能让更多人意识到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真正做到“未病先防”。
关于肾衰竭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栗维娟,刘浩,王瑞.前列地尔联合HFHD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肾脏血流动力学、肾功能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