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每所学校至少有1名科学副校长”。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引发关注,其中提到要配强科学副校长。北京市教委等十七部门今年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也明确提到,“各校要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不少区的中小学校都已经设置了科学副校长或科技副校长。什么是科学副校长?科学副校长如何助力中小学校科学教育?新京报记者采访了来自海淀、丰台和怀柔等区中小学校的科学副校长,试图为上述问题给出答案。 多位科学副校长来自科研院所 对于北京的中小学生而言,科学副校长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学生们会在一次次精彩的科技节活动中、风趣幽默的科技主题讲座中、科创成果展示活动中与科学副校长相遇。 其中,怀柔区发挥毗邻科学城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地理优势,从2019年起聘请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学者、工程师担任中小学科技副校长,早在2021年就已实现了全区34所中小学全覆盖。门头沟区21所学校已配备科学副校长。海淀区目前已为中小学校配备了181名科学副校长。2024年,东城区教委发布《东城区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2024-2026年)》,明确提出到2024年底实现中小学校科学教育副校长全覆盖。 谁来担任科学副校长?《指南》提出,要“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青少年宫、博物馆、科技企业等力量,确保每所学校至少有1名科学副校长,鼓励并支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学家、理工科专家担任科学副校长。” 北京的科学副校长除了校领导,不少是来自科研院所的强大“外援”。比如,中关村第一小学西二旗分校科技副校长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珠峰站站长马伟强。广渠门中学科学副校长是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张研。 2024年1月,北京市大峪中学科学教育校长由著名太阳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汪景琇担任,这是北京市首例院士出任中学科学教育校长的创举。2024年4月,北大附中附小石景山教育集团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理事长武向平颁发科学副校长聘书。 点点滴滴的改变已经在科学副校长和各方的努力下开始发生。在受聘担任大峪中学科学教育校长三个月后,学校已经和汪景琇所在的国家天文台共同开发了“天问”特色科学教育课程,为师生搭建起科学探究、科学实践、学术研讨的展示交流的平台。 首都师大二附中科技副校长刘丹旸: 从全学科层面建设课程体系 “科技副校长不是政策的需要,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这一身份更像是课程建设的领军人物,会面向全体学生,从全学科的层面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升科学素养。”刘丹旸担任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科技副校长已有一年时间。作为学校首任科技副校长,刘丹旸觉得,能够担任这一职务其中既有机缘也有时代的必然。 首师大二附中信息科技副校长刘丹旸(右一)带领学生们进行实践研究。受访者供图 2005年,刘丹旸进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担任物理老师,2014年升任为科技副主任,之后又成为学校的首任科技副校长。与很多学校选择外聘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不同,刘丹旸是从本校老师成长起来的科技副校长。“两种不同的路径各有利弊,本校老师做科技副校长的优势在于更熟悉学校的整体情况,包括学生爱好、老师特长和课程设置,科技课程建设离不开学校整体建设,更了解学校的科技副校长在统筹规划上更游刃有余。” 刘丹旸介绍,科学类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数学,学校还会设置信息学课程,也有机器人、编程和时下大热的创客社团,这都是学校基于时代发展开设的校本课程,校内选拔的科技副校长在进行课程梳理和开发时,更了解老师特长,支持不同学科老师以项目为抓手推动跨学科实践的落地。 以今年开展的学生实践项目为例,在刘丹旸的统筹下,一次去圆明园的实践就分出了动植物、历史、科技等几条线路,对不同线路感兴趣的学生在各学科老师的引导下进行项目式探索,回来进行统一汇报时,对彼此的研究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这个寒假正在开展的“1+3”培养实践项目中,她也发现了科技副校长主导下跨学科实践的必要性。“在人文创新小组对景泰蓝进行调研时,学生们就发现传统手工艺作品中的颜料与掐丝工艺离不开化学和物理的学习,而科技创新方向的学生们在利用电路原理设计‘情绪灯’时也倾注了人文关怀。”刘丹旸感叹,“效果出乎意料”。 “老师们大都有自己的专业,难免受到学科本位的限制,他们也需要外界和校外资源的支持,科学副校长要搭建平台,引进资源助推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回顾这一年的工作,刘丹旸用“充实”二字形容,“累并快乐着”。她认为,不论外聘、还是本校培养提拔,科技副校长的定位非常重要,校领导层面要提高认识,面对新的教育生态,要通过科技副校长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要不断在摸索中学习,不论课程开发还是开展活动,我们要走在老师前面,把前沿技术引入学校,也要对研究有热爱。”刘丹旸说道。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科学副校长金鑫: 从0到1设计贯通式培养体系 “科学教育要真实融入学生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贯通培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科学副校长金鑫说道。去年7月,他开始担任学校科学副校长。他提出,科学教育不是流于形式,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利用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金鑫(中)指导学生们进行科学实验。受访者供图 2019年,博士毕业的金鑫抱着为科技教育做点事儿的想法,选择进入中小学成为一名教师。入职开始,他就作为学校科技方向教育布局的负责人开展工作,从0到1,设计了学校的“启明星”贯通式科学教育培养体系——从小学到高中循序渐进,科普启智、科教明理、科创铸星。 基础课程上,确保国家要求的科学课程开齐开足,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课程。此外,开始探索校本课程的建设。一方面,金鑫设计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通识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人工智能和工程学为主要方向,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构建了人工智能和工程教育两套贯通课程体系,面向有兴趣有热情、学有余力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对学生进行阶梯式培养,为创新人才培养进行储备。此外,学校还开设了一系列以科学教育为主题的社团与特色活动,建设科技社团,组织学生参加科技节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担任科学副校长后,除了继续更新完善课程和教学外,金鑫把更多精力放在资源链接和提升上,推动学校主阵地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衔接。一方面,带领学生们“走出去”,与科技馆、少年宫、科普教育基地等进行联动,与航天相关单位以及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组织学生走进高校或科研院所实验室进行研学活动,感受科技氛围;另一方面“引进来”,邀请科学家走进校园,做科普讲座,甚至带着孩子们参与课题研究,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科学副校长的重要工作之一。金鑫告诉记者,目前该校的科学教师不少是从各个学科教师中培养出来的。他将科学、劳动、通用技术和信息四门课程的老师整合成科技教研组,通过一系列讲座培训、教研活动,来提升教师科学素养。 对于高中阶段学生,金鑫仍然十分重视他们的科学教育。他希望,科学教育能够成为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渠道。“希望我们的科学教育,能够真正培养出未来的科学家和科学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为这样的学生开辟一条畅通的路径,从小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情和兴趣,而不是让刷题和考试把他们对科学的喜爱磨灭掉。”金鑫说道。 对于科学副校长的下一步工作计划,金鑫目前有三个明确的“小目标”。一是希望科学教育师资队伍继续壮大,让更多教师参与到科学教育工作中。二是推出人工智能平台,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自适应学习和成长规划,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指导。三是发布人工智能和科学教育主题的普适性公益课程,解决部分学校课程资源紧缺问题,目前课程正在建设中。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怀柔分校科技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沈海华: 内设课程、外引资源,消除学生与科学的距离感 “科普课程也好、科普活动也好,都是实现科学教育的途径。如果孩子们在经过科学教育之后,能够知道科学是什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有科学的思维方式,那未来不论他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沿着科学的道路成长。”2019年至今,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沈海华已经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怀柔分校担任了五年多的科技副校长,也是怀柔区首批聘任的科技副校长之一。这个身份带给她的有责任,但更多的是看到校园里越来越浓厚的科学氛围时的快乐与开心。 沈海华参与院士专家进校园科普活动。受访者供图 最初接到到实验二小怀柔分校担任科技副校长的任务时,沈海华有过犹豫:自己不仅有科研任务还有教学任务、招生任务,时间紧张;从高等教育转向基础教育,自己能否做好这一工作?沈海华是一个做事情认真,同时对教育事业格外热爱的人,在去过学校一次之后犹豫就消散了,“说实话,刚开始我们学校的科学教育基础是偏薄弱的,但是整体上来说,学校领导班子很重视科学教育,学校的硬件条件非常好,郊区学校比市区学校地方也大,开展各种活动也很方便,就是缺少指导。” 沈海华以科技副校长身份开展的第一项工作是开设Python编程课程。“跟学校的科学老师商量之后,开设了编程课。”沈海华自己的研究领域就是计算机,编程课开设得十分顺利。“学校办科学节的时候我也参与,还帮忙主持。我最开始甚至去指导过学校的辩论赛。”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沈海华对学校越来越熟悉,“只要学校叫我我必然会去”。在熟悉了学校的各种工作之后,沈海华开始思考如何把更多资源带入学校。 “‘春分工程’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科普品牌,主要是研究生做的科普实践活动。”在深入研究了学生的课表之后,沈海华决定把这个项目引入实验二小怀柔分校,“研究生跟学生们的年龄差距比较小,对于小学生们来说就是大哥哥大姐姐,每次研究生来学校都会被孩子们围住,反复地提问。研究生的专业遍布各个学科,对于小学生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体验。现在这个项目也一直坚持在做。” 与此同时,沈海华把自己的研究领域也带入了实验二小怀柔分校。“刚开始校领导说要让我做芯片的科普,我有点儿忐忑,它对于本科生来说都很难、研究生我都要手把手带着来做。”在进行过一次校园科普讲座之后,沈海华对开设芯片科普课程有了信心,2024年秋季学期这门课程正式成为了向小学生们科普“中国芯”的平台。 此后,以实验二小怀柔分校为据点,沈海华还利用自己中国计算机学会的职务身份和工作经历,推动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走进中小学校”活动顺利开展,推动龙芯公司等芯片企业捐赠多套我国自主研发的系列芯片展品,在向学生进行芯片科普的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说不如看、看不如做,能够真正看到、摸到实体芯片,对于学生来说科普效果要好得多。”沈海华计划今年继续联系其他芯片企业与学校联动。 慢慢地,孩子们的变化让沈海华倍感欣喜。“每年学校的科学节活动有很多竞赛项目,学生们都积极参加,会自己做智能小车、智能船。学生们眼界开阔了,整个学校学科学爱科学的氛围十分浓厚。”沈海华表示,这样喜人的变化与怀柔区教委、学校、家长、社会资源等各方面的努力都有关系,并非自己一人之功。 “从国家层面到一线,大家对科学教育越来越重视,这是一个特别好的事情。”在沈海华看来,科学就是生活中的道理,当孩子们与科学之间越来越没有距离感,在潜移默化中可以非常自然地去探究科学的道理,把科学融入到自己的世界观里,看待任何事物就会自然而然地带着客观、科学的眼光,“未必每个孩子都要成为科学家,但一定要走科学的道路。” 记者/刘洋 冯琪 杨菲菲 编辑/缪晨霞 校对/赵琳运营编辑/刘茜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