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彭德怀指示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务必找到邓萍遗体,结局如何

东方子帛说历史 2025-03-17 14:47:03

1952年秋,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遵义地区行署联合地委召开会议,经研讨决定,正式成立遵义会议纪念建设筹备委员会。

会议确定的第二项任务是查找遵义周边牺牲的红军指战员的安葬地点,其中,职务最高的牺牲将领为邓萍。

1953年,遵义市政府在小龙山建起红军烈士公墓,迁葬了遵义战场的77名烈士遗骸,并把原红军坟从桑木垭移至小龙山。自此,小龙山被当地群众称为红军山。

在77名烈士遗骸的名单中,并未包含邓萍。因战事紧迫,红三军团将士只能仓促掩埋邓萍遗体,且未留下任何标识。

时光荏苒,十余年匆匆而过,当年埋葬邓萍的战士们已杳无音讯,遵义也无人知晓其确切葬地。尽管当地工作人员连年搜寻,却始终未有发现。

1957年,彭德怀对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书记苏振华强调:“中央军委高度重视寻找邓萍遗体的工作,必须尽全力查明其下落。”

彭德怀为寻找邓萍遗体提供了诸多线索。邓萍虽牺牲多年,但彭老总仍深深牵挂。邓萍究竟何人,能让彭老总如此念念不忘?

今天,我将引领大家回顾邓萍与彭德怀的过往故事。

【邓萍和彭德怀初识】

1908年,邓萍出生于四川自贡富顺县大安乡的一个盐工家庭。1922年,恽代英来此宣传革命,邓萍深受其演讲启发,决心投身于革命事业。

1926年,邓萍顺利进入武汉中央政治学校学习。在校期间,他意外邂逅了该校总教官恽代英,正是这位恽代英后来引领他走上了革命道路。

邓萍与恽代英意外重逢,心中激动难掩。此后,他频受恽代英教诲,思想得以升华,革命信念愈发坚定。

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邓萍受党组织派遣至国民党第五师第一团执行兵运任务。此时,彭德怀任该团团长,而邓萍则以团部支书为公开职务。

就在那时,邓萍与彭德怀有幸相遇。自那以后,他们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并肩作战与深厚交往。

邓萍在抵达彭德怀团部前,已从党组织负责人处获知彭德怀的大致情况,对其个人背景有了初步了解。

邓萍加入第一团后,与彭德怀迅速投缘。他们因共同的革命信念而紧密相连,彼此间的情谊日益深厚。

经过相处与了解,邓萍觉得彭德怀性格正直,对人对事态度明确。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知晓了更多彭德怀的往事。

彭德怀在北伐时期,受段德昌的教育与影响,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因此确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彭德怀对汪精卫和蒋介石深感不满,遂向中国共产党提交入党申请,表达希望加入党组织,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此时,中共党组织派遣邓萍至彭德怀团部,旨在支援军事工作,并重点协助彭团长,确保党组织领导地位,使第五师第一团成为革命的重要支柱。

彭德怀见邓萍既能书写又擅长绘画,十分欣赏,于是任命他为文书。此时,两人已结下深厚友谊,邓萍与彭德怀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挚友。

1928年,彭德怀与邓萍经筹备后,在该团悄然成立了中共党支部及团委。为防彭德怀身份暴露,由邓萍出任书记,负责相关工作。

1928年初某午后,党组织秘密告知邓萍,彭德怀的入党申请已获批准。邓萍因此责无旁贷地担任了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

独立团当时有八位党员,成立了团党委,由彭德怀任书记。邓萍建议,今后上级来人,先由自己甄别接待,再推荐给彭德怀,以防团长身份泄露。

大革命时,平江为湖南农民运动核心。1927年5月,反革命势力残酷镇压工农,实施“清乡”,农民革命力量虽奋力抗争,但仍遭受重大损失。

1928年6月18日,彭德怀率第五师第一团进驻平江县城,随即召开党员紧急会,部署镇压反革命,并命令一团负责保护革命力量,以确保其安全。

在彭德怀的奋斗和党组织支持下,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党组织对军队实现了有力领导,战士们的思想与政治认识大幅提升,部队凝聚力显著增强。

邓萍、贺国中等人已掌握一团主要连、营及三团三营的兵权,从思想和组织两方面为起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7月17日,湖南省委指令滕代远出任湘鄂赣边特委书记,他同时以特派员身份赴湘东北,与各县党组织联络,暗中筹划起义相关事宜。

邓萍通过特定方式联系上在平江的滕代远,详细汇报了第一团工作,并主动承担起起义的宣传工作。

【邓萍参加平江起义】

7月18日晚,三人在平江县医院房间内,着手策划起义的军事安排及准备工作,最终决定将起义时间定于7月22日上午约10时。

邓萍毕业于军校,提议道:“平江城仅有民团和警察,放一营兵力足够。但城外百公里处有敌军一个团,这是我们的最大隐患。”

邓萍提议起义前先遣小队占领电话局,切断通讯防敌求援。于城外30公里敌援必经两路,各布一营兵力,配足迫击炮、重机枪及弹药,以训练为由前往驻守。

同时,需铺设引爆电线,以切断敌人外部支援,确保起义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最终成功。

听完计划,彭德怀对邓萍大为赞赏,连声称道:“邓萍同志,黄埔军校出身果然不凡,确比我这位讲武堂团长高明许多!”

7月22日上午11点左右,国民党独立第五师第一团的800名勇士在天岳书院操场,即平江县城东门外一营驻地,集结宣誓,发起起义。

下午1点左右,邓萍率800勇士顺利过浮桥,向目标进发,迅速击溃2000余名反动军警,缴获步枪千余支、子弹百万余发,活捉200多名反动头目,成功占领县城。

平江起义继南昌起义与秋收胜利之后,成为红军的第三次重大胜利。邓萍不负组织重托,圆满完成任务,为起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自此,邓萍承担起协助彭德怀的重任,专注于指挥红五军的行动并负责其训练工作。

平江起义肃清了当地反革命力量,为革命与武装力量发展铺路,却同时惹怒了湘鄂赣地区的国民党反动派,致使其联合起来发动进攻。

邓萍等人经分析认为,与敌正面交锋不利革命,遂决定红五军从平江撤出,转而在湘鄂赣边界机动作战,以保存革命力量。

1928年11月,遵循中共湖南省委指示,红五军主力由滕代远和彭德怀带领前往井冈山,12月到达江西宁冈,成功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会合。

会师后,部队整编为红四军第十三团,亦称红五军。随后,红四军向赣南进发,而红五军则留守井冈山,持续进行游击战斗。

红四军撤离井冈山三天后,国民党调集十个团兵力突袭围攻根据地。关键时刻,红五军党委迅速召集会议,商讨应对策略。

彭德怀告诉大家:“红五军将遇强敌,敌有14团,我们只有2000多人。敌众我寡,硬碰必败,死守亦亡,唯有巧妙突围,运用战略战术,方能求生。”

邓萍镇定地指向墙上的军事地图说:“我们应在赣敌与湘敌的结合部突围,集中兵力以形成优势,出其不意地猛攻,争取撕开防线。”

他指示:之前,前线各部队需避免与敌交锋。邓萍与彭德怀不仅是战场上的合作伙伴,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心灵默契。

1930年6月,红军第五军扩展并重组为红军第三军团,彭德怀担任军团长职务,滕代远为政委,邓萍则兼任参谋长及红五军军长。

8月23日,第一、三军团在浏阳会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彭德怀续任红三军团军团长,邓萍任参谋长。此后,他们共同指挥了多场重要战役。

1931年秋,红一方面军击败蒋介石第三次“围剿”后休整。遵党中央指示,邓萍与何长工负责筹建中央红军军事政治学校,分别任教育长、训练部长,为党军培育众多军事骨干。

随后,邓萍重返红三军团,依旧担任军团参谋长一职,并兼任红五军的军长。

1933年夏末,蒋介石调集了上百万军队,辅以飞机大炮,运用谨慎推进的策略,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围剿”行动。

受博古及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错误指导,红三军彭德怀、邓萍等人制定的正确防御计划被废弃,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1935年10月,邓萍辅助彭德怀两次成功横渡赤水。遵循中央军委指令,红三军团在彭德怀与邓萍的带领下,昼夜行进,争取抢在敌军前占领娄山关。

尽管我军不分昼夜奋力前行,却依然未能先于敌人占领娄山关。随即,彭德怀、邓萍迅速指令十二团正面突击,十三、十四团则从两侧包抄敌军。

十一团绕至娄山关左翼,攻击板桥之敌并断其退路,务必速夺娄山关,打开通往遵义之路,歼灭守敌,为后续占领遵义奠定基础。

我军战术突变,令敌军慌乱失措。经正面强攻与两翼包抄,敌军迅速崩溃,败退而去。我军乘胜追击至石子铺,经过激战,成功占领新城及周边村落。

为歼灭敌人并清除路障,邓萍亲临前线,与十一团政委张爱萍、参谋长蓝国清一同,召集几位当地村民,共同分析并仔细察看了周围地形。

最终,在新城与老城间小河左岸的一处小土墩草丛后,他们隐蔽起来,各自用望远镜仔细察看地形及敌人的城防布置。

邓萍边观察边对张爱萍等人吩咐:“增援部队今晚或会到达,你们务必先拖住守城敌军。”

话音未落,“砰”的一声响起,邓萍头部中弹,倒在了张爱萍胳膊上,鲜血迅速浸湿了张爱萍的衣襟。邓萍为革命事业献出了27岁的生命。

【彭德怀下令寻找邓萍遗骸,结局如何】

邓萍牺牲当晚,军团司令部内,彭德怀沉浸在极度悲痛中,他紧握电话筒,语气坚决地命令道:“必须攻克遵义,为参谋长复仇!”

红军战士满怀悲痛与仇恨,利用楼梯和人梯奋力攻入遵义城。最终,守城的王家烈四个团全军覆没,红军旗帜再次高高飘扬在遵义城头。

遵义人民铭记长征牺牲烈士,彭德怀亦未曾忘怀。新中国成立后,他为寻找烈士遗骸,向当地提供了宝贵线索。

战时紧急,邓萍牺牲当晚,红三军团指战员购得黑漆棺材收敛遗体,次日晨将其葬于遵义城北郊山坡,未立墓碑。

工作人员依据两条线索,展开了细致调查。经过约一周的探访,最终在松子坎的油坊里,成功找到了资深工人王华轩。

王华轩回忆,次日清晨他见到一口棺木从罗山抬出,被红军抬至松子坎罗徽五家的坟山进行掩埋。

基于现有情况,工作人员初步认为罗徽五家坟山上的小坟堆属红军坟。为此,他们特邀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孔宪权参与开坟验证工作。

挖坟后,发现死者身着短大衣,铁扣已锈,内搭西式背心,毛线衣已腐,脚下是胶纸鞋底。清理头部泥土,见右耳旁额骨有小孔,脑后还有两道裂痕。

为确认遗骸身份,负责人指挥现场保护并合上棺木,同时邀请曾与邓萍共事的老红军石新安前来协助辨认。

石新安与遵义骨科医生抵现场,详查细问。了解红军向导所述埋葬地及牺牲者详情,包括身高、口音、面貌、衣着,并测量遗骨,总结出邓萍四大特征。

邓萍同志拥有一头较长的秀发。他的这一特征明显,无需过多描述,自然呈现,为他的整体形象增添了几分独特的气质。

邓萍同志的后脑因生疮留有一块核桃大小的疤痕,该区域没有头发生长。

三、邓萍同志的牙齿状态良好,没有任何缺失或修补的情况。

四、邓萍同志所穿的衬衫,其袖扣采用的是金属制品。

依据现场遗物与人体特征,石新安经仔细辨认,确认此乃邓萍遗骸。他捧起老战友的头骨,眼眶不禁湿润,热泪夺眶而出。

当日,医生清洗了骸骨,用丝绵依其形包裹,再以白绸绑好置于新棺内。新棺暂存于解放军速成中学礼堂,待红军公墓建成后,将进行迁葬。

1957年夏季,经彭德怀与中央军委关怀,遵义市政府作出决定,在小龙山上,即邓萍牺牲之地,建造邓萍烈士陵墓。

1958年,烈士墓开始建设,1959年完工。同年,这里举办了庄严的遗骸迁墓典礼。不过,出于多种因素,彭德怀亲笔题的字并未被采用。

1966年,彭德怀作为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在前往宜宾视察途中经过邓萍故乡时,正自城东行进,他突然紧急指示司机停车。

沱江晚宴边,丘陵绵延不断。彭德怀感叹:“此地人杰地灵,难怪英才众多。三十年前,我有位亲密战友便是此地人,可惜在长征时已牺牲。”

讲完后,彭德怀面色沉重,长时间站立不动。尽管英雄已离世,但长征与革命中捐躯的烈士们,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流传,不朽于世。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