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和市监双拳出击,严查核污区食品,有商家顶风作案,赚黑心钱

暖阳谈星座 2023-08-28 15:13:01

平日里中国就像是一个温润尔雅的人,不急不躁,可一旦遇到涉及原则类问题,中国的作风又相当果断迅速。

8月24日,日本开始向大海排放核污水的当天,中国海关总署就立即发文,宣布暂停进口所有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此举意味着即日起所有来自日本的水产品将彻底从中国的市场上消失,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

反观其他国家,因为日本打出的两套组合拳,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如何回应,愣在了那里,眼睁睁地看着核污水排入大海而无动于衷。

例如,距离日本近到隔海相望的韩国,只有大批民众举着标语上街抗议,而当局却和日本人把手言欢,多么大的一种讽刺。

选择在8月24日开始向大海排放核污水,自然不是日本随意定下的日期,而是仔细选择的结果。因为在这之前,日本人为自己合法排放核污水,拿到了两张自以为有效的合格证。

1、欧盟对日本产品不再进行核污染检测,直接予以放行的通行证

这一点说起来十分蹊跷,因为自从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以来,欧盟国家就一直坚持对原产地是日本的进口水产品进行核污染检测,不合格的一律予以退回。这个政策至今已经实行了12年整,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日本的核污染产品进入欧洲市场。

可就在8月3日,欧盟正式宣布将不再对来自日本的产品进行核检测,还声称对方的产品安全可靠,直接放行。

这从逻辑上根本说不通,在核污水没排放前,欧盟还在进行检测。可临近日本正式排放的日期8月24日不到三个星期的时候,欧盟却突然取消了核检测。

这说明,日本对欧盟做了相当大的公共工作,因为拿到了欧盟的市场通行证,就意味着可以到处去游说其他国家,毕竟欧盟的食品安全标准被认为是全世界最高的。

2、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于日本排放核污水的检测合格证

在日本的邀请下,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日本排放的核污水也派人进行了检测,只不过这样的检测是否真实,就无从而知。估计,这次检测的所有经费,都是日本方面出资。行程之外,日本方面有没有和原子能机构的专家,有一些利益交换,就不得而知。

总之,最后临走时,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家们,给出的结论就是,日本排放的核污水的辐射数值是合格的,可以排放。

虽然当前的国际社会,已经几乎被日本买通,默许了核污水的排放,但中国依然在坚持,在国际上对日本的行为予以谴责。

在8月26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代表更是高声呼吁,所有国家联合起来,给日本施加压力,立即停止核污水排入大海的行为。虽然现场有不少的掌声,可事后采取真正措施的似乎并没有几个。

除了从源头禁止进口来自日本的水产品外,中国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即日起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精细化的排查,对原产地来自日本的食品以及各类水产品严防死守,确保不出现在中国老百姓的餐桌上。

本以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没有商家会顶风作案,去赚伤害同胞生命安全的黑心钱,可实际上还真的发现了有这样的不良商家出现。

自从日本福岛地区发生核泄漏以来,对于日本曾经遭受过核污染的广岛、长崎以及福岛地区,都被中国列为了禁入区域。

可是今年以来,经过调查,仍然发现了多起违规进口和销售来自日本核污染禁入区域的案件。

8月份,浙江一家食品进口商贸公司,就曾出售来自核污染地区长崎县的润喉糖。为了规避查处,本应清楚标明原产地的外包装上,并未写明注明原产地,属于恶意规避审查。被查处后,涉事企业被处以1.7万元的罚金。可是这种金额的罚金,估计对涉事企业如同隔靴搔痒,谁也不能保证会不会继续故技重施。

无独有偶,在4月份的时候,山东青岛有一家商场公然销售了来自日本核污染地区的啤酒,最后被查处后,处以了1.9万元的罚金,处罚金额依然不大。

估计是因为估计按照现行的管理法规,处罚金额需要和违法所得相联系,能开出的罚金已经是顶格了。

这些是8月24日之前的,相信从8月24日起,处罚力度将会加大,对那种顶风作案的商家和商人,即使罚到倾家荡产也不为过,因为这涉及到千千万万无辜老百姓的生命安全。

当然,上述举措都是国家层面在保护老百姓,作为一名普通人,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警惕起来。

例如,在商场购物时,仔细观察外包装,严查进口食品的原产地,对于来自日本或者原产地标注不明的产品,当即向市场监督管理部分进行举报。

防患核污染食品,人人有责。

从大的层面上讲,日本故意将核污水排入大海,说不定还有一种目的,那就是打垮中国的经济,因为中国的经济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所以,今后对于日本的产品,哪怕不是来自于核污染地区,我们也要进行抵制,这个国家实在是太坏了。

0 阅读:46
评论列表
  • 2023-08-30 08:31

    包装是可以换的。日本食品到达欧洲市场,可以经过重新包装,换上欧洲包装就畅通无阻进到中国市场。对此,我们对来自欧洲的食品也应停止进口。这样不但可以保护中国人民,还可以倒逼欧洲取消对日本食品的错误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