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夏之时,端午安康。粽子是端午时节的传统美食,食粽能于清淡中平补,在平补中清化,确实是一个适时的食补、食疗妙方,是端午节前后的最佳养生食品。

中医学认为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就粽子的配料而言,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比如,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毒的功效。不过,凡事以适量为度,如果过多进食粽子反而会不利于消化,导致便秘、腹胀等症状。

哪些人群不宜多吃?
粽子的品种繁多,其中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较多,属油腻食品。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者若进食过多,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粽子对胃肠道病患者来说,里面所含有的胶性物质,植物纤维等营养成分不仅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还会使肠胃的负担加重,出现腹胀,腹痛,对于患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容易导致溃疡穿孔。

糯米升糖指数较高(GI:87),而GI70就是高GI 食物。血糖控制不佳,糖耐量异常尤其确诊糖尿病的人群不宜食用。而且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吃时通常还要加糖,假如不加节制,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抢救不及时有生命危险。

粽子为什么难消化?
添加了太多油
脂肪是3大营养素中,消化速度最慢的一个,一种食物中脂肪含量高,也会拉长消化时间。现在的粽子馅料种类也很多,肉粽就是最近颇受喜欢的一种。肉粽不仅仅是糯米,还有不少的饱和脂肪。对于胃不好、消化吸收能力差的人来说,大量的荤油,显然会给消化系统带来负担。

没有趁热吃
在热乎的状态下,糯米中的支链淀粉糊化,会更容易被消化。但糯米冷却后,支链淀粉会很快地相互连接成致密的结构,黏性韧性增大,影响人体内消化酶的作用、增加消化负担。所以,如果你吃的是凉粽子,有可能会觉得不太好消化。不过,再次加热之后,它的硬度又会下降。

吃太多
糯米有一个特性:它的饱腹感相对会延迟一些。大部分食物都是吃下去马上就有饱感,刚吃完饭的饱感是最强的。但是糯米食品吃下去时一般没觉得多饱,要到餐后30分钟左右才达到饱感的高峰。这个饱感延迟的特点,往往会造成一个后果﹣﹣吃的时候不觉得多,过后却撑得有点难受。

愿每个人都能品尝时光的香甜,在仲夏的日子里平和安康!