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是所有中国人不愿意再度回首的一年,在这一年各种天灾人祸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生,周恩来和朱德的先后离世、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发生,还有10年动荡未完的社会运动,这一桩桩一件件事情的发生也在考验着中华民族儿女。
而到了1976年9月9日,从广播中传出来一则令人悲痛的消息,毛主席在北京逝世,一刹那之间整个民族又重新陷入了悲痛之中。
此时在中南海的党内领导人既面对着国内外各种复杂的形势,又要考虑如何妥善安顿主席的后事,面对着重重困难和压力,中央秘密找到了徐静同志请求帮助。
从追悼会仪式到遗体的初步防腐,再到如何完整长期保存,每一步都离不开徐静的安排。
那么这位徐静同志究竟是谁,中央为何要求助于她,据说当时徐静还提出了三个特殊要求,那么这三个要求都有哪些?
毛主席的逝世1976年9月8日晚,人们大会堂内正举行着一场答谢晚宴,晚宴还没结束华国锋悄悄退场,来到隔壁的办公室,接到了一个来电,对面的人是医院的院长,只听得两个人在电话两段轻声说了几句话,华国锋把电话挂断后面色凝重,手扶着桌脚喃喃自语。
秘书不敢上前,会客厅内许多中央委员看华国锋还没出来,也都来到里屋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华国锋定了定神和几人低声耳语了几句,众人也无不是神色沉重,华国锋当即指示:“你们先去宴会吧,尽早结束,我先赶去医院。”
让华国锋如此震惊的事情不是别的,是刚刚收到的医院消息,毛主席病危可能不久于人世。
此前类似的消息华国锋也曾收到过几次,不过每次都化险为夷,主席安稳度过,直到这次听着对面院长急切的声音,华国锋知道最不想发生的事情也许就到了。
来到医院后,看着悲痛的医护人员,华国锋也没多问,他也明白病房里发生了什么,当天夜间华国锋紧急通知所有政治局常委来医院和主席作遗体告别,并连夜召开了会议。
对主席去世的消息,华国锋等人考虑到唐山大地震刚刚结束,为了避免社会动荡进行了暂时封锁。
会议上的所有人都很迷茫,虽然主席早已不参与中央各项日常工作,但是只要他在一天大家心里都有底,毛主席的离世让他们不知道谁还能带领着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摆在中央政治局面前的有三个事情:一个是主席刚去世面临来自西方内忧外患的不利局面,美国等西方国家正虎视眈眈密切关注着我们的一举一动,谁都说不准他们会不会趁着主席逝世发动战争,这也才有了全国一级战备的军事命令。
这第二件事就是“四人帮”的态度,江青本应是最该悲伤的人之一,但医院内部她却对着一众领导颐指气使,迫不及待的想要掌权,而在这番波动中,叶剑英等人的出面制止也暂时消解了这场危机。
这第三件事就是,主席的遗体怎么办,是火化是保留,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尤其是共产主义冉冉升起的新兴国家,毛主席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经过讨论后华国锋作出决定:“遗体要保留,还要让后世的人瞻仰,要永久保存下来。”
有人提出疑问:“怎么保留,我们现在的遗体保留技术过关吗?”
华国锋沉吟半晌后说道:“赶快去把徐静同志请来。”
女博士兼著名医生徐静华国锋提出这个名字后众人先是一愣,不过反应过来的秘书赶快拿起医院值班室的电话给徐静家中打了过去,医院走廊里不少人在纷纷议论:“徐静是谁?这么多领导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徐静能解决吗?”
当夜晚间徐静正在睡梦之中,接到这样的电话对她来说也是极其罕见的,听到对面的工作人员说:“徐静同志,请做好准备前往中南海,20分钟后会有专车去接您。”
放下电话的徐静久久不能平静,大半夜这么着急叫我过去,肯定是有什么特殊情况发生。
徐静冷静的回忆了一下这两三个月发生的各种事情,一个可怕的念头在她心底诉说着:“该不会是主席她老人家……”
警卫员驾驶的汽车很快赶到了中南海,徐静发现本应离开回家的许多领导此时仍在办公地点。
她先见到的是卫生部长刘湘平,在刘部长的指引下,徐静见到了华国锋,两人简单的握手交谈后,华国锋说了一句:“徐静同志,主席的遗体保管就交给你们了。”
听完这句话的徐静犹如晴天霹雳一般呆愣在原地,许久后徐静才缓过神来。
她对华国锋等人说道:“国家需要我,我义不容辞,不过我有三点要求,一是立马配齐专家医生,我要开会研究,二是我要尽快看到主席遗体,三是尽快配备齐所需药品。”
这位华国锋依靠的徐静同志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曾留学苏联研究过解剖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对遗体防腐处理等研究广泛,当时还是中国医科院的院长,此次主席遗体保存任务也由她负责科研小组的日常工作。
留给徐静悲伤的时间不多,虽然是小组的副组长,但是小组中所有涉及到遗体保存看管的各项工作全都要她来拍板执行,这是徐静人生中第一次执行遗体保存任务,临走前华国锋又把徐静叫到一旁对她说:“责任重大,务必小心谨慎。”
徐静见到主席的遗体已经距离死亡有一阵了,她明白现在每耽搁一秒,后续的遗体修复和保存工作都要面对难以想象的困难,徐静当即组织工作人员对主席的皮肤、关节等身体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工作过程中,徐静问刘湘平:“总理给定的最晚时间期限是多久。”
刘湘平说:“最长不能超过15天,肯定是越快越好。”
听到刘湘平这么说,徐静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不少。
时至今日的纪念堂9月9日下午,毛主席的遗体在做完防腐处理后众人稍稍松了口气,隔天凌晨,主席的遗体也从中南海运送至人民大会堂,在徐静等人的计划下,将毛主席放进了一个有机玻璃灯罩,既避免和外界空气接触,也有效隔绝阳光、灯光照射等因素的细微影响。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影响,现场演奏的乐队也按要求撤离,不过这些都是临时性的举措,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徐静提出应该选一个更合适存放遗体的地点,选来选去最终确定了一个废旧医院的手术室,密封、隔绝、低温等全部具备,这也就是后来的“769保护室”。
在此期间,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计划逐渐成型,但是一项新的挑战摆在徐静眼前,总不能把主席就这么放进去吧,如何打造一个可以长期展示和保护的水晶棺,这个要求对于当时的我国来说可谓是非常困难,放眼全世界其实也没有几个国家可以做到,在一次次的失败后,徐静等人将光学玻璃作为主要材料进行打造。
与此同时,另外一边随着时间的流逝,主席的遗体开始有些许变形,科研人员考虑要不要为遗体注射防腐液,但是对于防腐液带来的负面影响谁也说不好,注射防腐液的当天,徐静24小时守候在主席的身边以防各种突发情况,幸运的是全程顺利,这次防腐工作的完成也为之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徐静几乎没安稳的睡过多久,也正是这份责任和压力让她确保着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等主席的遗体被安置进水晶棺中时,那份自豪和释然,是平常所不能体会到的。
而在主席逝世后的几十年中,徐静仍致力于研究遗体保存和防腐技术,这也为后来相关领域技术壁垒的突破打下基础......
结语:毛主席遗体保护和纪念堂的建造,如今看来虽然是成功的结果,但是放在50年前却是一场巨大的挑战。
面对着从未见过的难题,以徐静博士为首的这批专家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在最关键的时刻凭借着自己毕生所学作出贡献,也正是这番气魄和担当才让后世的子子孙孙瞻仰到主席的伟岸英姿,她们也无愧为新中国的时代英雄。
史料来源:[1]王恩收:毛泽东遗体保存始末[J].党史纵横,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